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青少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站在非物质文化的高度以武术为例,借鉴国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经验,探讨武术文化作为民族瑰宝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途径,诚希望能为我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发布并号召实施的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石,武术是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学校武术教育则是武术传承和发展最便捷有效的途径。研究以范式理论为基础,从范式理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三大功能角度研究学校武术教育在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效应,发挥学校武术教育的功能,促进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崆峒武术作为西部地域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之一,有着丰富的群众基础和民族特色,将崆峒武术引进学校,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崆峒武术,弘扬西部民族文化与精神;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崆峒武术习练与传承体系,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加入到习练大军中,丰富学科门类,树立地域民族文化品牌,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当代中国武术繁荣下潜藏的传承危机:目前的竞技表演型武术违背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严重危害着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中国武术是载道之艺,有修身养德、教化社会的价值,可以作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呼吁各界有识之士凝聚起来,组建研修机构,重建文化土壤,形成文化生态,恢复文武双修的传统,培养合格武术人才,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论世界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武术“竞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传统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基本问题,结合东、西方传统文化与观念特征,从宏观上阐明了武术"竞和"思想是当代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微观上论证以"竞和"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武术观念是武术走向世界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化空间"是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空间的视角以客家土楼和客家武术为研究对象,针对客家土楼与客家武术的形成发展对客家人生存环境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客家土楼的文化空间对客家武术理念、武术内容、武术传承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透视了客家社会的文化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南迁的客家先民面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存状况面临危险的情况下,为保护家族及其成员而建造具有防御功能的土楼,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习练武术,并创造了客家武术。客家土楼与客家武术是客家先民在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下,为求生存、争发展,聚族而居、相互照顾和共同抵御外敌的结果,二者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殊渊源关系。通过研究对促进客家武术和客家土楼的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对丰富客家文化内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于2009年重新修订了武术的定义,确立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这对现行的武术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如何在教育环节中体现出武术文化符号、载体象征,如何体现武术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武术教育必须由单纯的武术技能传习转向更重要的武术文化传承.采用文献综述,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武术教育存在的弊端与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对未来武术教学教育方式、重心的转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侵略与争夺,我们只能选择自救,把武术文化精华加以传承、发展、创新,并期望由此推动武术教育方式的转变,进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招法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武术招法亟待挖掘整理,应摒弃虚妄的武术方法,制定出严谨的系统的招法传授体系;2)简单实用的格斗技术,突出招法,有利于传播推广武术文化。重视武术方法,轻视武术招法,影响了武术的推广,淡化了武术文化;3)武术的推广应重其本质的挖掘和传承,继承发展传统招法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乡土武术传承实践的历程反思及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乡土武术是植根于乡土中国或传统社会的文化样态,是没有进行现代化转型或正处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传统武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在现代化转型中遭遇困顿的乡土武术的传承实践进行了反思,对其当下的生存价值进行了寻绎,以及对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为乡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乡土武术的传承离不开国家元场域的影响以及传承人的核心主导,师徒传承应为主轴,师生传承应为主力,技术体系应创新,门户认同应强化;乡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它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与标签,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其作为民俗活动的复归,是推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行途径,同时它还是开展武术研究的新田野;乡土武术在当下的文化传承应推动传承人的职业化,建立和强化政府主导的制度保障,继续推进拳术进校园,重拾和加固门户的集体记忆,以创新发展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自觉的视阈下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进行反思,这是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次"自知之明".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来历,它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以及与现代班级制度之间的异同,进行反思.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是传统武术赖以生存延续的载体,而现代的班级教授制则是适合于现代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的认同和现代班级教授制的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这两种武术教学制度,形成新的武术传承方式,以利于武术的承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摘要:口述史以口述的形式追忆历史,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述历史,以口述者的经验与学识讲述历史,让后人能从“人”的角度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从而传承历史与其承载的文化。武术家口述史研究,聚焦武术家这一武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为中国武术史补充口述历史史实,使武术史“见事更见人”,这是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关键路径。以新中国武术发展和个人经历为主线,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制订提纲、初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史实考证等步骤,访谈整理了武术家门惠丰教授的武术经历及其参与的武术史事,旨在推进新中国武术史研究与建设。内容包括:习武与授武之路、武术文化交流、创立东岳太极拳、武术继承与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摘要:口述史以口述的形式追忆历史,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述历史,以口述者的经验与学识讲述历史,让后人能从“人”的角度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从而传承历史与其承载的文化。武术家口述史研究,聚焦武术家这一武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为中国武术史补充口述历史史实,使武术史“见事更见人”,这是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关键路径。以新中国武术发展和个人经历为主线,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制订提纲、初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史实考证等步骤,访谈整理了武术家夏柏华教授的武术经历及其参与的武术史事,旨在推进新中国武术史研究与建设。内容包括:竞技武术训练、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与执裁、武术散打试点与规则制定、撰写与主编武术教材、电视剧武术指导工作、武术研究院工作、武术交流活动、师徒传承、职业经历总结等。  相似文献   

13.
摘要:口述史以口述的形式追忆历史,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述历史,以口述者的经验与学识讲述历史,让后人能从“人”的角度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从而传承历史与其承载的文化。武术家口述史研究,聚焦武术家这一武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为中国武术史补充口述历史史实,使武术史“见事更见人”,这是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关键路径。以新中国武术发展和个人经历为主线,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制订提纲、初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史实考证等步骤,访谈整理了武术家张山先生的武术经历及其参与的武术史事,旨在推进新中国武术史研究与建设。内容包括:国家级武术裁判员的产生、学校武术开展情况、武术外交工作、散打运动的试点、1980年武术座谈会和1982年武术工作会议、武术科研工作、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武术段位制、主编及参编武术教材、武术研究院成立、文革时期的武术、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竞技武术工作等。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在当代民族复兴进程中,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与自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共识。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为进一步理解并探索“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表征、动因、内在逻辑模式以及重建所需坚守的思想理念与可能的实现路径等问题,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讨论的细致与深化,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以及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重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文化传统”相关代表性论述,并对“武术文化传统”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指出:尚武精神、武术门派、拜师仪式、民俗武术等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再造,构成了当代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典型性表征;武术主体寻求身份认同与自我启蒙、经济诉求与表征再造、“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是中国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重要动因;对武术文化传统符号的历时性借用与共时性置换构成了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内在逻辑模式。研究最后提出,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传统的重建,应秉持自身的传统,抱持一种面向日常生活的动态传统观,避免犯历史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的错误,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重建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生产的视角出发,探究踏脚遗产的文化转换历程,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个案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背景下踏脚由“武”到“舞”的生存空间、技术生产和意义重组等过程进行阐释。研究认为:踏脚的生存空间由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转变为高层次的个人以及社会需求;技术体系随着生存空间及社会需求的不同由“武”转变为“舞”;意义重组由早期的“尚武”之意,在社会变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转换为“爱情、地位、身份、集体记忆、相互在场、传承教育”等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辽宁省高校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分析了武术课开设、师资力量、课外武术活动等内容。归纳了武术教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武术课程建设,夯实武术文化传承基础;重视高校武术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武术文化传承意识;丰富校园武术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感等武术教育传承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武术门派的产生及观念的形成进行述评,分析门派之争对“大武术观”产生阻滞的当代表现,提出对门派之争进行规避和淡化的调适策略.研究发现:武术门派及门派之争滥觞于儒家理学,门派之争将导致赤裸的追名逐利和武术珍贵资源的粗放开发.针对于此,规避门派之争应使狭隘门派观念放大到民族层面,淡化门派之争应在遵守文化发展规律的条件下提高武术人境界.  相似文献   

18.
宗族武术作为武术的一种存在,其主要把传统家族思想文化、武术技击文化、村落文化融为一体,来共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广东宗族武术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广东宗族武术的产生与时代、宗族、地域的特征息息相关;广东宗族武术传播有其必然性;广东宗族武术形成因素包括:少林寺、聘请拳师、生计自保相关;广东宗族武术作用包括:家族安全保护、家族地位提高、家族门风规范、外来侵略抵御;广东宗族武术文化价值包括:群体凝聚、伦理构建、社会服务、人文教育、家族传承。  相似文献   

19.
梅花拳是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创造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拳种,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蕴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武术保护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初见端倪,采用文献资料法,试从文化空间视角入手对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路径选择:梅花拳的原真性保护,本土文化生态完整性保护,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传承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