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意义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比理论对汉越语空间维度词对"深/浅(su/nng)"在空间语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汉语的"深/浅"组与"su/nng"组的意象图式大致相同,由于汉越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所以"深/浅(su/nng)"也存在民族间的差异性。对于房屋进深的认知机制,中国人倾向于描述三维空间内部的语义关系,而越南人却更着重于描述二维空间平面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意义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比理论和隐喻理论对汉越语空间维度词"厚/薄(dày/mong)"在空间隐喻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在"人品域""价值域""自然现象域"和"情感域"隐喻映射中,汉越语"厚/薄(dày/mong)"隐喻具有相同性。然而,由于汉越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所以"厚/薄(dày/mong)"隐喻也存在汉越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在汉越语中既呈共性又呈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3.
新闻题目的翻译要求严格、苛刻,但却能明显体现汉、英语言的文化异质。本文通过对数例电视新闻题目翻译的分析,拟从三个角度来说明汉、英翻译所折射出的两种语言的异质。  相似文献   

4.
池莉的汉味小说用充满武汉地方风味的文学语言描绘着武汉的风土人情,讲述着武汉人的故事,塑造着武汉人的文化精神。本文从"汉味"风土人情、"汉味"人物和精神、"汉味"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池莉小说中的"汉味"。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表面上是语言的转换,实质上是文化的传递。中日两国文化虽然同源同种,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已孕育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日汉翻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导入文化,可以减少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隔阂而引起差译、误译。  相似文献   

6.
英语定语从句应用广泛。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定语从句句法功能的多样性,导致对定语从句翻译有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分析、评述张谷若的《德伯家的苔丝》汉译本中定语从句的翻译实例,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定语从句汉译技巧。  相似文献   

7.
"翻译症"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本文对"翻译症"的内涵与表现进行了梳理,从内部与外部两大角度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尤其对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翻译症"进行了探讨。教师若能在语言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有策略地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就可以逐渐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克服"翻译症",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8.
<东越列传>中认为东越、闽越皆为黄帝子孙,体现了贯穿<史记>全书的民族大一统思想,而正是出于这种思想,司马迁对汉越之间的战争持肯定态度.东越等民族的内迁则有利于形成汉的一统天下,发展了我国的统一事业.  相似文献   

9.
<东越列传>中认为东越、闽越皆为黄帝子孙,体现了贯穿<史记>全书的民族大一统思想,而正是出于这种思想,司马迁对汉越之间的战争持肯定态度.东越等民族的内迁则有利于形成汉的一统天下,发展了我国的统一事业.  相似文献   

10.
翻译教学中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美学功能是语言的重要功能 ,因此 ,翻译必然要涉及审美问题。在俄汉文学翻译活动中 ,译者必须以其审美意识对俄文文本进行审美认识和体验 ,然后用汉语思维将认识的结果转化为译文 ,实现汉语文本的审美再现。一个译者必须具有审美能力 ,以充分感受并传达原作的美 ,但审美能力源于审美经验 ,并非人人生而有之 ,关键在于后天培养。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近年来对"异化"翻译策略的过分强调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文章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绝对乏善可陈。可读性是检验文学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学习日语的初学者会认为与日语的"と"对应的翻译应该"一...就...",然而翻译时却有不同的情况。本文从"と"的日译汉和汉译日过程中的并不对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这些误用可以看出日语条件句的多元化的特点。对此我们要反思条件句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日语的条件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研究领域,翻译活动已由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展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本文从全新角度把女性性别结合后殖民的社会背景,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对王蕾和一蕾的翻译文本从语言和心理角度都进行了对比,探讨男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性别差异所体现出不同的翻译角度,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读者对莱辛作品阅读品鉴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准确翻译并非易事。本文以《论语.学而》篇的英译为例,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提出在典籍翻译中应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显著特点,并强调翻译要保留典籍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弄清原文本中存在的"核心词"概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探讨了著名翻译学家钱钟书在其所著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提出的"诱"、"讹"、"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对于中西异质性语言文化之间的互解互译具有的理论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与日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此外,汉日语言中还存在着词汇涵盖范围不对应的现象,本文就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一+量词"的翻译以及词汇含义不对应的典型代表"让"的翻译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圣经》既是一部世界著名的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将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百科全书。由于巨大的影响力,《圣经》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众多《圣经》的汉译本中,冯象译本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版本之一。本文将运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研究评析冯象汉译的《创世记》。  相似文献   

18.
树才 《江汉学术》2011,(1):13-20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行为,它的过程是"动态"的.因此显出其复杂性.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翻译行为究竞是怎么发生的",因为它丛然会引入"译者"这一维度.在任何翻译中,译者总是决定性的,因为实践翻译这种"跨语言"行为的,不是别人,正是译者.研究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必须把"译者"放在"原文"与"译文"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9.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纯语言方面转换"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较量和交流,为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开拓了一片崭新的领域。本文试图揭示《围城》译本中译者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而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来处理中国特有事物名称和概念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主述结构理论对法汉翻译的影响。首先梳理了主述结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对主位、主语和主题作了区分。接着,从译者对原文主述结构的分析和在译文中对主述结构的保留或重新构建角度,说明主述结构理论对翻译的影响。最后,结合翻译实例从单句、段落两个层次分析法汉翻译过程中对主述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