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极推行学分制,促进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它只有摆脱普通高校学科型教育的束缚,建立起能力本位的办学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办出高职特色,世界发达另家运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引进学分制,更适合高职办学实际条件及教学特点,更有利于能力本位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的形成,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成人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管理及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探讨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改革。明确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全方位地推进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改革;要以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要优化成人教育的知识结构;要建立适合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不长,各学院都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要想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抓好科研工作是一条捷径.探索高职院科研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创新,对促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①无疑,创新也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没有创新,学术研究就不可能发展.因此,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可为全国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体制的建立上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建东 《文教资料》2011,(29):178-180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在管理体制上需要及时地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一套适应市场机制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文章从办学管理体制、分配体制、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分析了继续教育管理创新思路,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高职教育的办学格局、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就高职教育的定位、如何办出特色,培养模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不断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调整,已逐步建立起多形式、多主体的开放式高职办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门性实用技术人才。而就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来看已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包括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地方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等。本文拟就普通高校举办高职教育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普通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优势普通高校办高职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它一诞生就…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高职教育的办学格局,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章就高职教育的定位,如何办出特色,培养模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科院校办高职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同济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实施"依托母体,相对独立"的办学模式,其内涵是发挥本科院校的优势,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取得了实际成效.实施"依托母体,相对独立"的办学模式,要正确处理好师资、管理、不同教育类别及与相关机构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缩短新办高职专业成熟期,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尝试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作为一个突破口,对普通高校新办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成功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质量和特色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本文认为,校企合作办学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结合农业高职教育,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进一步探讨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其基本职能和应尽职责,但目前在管理体制、办学观念等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当前,要特别注重理顺艺术类高职院校与其他合作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和艺术类高职院校内部科研管理机制以及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美德日澳高职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德、日、澳高职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其特点,又有共性。其共性表现在: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政府高度重视并把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重点来抓;充分发挥行业及企业在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鉴于此,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政府要积极参与并做好规划和宏观管理工作;各院校要坚持产学研三者结合,深化改革办出特色,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高职教育要较好地完成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走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之路.高职教育“管办评”分离可克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阻碍,充分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高职院校是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它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这种教育形式要能够办出成效,切实服务社会发展,就必须有适切的办学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本文分析了办学理念的含义,提出了高职院校应有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理念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特殊性。在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道路、办学模式、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培育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更具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同行 前景光明--兼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本文以“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为切入口,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阐释了当前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背景、意义及应有作法。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选择怎样的管理体制,以便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而具体的问题.构建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真正发挥服务功效,就必须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区域经济建设要求。采取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行培养,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区域经济和高职院校的关联互动。这是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研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并对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省在发展中专教育的过程中,围绕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理顺和完善办学管理体制。为了改变国家对中专教育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状况,我们在改革和完善办学管理体制上作了一些努力。首先是发动多种力量办学,改变单一的办学形式。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中专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多种力量办学的格局,有行业办、地市办、企业办,也有校县联办、校乡联办、校企联办,等等,联合办学的面已达80%以上。其次是强调两级放权。一是省里要给地市县放权,地市办的学校实行地市政府和业务厅局双重领导,以地市管理为主。二是地市部门要给学校放权。1992年省政府在《关于加速发展我省职业技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在“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成功创新了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精品战略,在专业、师资、实践教学基地、课程和教育研究等方面争创一流,打造了品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了高职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