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主要缺失及改进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学和逻辑学方法,阐明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是武术成为独特文化的内在依据.而现代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忽略技击而空谈健身和修心的现象,不仅普遍让人们对武术产生了误解,而且使武术难以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针对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是:重拾武术的技击性,在教学中平衡武术的三个价值体系,并以回归武术的本质作为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2.
武术分类及发展探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首先,讨论了现在各种武术分类的缺陷,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方法将武术按其主要价值功能分成了三大类:攻防技击武术、艺术表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并阐明了这种分类的意义,最后,指出这三大类武术将发展为不同的技术体系,成为武术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系统哲学观视野对武术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技击价值、教育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武术本质的层次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提出“技击不是武术惟一的本质,武术的本质具有层次性”两个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首先将技击的内涵界定为:“表现或使用攻防格斗方法”,在确定武术概念外沿的前提下,论证了假设。研究认为:武术的本质具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层次,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是其一般本质,而技击本质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本质;在不同条件下,武术不同层面上的本质体现程度不同,对武术本质的认识,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进而还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武术本质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武术概念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理论体系是由武术概念为逻辑出发点,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下属概念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所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理论的缺陷导致实践的困惑.运用逻辑学原理,在批判分析原武术概念基础上,提出武术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广义武术概念: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狭义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6.
从武术的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历史的角度看,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可是在当今的竞技舞台上,不管是与技击貌合神离的套路运动,抑或戴上护具的散手运动,都给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对传统武术的汲取。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在历史的交叉点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竞技武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极为迅速,由体育总局所创编的规定套路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开来.虽然竞技武术没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但其现实意义却是传统武术不可替代的.然而,这一新生的武术运动形式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认清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在综合考虑武术的科学性、文化性、技击性、功能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竞技武术套路动作进行大胆创新,才能确保竞技武术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对武术的概念逐渐形成了较全面的认识,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也有了基本的认同。在现代竞技武术发展出现困境情况下,要借鉴传统武术技击内涵,吸收传统文化,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提出的质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首先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武术本质问题研究的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坚持"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这一观点,只有少数学者提出异议.为彻底辨明是非,同时追本溯源,到<辞源>、<辞海>中寻找依据,根据对"本质"一词的原始界定可知:"本质"是"事物本来的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据此可得出结论:一些提出质疑的学者混淆了本质、文化特色、价值功能几个词语的具体含义,他们所论特征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非武术"本来的性质",也不是武术"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武术原本是一种技击术,因此,武术的本质仍然是技击.  相似文献   

10.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美学角度借“线”来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解读武术的线性之美.认为,武术的线性表达并不仅仅是身体艺术表现的视觉美感,还是“武术精神”的表达与传承,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武术的线性之美主要表现为含有技击意义的阴柔美和阳刚美、构成多样化套路风格的流动之美、表现武术文化张力的中和之美,以及体现“天人合一”人文内涵的意蕴之美.武术技术动作长短、节奏、方向的线性变化,不仅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实践需要,也是当代武术向艺术武术不断发展的趋势表现.  相似文献   

11.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采用献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竞技武术运动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为竞技武术成功走向奥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国内外竞技武术比赛的不同;国内竞技武术市场还未形成;竞赛规则的复杂性难于操作;新规则实施引起竞技武术技术发展的多变的是影响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当将语言的运用视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行为和情景变量的折射的时候,就可称之为“话语”。话语的指向是一种事件,一种实践行为,武术传播问题可从话语理论出发进行研究。对此,本文采用文本语境分析法,从话语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武术传播的目标、话语、方式三个维度进行探讨。认为:1)武术传播话语实践目标为:掌握和增强中国武术话语权和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受众认同;2)武术传播话语空间内,武术传播话语内容呈现出:“事实失真”、“未表达武术文化精髓”、“众说纷纭、认同焦虑”的特征;3)武术传播应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坚持武术文化主体性,并积极引导公众表达,提高受众信息识别力,逐步形成武术认同,明确武术传播话语立场;同时,在新媒体语境下,武术传播应借助网络媒体之力,构建独特话语方式,并以继承和借鉴为基础,转换和创新原有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有关难度动作创新的条款分析,评价了“难度动作创新”条款出台后对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论述了难度动作创新将对创新群体提出的新的要求;介绍了进行难度动作创新的普遍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第十一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女子刀术决赛运动员套路中难度动作的编排情况进行分析。从难度动作的分值、选用、顺序及编排原则等方面,揭示目前我国高水平女子刀术运动员难度动作的编排规律和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国内外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报纸《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为对象媒体,以两者关于中国武术报道的内容为研究文本,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中国武术历史文化、中国武术整体认知以及中国武术现代发展 3个范畴。研究发现,《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中关于中国武术的报道,其相同点在于:都对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认知、中国武术现代发展进行了报道,且呈现的都是正面基调,凸显的是中国武术客观、正面的形象;不同点在于:《中国日报》对于中国武术报道更为全面,而《纽约时报》则仅关注较受欢迎的拳种及其文化和太极拳科学研究。中美报纸对中国武术形象表征的共同点是由于中国武术与海外受众之间存在“意义共享空间”,而不同点是由于受自身文化心理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呈现。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武术传播展开研究,运用文化间性的话语逻辑探寻武术传播与间性存在的关联,通过历史爬梳、文化观照、逻辑思考及解析理路“四重维度”的书写范式探讨武术传播的问题、路径及对策。研究认为: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中国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蕴涵着文化间性的初涌,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多元共生文化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引申。本文通过凝视和构建武术传播的文化间性,希冀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武术发展的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武术发展面临着新的契机,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综述法,分析了武术价值、功能,对武术走向产业化、市场化进行了展望.阐述了武术面临的问题及可发展的优越性,并从理论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武术武德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充分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包括在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揭示了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落脚点,并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通过对体育教育(武术)中武德的分析,探讨武德在新课标下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及实施。  相似文献   

20.
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优秀的武术教育才可能促进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存在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建国以来我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武术发展的趋势做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