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文奥运”以人为本,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中的核心和灵魂。以举办奥运会为主线,以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融人奥林匹克精神,让世人了解到世界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以西方竞技运动为主流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也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各国体育文化,进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升华以及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以“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对竞技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育功能作历史梳理,力图澄明通过竞技达到“育人”这一目的有其规律可循.首先论证了古希腊竞技在“战争竞技”、“政治竞技”和“宗教竞技”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培育“完人”的教育模式;其次论证了中世纪基督教背景下竞技与宗教之间的张力关系、宗教教化下由“野蛮”到“文明”嬗变的骑士精神,及以游戏精神为核心的骑士精神的本质;最后指明了以奥运宗旨为标志的竞技教育由萌生到明晰的标志性的历史节点.文章同时指出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竞技不仅始终发挥着对人的诸如宗教、战争、政治等教育功能,同时也在发挥着对“完整人性”的培育作用,这些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构成了竞技得以存在、发展与繁荣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进行研究,探讨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同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4.
论中世纪基督教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希腊城邦制度的存在决定了古代奥林匹克的产生与发展 ,但在中世纪基督教统治欧洲之后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其异端行为而被取缔。基督教教义以一种别于古希腊罗马社会的全新的价值体系 ,改变了西欧人的政治文化观念。基督教上帝的二元性、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的特征及其有关罪恶、恩宠和信仰的教义中反人文倾向 ,构成了对人类自然本质和理性探究的障碍 ,与古希腊哲学和城邦精神背道而驰 ,最终导致了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运动偃旗息鼓。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体育文化特征和奥林匹克精神要旨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运动形式方面存在冲突;我国体育文化中的“至善”、“修身正心”、“大同”、“自强不息”等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和“更高、更快、更强”具有一致性,提出:我国体育文化应与奥林匹克精神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6.
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宗教情结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寻竞技体育发生的原始宗教目的。与此同时,探究现代奥林匹克所继承的原始宗教痕迹,进而对现代社会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理解与定位。结果表明:原始的宗教情结是维系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奥林匹克所出现的一些结症,多是因为淡化了古代奥林匹克原始的宗教情结;要保持这一人类文明奇迹——“奥林匹克文化”继续造福世界,必须加大对于奥林匹克原始宗教情结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等方法,以文化多样性为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融合的契合点。旨在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创新,探求与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以及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与分析。研究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始终坚持奥林匹克主义的教育价值,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思想特征。顾拜旦提出了现代奥林匹克主义,倡导国际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布伦戴奇坚持“业余性”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条件,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萨马兰奇注重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罗格推出“更人性”的教育理念,注重全球青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巴赫更加关注体育的教育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思想内容更加的多元化,它正朝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当代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代最辉煌的文化活动,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深远。在分析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特征与奥林匹克教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奥林匹克文化在我国学校的传播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包括:①在学生中产生“泛奥林匹克”现象;②竞技运动中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③奥运会的过度商业化。并存在很多冲突之处。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着竞技体育的利社会性和利人性,其价值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竞技体育在发展中应该凸显、确立人的地位和价值,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以此采确定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目的,评价竞技体育的运行和发展;二是客观存在的制度、体制厦微观行为活动对人发展的影响,避免竞技体育的异化为其教育价值带采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其“公平竞争精神”、“和平精神”、“人类理性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拥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的“注重和谐,身心协调”、“积极入世,精忠报国”、“人伦纲常,等级森严”折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伦理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冲突和融合的分析,促进中国传统体育伦理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发展角度,分析了现代奥林匹克发展的文化背景,并且在各种文化不断交流的今天,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发展方向。结论: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弥补了儒学的“中庸思想”和“实用主义”带给竞技运动的制约,而儒学的“人本思想”填补了后现代主义“否定本质”和“随意论”与体育运动规则产生的冲击。因此,奥运的发展应吸纳各国的、各类文化,扬长避短,实现其文化的最优置配。  相似文献   

13.
论奥林匹克教育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教育为核心、体育为载体的国际文化现象。因此,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奥林匹克教育:什么是奥林匹克教育;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奥林匹克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与基督教伦理相吻合之处的发现,以及对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思想中基督教宗教成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的分析,得出结论,即: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大力借鉴了基督教的某些伦理思想,故奥林匹克精神与基督教伦理密切相关。同时,考虑到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教育宗旨以及顾拜旦奥林匹克思想中浓郁的教育理念,还得出一模糊的猜想,即:奥林匹克运动实则为基督教普世教化的一种载体。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是一个由鄙薄肉体、压制体育的基督教神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而骑士比武则是该时期体育实践活动中一个既成规模、又成体系的例外。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对骑士比武的演进历程及其对近现代体育实践的影响进行探究和阐释。研究发现骑士比武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演进历程,而且更是在弘扬平等、竞争、荣誉等体育精神,催生马术、击剑等体育项目,完善宣传、赛事规程等赛事组织,以及促进体育教材编写工作等方面都对近现代体育实践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奥林匹克文化与华夏体育文化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对奥林匹克文化和华夏体育文化的产生背景、价值取向以及运动学、传播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在不同生存环境和文化演进过程影响下,东、西方体育文化形态的差异;揭示了奥林匹克文化与华夏体育文化在理想追求、实践目标和宗旨等文化本原上的共通。旨在为深入认识人类体育文化现象,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提供一些措鉴。  相似文献   

17.
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其深邃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及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系是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背景下,中国学校体育应继续充分发挥和践行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价值,本着"以人为本"、"文化交流"的原则大力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是以教育为核心、体育为载体的文化,是具有远大理想和催人上进的文化,它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的融合将会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体育地名不仅是地域方位的符号,更是传统体育文化的折射和活化石。探寻中国古代体育地名的文化渊源,挖掘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并由此分析它的现代价值,对传承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及推进现代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古代体育地名渊源于武举体育活动、渔猎活动、军队体育活动、民间娱乐竞技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器械、武士名称、王宫贵族观赏与竞技体育等七个方面,具有延续性、多样性、地域性等文化特征,发挥着历史记忆、文化传播、文化联想等文化功能。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宝贵的古代体育地名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并赋予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符号。所以,对语言性质;阳意义的诠释不能与其所属的社会和文化相脱离。体育是一种肢体语言,与人类社会化进程密切相关,它不仅仅是一套符号,一种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全运会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表现形式之一,实质上就是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身份的符号,是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