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涉及双语转换的心理活动过程。译者的翻译行为受到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制约。在这其中,翻译动机是翻译活动的起点,直接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翻译审美动机角度出发讨论翻译审美动机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推销员之死》的剧本翻译对很多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角度分析了《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本的翻译原则以及英若诚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境角度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所承担的任务。在翻译理解阶段,译者对作者的明示进行推理,以明白其交际意图;在翻译表达阶段,译者准确预测读者的认知语境并做出最佳相关表达,使其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理论,来探讨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忠实度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了译者在翻译中对于原文评价意义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尝试性地提出忠实度应该从新的角度进行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5.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值得翻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格式塔意象图式出发,探究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及格式塔三原则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此原理强调译者在理解和接受原文时,先构建一个认知图式,即具有格式塔质的整体意象,再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译入语中再造这一格式塔意象,既避免原文和译文的机械对应,又能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阐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视界融合”促使阐释者必须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创造性和自主能动性,允许译者根据时代需要和自己的视界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译者要想与作者的视界达到融合,除了要全面理解原文、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双语文化外,还要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以求与原作的初始视界达到融合。本文旨在以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为指导,从意义和文化两个角度对《红楼梦》两英译本进行阐述评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研究领域,翻译活动已由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展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本文从全新角度把女性性别结合后殖民的社会背景,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对王蕾和一蕾的翻译文本从语言和心理角度都进行了对比,探讨男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性别差异所体现出不同的翻译角度,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读者对莱辛作品阅读品鉴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多选取同一作品的不同成人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则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以《夏洛的网》的台湾儿童译者黄可凡的译本和大陆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差异性和契合度,发现改写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种有效策略。译者通过增补、整合、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三种途径对原文进行改造,既可以克服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又能弥补成人与儿童在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等方面的差异。两个译本的契合说明译者的翻译改写是适度的,成人译者向儿童读者做的儿童化回归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个文化对话、协商和构建的过程。从意识形态的操纵可以更科学、辩证地看待林译小说。通过分析发现,译者自身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文化观念等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及文化选择。研究翻译的文化构建作用,要重视译者主体性、读者的文化期待,并辩证地对待翻译涉及的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来探讨汉语新闻标题的英译,认为关联理论翻译观对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翻译是译者在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基于汉语新闻标题自身特点,结合汉语新闻标题英译的具体实例,说明最佳关联性原则可以使译者有意识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从而有效地向读者传达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三维转换等视角探讨了其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共同启示:培养英专学生的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并指出其对英专学生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作为译者生存的意义。接着,介绍了其培养策略:翻译课堂生态策略与翻译课外生态策略,并以一堂小型翻译赏析实验课为例做了详细演示,论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角度对跨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认为翻译不只是字面意义的对等和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是与译者的参与和再创造密不可分的.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哲学解释学,解释学中的翻译及其对跨文化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翻译禁忌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宗教伦理道德、社会经济文化等制约而在翻译内容和翻译方法上产生某种顾忌或忌讳。本文从意识形态角度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赛珍珠作品《大地》译介中产生的翻译禁忌。  相似文献   

14.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商标翻译与文化差异密不可分。从跨文化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几种国际商标翻译的实例详细阐述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指出在进行商标翻译时译者应考虑跨文化的思维差异、审美差异及联想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译者在每一个环节的主体性与制约性的体现,论述了译者在多元文化系统内运作所具有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以《红楼梦》两译本为例,从主客体两方面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译是在一定度的规范下,为了更好的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作出的努力,以便给读者呈现最优秀的译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逾矩",从美感传递、风格再现及读者接受角度出发,就能发挥出译语的优势,起到丰富语言文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功能翻译理论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主要贡献在于通过译者的角度诠释翻译活动,并注重译文的效果。本文结合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从发展安徽入境游为出发点,分析了安徽旅游翻译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并探索了各种问题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珍妮·凯利、茅国权英译本《围城》中的讽喻的深入研究与剖析,从译文选词、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形象再现等方面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哲学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对于解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译者在处理讽刺性比喻修辞手段时,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采用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加注和解释等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践行了他们的翻译思想,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求译者能够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融合不同的文化。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美式情景喜剧中台词翻译的文化迁移现象,以期对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朱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130-132,134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就是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随着佛经翻译的发展,翻译实践自然需要理论的指导,译者们开始结合翻译实践,总结、阐述翻译理论、技巧。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就随之建立、发展起来。佛经译者们对于文风的争论,翻译技巧的总结,译者修养的论述等等,以及佛经翻译由私译到官译的译场制度的设立发展,皆可看出翻译理论在这一时期从内、外部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