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鲁道夫·马库斯的一篇高被引论文为例,统计其从发表到2012年的被引用情况,发现存在迟滞承认现象;分析造成该论文迟滞承认的因素,以期进一步探讨该现象对科学发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文献引用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随机选取学科、学科子类以及期刊来研究科技期刊文献引用分布规律,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统计不同被引频次的文献量.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学科层次来分析还是期刊层次来分析论文的引用在发表后的2~6年间均呈现偏态分布,随着被引频次的增高被引文献量逐渐降低,占期刊已被引文献数30%的论文提供50%以上的引用,随着论文发表时间的延长这种引用的集中趋势有所增强,但是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获取<眼科新进展>、<眼科研究>、<眼科>、<临床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5种综合性眼科杂志2005年发表的论文在2005~2009年各年度被引量和下载量,以确定医学论文下载量和被引量的关系及下载量的峰值年代.获取2000年发表的论文在2000~2009年各年度的被引量,以确定医学论文被引量的峰值年代.结果显示,论文下载量和被引量呈高度正相关(r=4.91,P=0.000).1622篇论文中,有50篇(3.08%)论文表现出量引背离现象.论文被引用峰值年代在论文发表后的第7~8年,而论文下载量的峰值年代在论文发表后的第2年.因此认为,在学术评价过程中,下载量指标比被引量指标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1981~2005年55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例,用被引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两个指标进行了其科学论文质量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表论文被引次数在发表后10年内增长明显,高影响力论文的被引高峰更迟。提示期刊影响因子计算中论文被引两年的时间跨度需要适度延长,以引导期刊避免"短视",发掘更多真正高影响力论文;指出过度依赖文本计量评价的做法是机械的,只有有机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论文质量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物理学报>论文引用中存在的"努道普效应",即学术声望较低的非211高校作者的论文被引篇数百分比和篇均被引频次均高于学术声望较高的211高校作者发表的论文,本文从论文投稿、审稿以及论文引用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重要启示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机构仓储)为例,研究机构知识库论文开放获取后对其被引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设置了一套宏观与微观上相结合的计量方法来进行分析,从宏观上考察厦门大学机构知识库的存档文件的使用情况、每年的论文发表数、被引频次、h指数等数据;从微观上对比机构知识库论文在开放获取前后的年平均被引量变化情况.最后,笔者得出了两点启示:①建议引用论文要标明论文来源;②机构知识库的存档要做到即时和持续地更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肿瘤学meta分析论文的现状,并探讨期刊类型与肿瘤学meta分析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相关性,为学者选择期刊宣传科研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2016年SCI收录的肿瘤学meta分析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提取论文的引用频次、发表国别、期刊影响因子、期刊类型等信息。【结果】 目前我国发表的肿瘤学meta分析论文数量虽位居全球第一,但篇均被引频次最低。2011—2016年,开放性meta分析论文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肿瘤学meta分析论文的被引频次与期刊类型具有低相关性。肿瘤学meta分析的非开放性期刊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开放获取期刊论文,高被引论文的来源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比低被引论文高。【结论】 肿瘤学meta分析的开放获取期刊不存在引用优势,论文质量仍然是meta分析论文被引频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医院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分别以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占比为评价指标分析中国医院在2000年至2009年期间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与合作单位数量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医院与非医院的跨学科合作论文、国际合作发表的研究论文影响力要高于医院与医院合作、国内合作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瑞两国医学论文引文数量和时间的比较,以及对非英语国家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期刊影响因子及国际排名的比较,发现中国科技论文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可以量化的差距:课题研究依据的信息和论文提供的信息量少,引用信息时间滞后,从而影响到科研论文的可信度和新颖性。质量差距是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率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探讨该类期刊在提高影响力方面的措施。【方法】 收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13种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期刊在2011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对其作者数量、第一作者所属机构、第一作者职称、第一作者学历、基金资助情况以及论文下载频次、篇幅、类型及学科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刊零被引论文数量与其发文量相关性不大,零被引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呈负相关。高等院校的零被引论文占比最大;零被引论文随完成论文合作机构数量的减少而增加。基金资助论文的零被引率高于非基金资助论文;资助项目少的论文零被引率低于资助项目多的论文。篇幅短的文章或不系统的研究性论文较少被引用。摘要信息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综述型论文零被引率小于研究型论文。【结论】 各刊发文量与零被引论文量间的关系视具体情况而定。针对零被引论文占比较大的稿件,即高等院校及任务类稿件,应在论文发表前的各环节进行协同控制。要加强及重视摘要信息的规范编辑。对来稿字数应作要求。编辑要及时掌握研究领域动向,加强与资深专家及学科带头人间的沟通,积极约稿。尽早发表并提高论文的显示度,进而减少零被引或低被引文献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刘俊婉 《科学学研究》2009,27(9):1289-1297
 通过对1901年至200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成果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诺贝尔获奖者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获奖时间分布、研究周期、获奖周期、师生合作以及机构优势积累等特征,揭示出诺贝尔获奖者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中青年现象、长周期现象和“发现之发现”等现象,从中可以揭示出科学创造的某些规律性特征,从而可以为科技管理者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宋维翔 《现代情报》2018,38(5):32-36
在科技研究的过程中,"睡美人文献"很有可能是意义重大的里程碑式文献,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早期论文亦是"睡美人文献"。本文通过邮件访谈的方式访问了若干"睡美人文献"和"王子文献"作者,对于零被引论文的情况以及唤醒"睡美人文献"的过程等问题进行调查,试图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了形成"睡美人文献"的原因主要有作者的谦虚性、团队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王子文献"多为具有高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等结论,为今后科研工作者识别优秀论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揭开了现代物理学序幕的X射线的发现,随后的20多年中与X射线密切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层出不尽。而一个世纪之后空间天文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于2002年授予了空间X射线天文的突破,由此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从1962年发现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至今半个世纪以来,已经有约70个携带天文仪器的空间飞行器(以专用卫星为主)发射运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于宇宙和基本物理规律的认识。随后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黑体辐射谱的精确测量和观测到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此做出了关键贡献。这样在新世纪空间天文的研究就直接产生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对第三个起了重要作用,非常类似20世纪初X射线对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这三个以及天文学研究所获得的所有其他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除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其他所有的获奖成果都和项目最初的科学目标没有关系或者完全相反。与此同时,探讨了重大天文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的中国空间天文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77位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和82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论文影响力平均水平与高水平的二维分区,以及论文影响力水平与变异程度的二维分区对科学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型,展示了分区法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若想整体进阶到诺贝尔奖层级,其论文影响力需要扩大e2倍;已有少数几位院士显示出诺贝尔奖级科学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55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组讨论法对其获奖成果和个人科学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次数、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和著作数等四方面,对其科学产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两种研究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一致程度不很密切,表明能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不完全取决于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The Nobel Prize has been a prominent research topic in Scientometric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Nobel citation effects, which refer to changes in the cumulative citation counts of publications after authors hav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n exchangeability verification method to ensure sampl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EG) and control group (CG) are indistinguishable based on relatively few covariates. Then, we quantify Nobel citation effects by employ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strategy. Finally, we combine the matching strategy with statistical tests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clusions. We find that publications in 18 topics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Nobel citation effects among the 50 topics in Physics, that is, when authors of publications belonging to one of the 18 topics won the Nobel Prize, the post-award citation counts of their publications would increase. Besides, we find that the Nobel citation effects are long term, lasting for 47 years or more. Finally, we find Nobel citation effects ar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for publications whose authors won the Nobel Prize before the 1980s.  相似文献   

18.
徐飞  陈仕伟 《科学学研究》2012,30(7):976-982
 比较近十年(2001—2010)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后发现,中国杰出科学家正在走向年轻化,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则呈现出年长的趋势。这一明显反差表明,杰出科学家的重要成果获得国际最高学术认可的时间在延长,追踪研究发现,杰出科学家的创造力高峰年龄也有后推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杰出科学家,尤其是年轻杰出科学家的管理策略方面做出新的调整,以支持和保障他们进一步成长,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相似文献   

19.
马信  周辉  蔡晖  吴锜 《中国科学基金》2004,18(6):343-345
本文以1981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N. Bloembergen发表的SCI论文 为例讨论了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进行原创性研究目标,经过长期艰苦\\\r 的努力,才有可能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才可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