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来人们习惯以儒、道两家来评论阮籍思想,并形成了三种主要认识:其一认为阮籍思想属于道家,其二认为阮籍思想归根到底属于儒家,其三则认为阮籍思想是儒、道两家思想交替演进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阮籍作品的解读,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及对魏晋时期政治时局、士人风气及其他旁支因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儒、道标准机械地评介阮籍的思想。阮籍思想的矛盾及其痛苦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儒、道两家哲学时难以抉择的两难表现。  相似文献   

2.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对各自音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影响。在对于二者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人们不难发现,在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中贯穿着儒家的"礼乐"、"教化"等思想的同时,又不失道家"大音希声"之理性的对于绝对美、纯净美的追求。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同时又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具有极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审美差异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融洽。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搞好中外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与法家的功利思想,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儒家的功利思想趋向于价值性和伦理性,偏重于道德教化:法家的功利思想趋向于工具性和实用性,偏重于实践。由于儒法两家功利思想的趋向性与偏重不同,两家在功利思想的角度、内容以及求取功利的方式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并由此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在儒、道、佛,也就是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支撑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儒、道、佛各自的精神实质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有余为害者""凡夫即佛"。在功用方面,儒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最合适,道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最合适,佛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心灵的关系最合适。也就是它们分别协调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和心理关系。本文从"生存"方面对儒、道、佛的思想进行对比,为理解传统思想理论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强调以乐和同的生命境界和以仁为善美的道德诉求,道家追求超越社会礼制,回归自然与内心。儒道互补格局的形成,既是学理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又与人性结构模式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统一、终极的生命追求密切相关。深入挖掘儒、道思想的精髓,不但有助于巩固我们礼仪之邦的价值观,还必将有助于国民提高内心和谐的能力。儒、道传统思想对于现代人建构内心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甫客居秦州期间,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此前对儒家思想的单一固守,表现了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他不但以儒、道两家思想诠释其归隐行为,而且开始以道家思想评论时人和古人.他以草野之人的身份行忧国忧民之举,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体育美学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其主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儒家孔子“仁学”为基础的“游于艺”、孟子“养气”说和以道家庄子“自然”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儒道两家最后都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体育美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思想是儒是道,还是儒道兼有,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将从个人经历、人生感悟、生活情趣、社会理想等方面,阐述陶渊明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是独特的"自然"哲学。这种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调和儒道两家学说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因其所体现的朴素、自然、清静之道,可谓之民间歌曲“神”之所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美学思想,并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是民间歌曲之筋脉.从“大音希声”出发,剖析民歌中所特有的质朴与审美意蕴.最终论证民歌是“以天合天”,从而契合了“希声”最本质的“大音”.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之神仙道家思想以合道成"真人"信仰为终极追求,以道家的"道"为本体与本源范畴,以道论为纲领统领神仙、阴阳、方技、儒、墨、法等各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的融神学与人学、理性与非理性、入世与出世为一体的宗教性的自我内在超越的神仙修炼理论与实践的特色思想体系。这一独具特色的神仙道家思想对当代道教的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同构”的宇宙观不仅塑造了国人物我一体化的空间感知观念,而且进一步孕育了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个体对宇宙生命本体“道”所指向的物我一体的生命时空具有共同的体认。这种共通感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与人为设定的知识概念为前提,通过审美主体想象力作为媒介,促使个体生成万物一体化的生命时空整体感。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所具有的超功利性与无限性,其本质是中国古典美学对“存在”的诗意化的思考,它表现在艺术领域中,即是以“虚”与“隐”为特质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4.
王柯平 《美育学刊》2022,13(1):25-36
以儒、道、墨、释(禅宗)诸家为主要根源的中华传统审美意识,虽然各自理路与特征相对有别,但在目的论意义上,其核心关切均指向理想人格修养与审美敏悟能力相融合的艺术化人生。儒家基于礼乐文化的传统,持守中和为美的原理。道家基于道法自然的理念,推崇自然为美的原理。墨家基于崇俭尚用的立场,力倡功用为美的原理。禅宗基于大乘空观的思想,标举空灵为美的原理。这四项原理因革相济,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15.
儒家和道家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了“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二者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两个方面,体现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探讨了徽州民居在村落址,民居建筑特色,庭院构建艺术,淡泊宁静的农耕文化以及建筑审美价值中所体现的社会伦理价值。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李唐受到殊遇.在唐人的审美观念中在入了大量的佛家思想.而目前的研究一般只注重儒家的影响,对佛家的影响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儒家的影响尽管深远,但更多是表现在外延上,在内涵上影响较大的还推佛、道两家,而在“象外之象”的美学观中,沸家的影响又胜过道家.弄清佛教思想与“象外之象”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研究和欣赏唐诗,对于多渠道地总结我们民族的美学理论,想必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体悟感性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求真,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8.
儒、释、道思想对《水浒传》人格模式有所影响,如原儒仁爱思想与宋江的“全施仁德于民”,鲁智深的救世精神和佛家慈悲观,道家自然天放与李逵直道而行。多元文化传统未经整合的混杂在一起,加深了水浒英雄人格与正史人格的断裂。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通过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差异与互相补充进行分析,从天道与人道互补、人世与出世之互补、阳刚与阴柔之互补、对生命价值不同看法之互补等四个主面,探讨了儒道互补对中国武术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人类学整合而成的一门交叉性复合型学科,它主张通过对原始艺术、民族艺术田野调查中得到的大量原生态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把握音乐形象的审美机制,探寻音乐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四川南部苗族地区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审美需要、审美机制、审美交流三个方面对川南苗族古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