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远距离教育发展简史,以及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指出现代远距离教育是实现当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冲突的暴力形态及其制衡郭洪纪在人类的长河中,生存冲突、利益冲突乃至文明冲突引发的暴力竞逐从未停止过。一般说来,某种暴力性的生存竞争或利益竞争,主要是不断变化的人口压力和生态环境的结果,而文明相殊导致的暴力冲突,却是缘于各自文化的价值信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自从九十年代初亨延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文明一直是学术界感兴趣的话题。笔者认为,所谓文明的冲突只不过是假文明的外衣,为西方价值观进行辩护。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看,普遍性的文明在不断扩展,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存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的进程犹如一条漫漫长河,从远古流到今天,又从今天流向未来。徜徉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你会看到几多文明的诞生,几多文明的消亡:几多文明的冲突,几多文明的融合。鉴古方可知今。只有了解文明的昨天。才能认识文明的今天,也才能预测文明的明天。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是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文明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和丰富的教育价值,是达成全面教育目的之综合性教育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能全面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文化与自然的矛盾的有机统一。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世界各种文明的互动交融和冲突排斥日益突出,由于文化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取向有重要影响.导致现实世界的价值主体多元化与生态要求一体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就成为建设和谐世界的当务之急。而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前提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基本方略是和谐共存共荣.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精神生产力理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媒体的发展与远距离教育的演变钟志贤朱世根媒体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构成远距离教育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媒体,远距离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因此,传播媒体的发展是远距离教育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从传播媒体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远距离教育逐渐演变和发展的轨...  相似文献   

9.
1 生态文明教育与生物教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教育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生态文明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项活动中培养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然和生态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崭新的21世纪。人类之文明,无不始于劳动,发展于教育。教育从来就是同人类文明俱进的崇高事业。如果说,在数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教育还只是少数人所享受的特权和专利,那么在数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教育便逐步成为多数人学以致用的文明利器。如今,人类文明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则必将成为所有人群生存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文明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发展已经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与之相对应地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及传统大学发展模式、绿色大学发展模式和生态大学发展模式。[1]生态大学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办学理念,应该是大学实现和谐教育最理想的模式。一高校教育生态化的概念和内涵(一)高校教育生态化的概念所谓高校教育生态化是指将生态学的观点和原理运用到  相似文献   

12.
文明,是人类开化和进步的标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文明差异。“文明冲突”是文明互动的结果。从进步的意义上说,“文明冲突”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各种文明通过“冲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吸取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发展壮大本文明。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趋向共产主义文明的重要阶段性实践探索,承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提供了21世纪走出“异化文明”政治哲学方案。在文明发展的主体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消解了“资本主体”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压制与奴役,以“人民主体”为价值导向,实现了文明主体的逻辑变革;在文明建构的秩序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市民社会的根本立基,以“人类社会”为原则规范,启幕了在利益共享中朝向终极正义追寻的文明格局;在文明存续的理念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解构了资产阶级虚假的“普世价值”幻象,通过弘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全人类的共存与美好之道。  相似文献   

14.
现代远距离教育文明特质论张亚斌二、现代远距离教育文明特质二:从人本教育到文本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的文明特质,不仅体现在教育对象的民主化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行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上,比起以往的传统学校教育,它更适合人类的学习天性。它通过一种“文本教育“的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文明多样性的教育学审视明确,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教育则是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教育意义在于生成人的文明德性。这些德性包括文明理解、文明尊重、文明宽容、文明互补、文明自信等。  相似文献   

16.
邹萍 《教育》2014,(30):57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明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艺术亦不失为人类文明的反应器和推进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人们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人类通过金字塔认识了古埃及的文明;世界通过青铜器认识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而现代文明社会更是催生了许多特色和艺术成就。人类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更赋予了艺术深厚的人文气韵。笔者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为例,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科学的发展催生人类文化内涵和心态的变迁。结合科学发展史分析了西方文化心态在面对自然、人类自身、科技本身与人类文明、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四个方面的演变,其反思性的结论对于人类文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权麟春 《教育与职业》2012,(21):184-185
教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教育活动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教育文明"概念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实践中也具有可操作性。它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以育人启智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内涵,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着眼点,强调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教育教学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自然对人类文明间的影响与发展、冲突与融合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三星堆文明的消失可以从成都平原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演变,远古人们生产生活习性的延续与变化,宗教与民族意识间的冲突等角度进行探究,它们对解开三星堆之困惑,寻找古西蜀缺失的历史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略论远距离教育教材科学化的问题李小林远距离教育主要以学习者自学为主、以广播电视等多媒体教学及面授辅导为辅的教学结构,更为重视教材在远距离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因此,科学地编制远距离教育教材,是决定远距离教育质量高低、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与远距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