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隐喻的研究内容已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拓展至篇章层面。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对文学篇章的语篇连贯和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诗歌作为文学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隐喻来构建整体篇章话语。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内心抽象的情感和深刻哲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以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为语料,从诗歌主题、语篇连贯和文体效应这三方面阐释概念隐喻对诗歌篇章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征,更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触及到不同概念域之间有拣选性的映射,对它的行使和理解是无意识的,其主观性不容易被发现。政治语篇通常是使用大批的隐喻,将政治和现实具体化,为拟定战略或实施行动制造舆论。本文搜集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涉华政治话语语篇,自建434.6389万字的语料库。该研究利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剖析新美国安全中心涉华话语,重点探讨涉华话语中隐喻使用的类别、说服功效及其有关的话语策略。分析表明:新美国安全中心涉华话语所用的隐喻类型集中在冲突隐喻、建筑隐喻、移动隐喻、情感隐喻、科技隐喻、身体隐喻、教育隐喻、地理环境隐喻、饮食隐喻、生物体隐喻和艺术隐喻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插入语是一种特别常见的话语现象,以往对插入语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语法形式或脱离具体话语情境的分析。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俄语插入语进行了认知语用的阐释,分析了插入语在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高力士利用比喻《清平乐词》中的歧义对李白进行诋毁的事例,分析了隐喻歧义产生的语言条件与语境条件,说明隐喻的含蓄性与简约性是产生歧义的语言条件,话语目的与上下文所形成的语境因素决定隐喻意义的可及性与选择性,造成了歧义理解,促成了挑拨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实体性隐喻出发,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在政治语篇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4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有力工具.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概念隐喻的意义,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中英文广告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进行了研究.认为概念隐喻在广告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也称作暗喻,通常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指在某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本文通过人体词对抽象域(称呼域)的映射,阐释了人体词"head"、"heart"、"hand"的英汉称呼语的隐喻化方式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例,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关联理论,融合认知与语用视角探讨中国政治话语隐喻的运作机制及语用功能.研究发现:中国政治话语隐喻在认知语境的制约下,使得源域的相关概念选择性地映射到目标域中,听话人借助语境进行语用推理,在政治话语和政治语境假设之间找到最佳关联,进而推知隐喻背后所传达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广告语中广泛存在隐喻的原因,即隐喻的相似性和隐喻表达的经济性,符合广告语表达需要具有相关性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并运用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该理论揭示了整合空间中层创结构形成的动态过程,能够详细地阐释隐喻的意义建构和分析隐喻过程中的推理机制。概念整合机制的运作基于相似性,可以对广告语隐喻意义的构建进行更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条重要理论,在会话含义理解方面具有很强的阐释价值。幽默作为会话含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的产生与话语双方对礼貌原则、面子行为的处理技巧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用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幽默话语的生成之因,不但可以挖掘出其内在的话语运作规律,也能够为幽默话语的建构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范型。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通过对隐喻的研究,语言学家确定了它对语言的阐释功能。隐喻的这种认知本质对词汇的歧义、一词多义、同义词辨析等方面有充分的阐释力。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该把隐喻的这种概念应用到外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中去。通过理论上的推理和实验检验,隐喻教学法对学生更快更准确地习得词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各种方位词及其意象图式投射在其它语域上的隐喻机制。本文依据隐喻理论,首先描述了"来"和"去"的动态空间,然后通过意象图式对其在时间域和数量域上的隐喻机制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影片《画壁》处处布满着隐喻,其中既包含易于被发现的显在隐喻——虚实世界与情感关系,又包含了难于被发现的隐在隐喻——话语权力的归属与争夺。传统话语理论中的权力话语权、性别话语权,乃至当代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话语权在影片中无一不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值得人们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并讨论了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中英隐喻用语的差异,阐释了不同的文化如何影响隐喻用语的形成与使用,同时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概念隐喻借助语言隐喻展现其本身,这种展现对于大学英语阅读中词语理解的价值不可小视。本文在研究探讨概念隐喻基本内涵及特点前提下,对其词语理解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容器隐喻的十个属性和功能方面分析了英汉习语的表达及其理解,这些属性和功能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隐喻网络,对于大量习语的理解和表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了解容器隐喻的这些属性和功能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理解、习得习语。另外,我们发现,英汉语言在容器隐喻的属性和功能方面是一致的,这对外语教学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隐喻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隐喻理论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的隐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隐喻思维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英汉隐喻意义的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利于对英汉两种文化的掌握,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沟通的障碍。利用隐喻来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后由认知语用学家用来阐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相关性。关联原则虽然是哲学范畴的一个基本组织原则,但也可用来研究语言交际,因而也是话语理解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从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基于英汉语料,探讨“最佳关联性”在广告语言中的实现,目的在于增强这一理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