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学衡派站在新人文主义与传统道德相结合的立场衡量文学现象。他们反对笼统批判旧文学,坚持文化整体主义,强调文学的继承性与摹仿性;他们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提出中肯的批评,但其保守性也使该流派站在时代主潮的对立面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近20年来云南文学批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不急于建立云南文学批评流派,不单一张扬某一种理论批评大旗,正视云南文学多元化的现实,云南批评家应从多种批评理论出发,建立自己的批评个性,从阅读作品的基础做起,通过总结云南文学现象来发挥对云南文学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中国传统叙事的两大重要分支,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同异相参的,不能用分立的眼光去看待。二者在叙事体例、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技法上有共通的地方。同时,叙事性质的不同和情感介入的差异又使二者泾渭分明。通过实际批评与理论批评相结合的研究可以发现,历史叙事是一棵树的根和干,文学叙事是吸取根和干提供的营养而繁荣生长的枝叶,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是西方"后"学批评流派中的重要分支,在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问题上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观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本和后殖民主义批评中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有着互相关联的批判意识。后殖民主义批评为解读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提供了有效的文学语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当前英美文学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被逐渐边缘化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在生态批评的语境下进行英美文学教学,使文学与社会接轨,发挥文学课程的思想导向作用,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最终使文学课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6.
所谓文学经典,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但一般是具有最强的传播力度、最广泛的接受群与最明显的接受效果的文学文本。文学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持续的重写行为,也即持续的审美阐释及审美再创造行为所造就的,它是有效发挥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传播与接受效应的一个重要成果。重写观念认为,文学的创造与影响寓于文学的接受之中。以文学接受为前提的重写,融合创作、批评、传播、阐释方式于一体,并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促成了雅文学成果的下移,是促成文学文本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文化热 ,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对沉寂的局面。文学的文化批评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阈 ,但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文本的细致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较为关注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化批评以深刻的回望与反省 ,而实现对文学的文化批评进行再批评 ,以期昭示科学研究之精神 ,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8.
由于华裔美国文学话语的流变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发展为脉络,以话语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后殖民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该选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相关文本的详细分析,对华裔美国文学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发展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话语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伊莱恩·肖瓦尔特是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美国女性主义文论之母",所著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女性主义文献,其熠熠生辉的女性主义思想尤为促进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进步。对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与其女性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丰富与拓展。  相似文献   

10.
由近代报刊形成的文化和政治批评的"公共空间",显示了现代文学发生时的社会文化状态,文学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采用适合于公共空间的话语方式生产和传播着文学。发生期的贵州现代文学,在文学传播方面表现出传播媒介报刊化、传播范围趋于广泛化、文学的社会功能被强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的网络文学正在日益受到关注,但它的许多特征都遭到研究者的质疑与否定。而在笔者看来,这些特征其实也有它的积极、可取的一面,在研究这一文学新形态时不应完全套用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应根据它特有的社会与艺术的功能来判断其优劣。它的动态性决定了其批评标准的不确定。网络文学的未来将由多数人的愿望决定,因为它是自由的、民间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文化批评的提出是基于对文学的文化学认识。文学文化批评把保持自主的广度、批判的力度和科学的态度作为自己的基本立足点。文学文化批评的基本对象是文学文本 ,研究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是其基本任务。把握文本中的文化精神 ,必须思考其为人们提供的文化视界的性质 ,辨析其所想引发人们的文化认知控制的属性 ,评价其所想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情感体验的取向与质量 ,看其是否能激发人们对自己文化的反思 ,并能给人们以价值更新的启示 ,为人们优化自己的意义世界提供精神资源。文学文化批评的最终目的 ,在于促使社会自觉维护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地革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十分自觉的文学观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学观主要是以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创作实践体悟和理论思考阐发的,也部分地体现在她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批评和对经典作品解读的言论中。王安忆的文论涉及到文学的本质、情感、人物、故事、语言、形式、作家的生活体验、女性文学、文学批评方法等诸多方面。她的文学观既有对传统文学观的认同,也有对传统文学观的突破与颠覆,有她对自己体认的文学理念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是中国网民数位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纸质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在锐减,文学网站的用户数量却在猛增;尽管专业作家的市场号召力在削弱,网络作者却在图书市场大显身手。网络文学不同于电子文学,网络文学在创作、阅读和传播方式上与传统文学存在着诸多差异,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学研究与教学随着全球化的降临越来越普遍了。译介的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世界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的分析以及它与伦理学关联性研究。世界文学的伦理思想准备的规范就是在"世界"本身这个概念危机上,世界文学伦理的内涵在不同的异议中寻找共同的利益。世界文学没有必要远离伦理之土壤。文章认为转向伦理学的文学批评与哲学批评是不会过时的,并且会长期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翻译批评角度出发,探究英语一般现在时用法,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分析一般现在时在汉英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认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一般现在时可使译作更加适应原文,再现原文风貌,提高译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作家主体、批评和文本三个角度对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梳理,指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忧虑、国民道德的重塑和民族文化的张扬上,与同时发生在西方社会的更偏重于个人的人文精神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9.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向来关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问题。两性视野下的女性形象表明了传统与现代、男权与女权的界定和差异。本文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分析、比较男性笔下的女人和女人笔下的女性形象,批评的真正目的是在文学中寻求一种两性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