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制度“趋同论”是一种国际性思想学术思潮,现代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理论。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试图用社会制度“趋同论”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国内有些人将这种理论舶来,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宣扬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趋同论”,其实质就是抹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用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学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再沉渣泛起,充斥在国内外的“自由市场”。例如西方有些学者为了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企图用“科技史观”、“历史人学”取代唯物史观,用“知识价值论”、“科技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用“经理阶层主体说”取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用“后工业社会论”、“社会趋同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论断,等等。迎合着西方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围剿,在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逆流。他们四方鼓噪、八面进攻,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失效”、已经“死亡”。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它究竟还是不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在当代的命运如何?它是否仍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变革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它还有没有生命力?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面对国内外种种围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反动言行,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旗帜,给予坚决有力的反驳和回击。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启蒙学者高扬“理性”大旗宣扬合理利己主义时,卢梭却举起了“德性”的旗帜,提出了“社会——理性批判”的理论。该理论包括“自我状态——天性说”、“社会状态——理性异化现”和“社会契约——异化克服论”三个部分。卢梭的理论在西方人学价值方面据有难以动摇的历史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又碰到难以克服的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4.
“天赋”论的退却──当代西方“人权”理论述评胡义成本文是在西方资产阶级利用“人权”问题攻击社会主义并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大背景之下,来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人权”理论及其嬗变情况的。这种考察,将使我们看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理论,并不是...  相似文献   

5.
在学理上,传统学者认为“道义论”和“功利论”相互对立,这是西方近代以来伦理学思想的两条主线。然而,“道义论”和“功利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它们统一于人的价值,二者的统一是社会和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理论中“模仿论”的特征张健伟“模仿论”作为西方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模仿论”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探讨,使“模仿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宽泛的发展,具有了丰富的理论指向。本文将试...  相似文献   

7.
“全盘西化”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全盘西化”并不是时下才兴起的新鲜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就已经喧闹过一阵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全盘西化”论的出现并不偶然。它是在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状况下产生的,是西方文化传播进来以后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前后,一般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困绕着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各俱其说,各行其是.其中“教育救国论”是一种颇有影响的救国方略.它随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其主要提倡者如:黄炎培、晏阳初、网行知、蔡元培、张伯警、陈独秀李大到、余家菊等)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有思想的植入,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股政治思潮。这一思湖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特殊的社会环境。第一、五四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大变动的产物。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9.
“节约反论”又称“节约是非论”,是一种反对储蓄和节俭、主张花钱和挥霍的理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广为流传。近几年来,这种理论对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成为一些人宣传和追求“高消费”的理论依据。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因此,有必要对“节约反论”的约束条件和适用性作认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信息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出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理论观点。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学、未来学理论,而不是现代实证科学中居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层面的“信息论”的一个内容或其分支学科。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所使用的核心概念——“信息”,是信息论或信息科学的基本概念,所以“信息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又与  相似文献   

11.
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诗学”是20世纪西方学理论批评中出现并在80年代正式亮相的研究思潮,近一两年来引起了中国批评界的极大关注。其实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论就有很浓的化互渗倾向,经历了“化——学——化”的轮回历史过程。现代“化诗学”是在社会科技知识理性和批评多元化的新背景下形成的,学批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改治意识形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民间生态化等问题,具有更强的化批判性和思想沉思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60年代,一批西方思想家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政治理论”.这一理论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通过环保运动和绿党而付诸政治实践,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对于90年代兴起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思想先导、理论源泉的意义及支持、促进作用.绿色政治理论对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亦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西方资产阶级出自“和平演变”的需要,着力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破坏,实行文化扩张、侵略和渗透。它们为此炮制了形形色色的“演变理论”,“文化趋同”理论是这些现论迁延生发的圭皋,是整个和平演变战略的理论基础。“全盘西化”的主张违背人类文化相对性原则,是“文化趋同”理论的翻版。  相似文献   

14.
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是本世纪风靡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它充分肯定人性的自然因素,以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为本质特征。“自我实现论”在发掘人的积极本性,激励人们进取向上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份强调人性的自然性而忽视了人性的社会性,二是过份强调个人自我实现而没有处理好自我实现与社会整体实现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五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各种知识分子集团中流行着一种理论——“趋同论”,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在消失,终将导至它们的合流。“趋同”(拉丁文Convergo)一词是借用生物学上的名词,“趋同论”同庸俗进化论一样,硬把生物学中的规律搬到人类社会中来。  相似文献   

16.
“中间阶级论”是当今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尽管称谓不一,有“中间阶级”、“中间阶层”、“中产阶级”、“白领阶级”、“新中等阶层”、“新阶级”等等,但所指内容大致相同,即认为在西方国家,“中间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相并列的三大基本阶级之一,并认为战后“中间阶级”急剧膨胀,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已经或正在趋于消失,整个社会已是或将是一个中产化的社会。这一理论的主要论据在于:一日当今西方国家具有中等个人收入水平的人数已占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二日当今西方国家绝大多数的脑力劳动者虽然不占有生产资料,但是他们拥有知识财产,并以此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三日当今西方国家绝大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早期美学探索的理论支架源于克罗齐的直觉论、并兼融了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在大量吸纳西方现代理论成果和理论方法的同时 ,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道、释的思想内涵溶于其中 ,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直觉论” ,堪称当时美学研究的一种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兴起“文化转向”。文化导向的翻译理论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发端,并从图里与勒弗菲尔的“翻译规范”和“改写”概念中汲取补充养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元系统派”理论。梳理该派理论的改良和发展过程,并以其为指导充分研究相关案例,将有助于对该理论的合理性、系统性和应用价值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 ,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著文介绍和评述 ,剖析其理论特点和实质 ,力图与我国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然而 ,正确认识和把握建构主义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 ,用国外的理论指导我国教育工作实际 ,更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转化过程。本文拟从操作层面上探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问题 ,以收抛砖引玉之功。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 ,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它们否定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强加在人身上的“奴性” ,剥夺了赋予上帝的“神权” ,还给人至高无上的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揭示林语堂“性灵说”的基本内涵,并将它放到中国古代“性灵说”理论发展史和林语堂所接受与改造的浪漫主义、表现派理论坐标中进行综合考察,揭示林语堂以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理解,对传统的“性灵说”理论所作出的创造性的综合与改造。并从文体论的层面,对林语堂的“性灵说”理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