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聚焦于具有丰富参赛经验和重要社群影响力的资深跑者群体,通过运动依恋、地方依恋、赛事质量感知和社群依恋等多个潜变量构建了城市马拉松赛事重复参赛意愿的影响路径分析模型。模型丰富和拓展了赛事与跑者心理依恋的研究维度和内容体系,研究结果为提升城市马拉松持续吸引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洞见:①运动依恋、赛事服务质量感知和赛事依恋是重复参赛意愿的直接驱动因素;②城市地方依恋对赛事依恋有着较强的正向影响,并以赛事依恋为间接路径影响重复参赛意愿,形成了部分中介效应;③资深跑者的社群依恋对跑者的重复参赛意愿具有完全中介效应。最后,从赛事供给、社群建设、特色展示和情感连接等方面为提升跑者重复参赛意愿提出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城市马拉松赛事数量近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城市名片和诠释运动健康生活理念的社会平台,为了使马拉松赛事可持续性健康发展,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城市马拉松的发展现状、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参赛者的情况、我国城市马拉松参赛事的定位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我国马拉松赛事和参赛者呈快速增长趋势;赛事资源与参赛者资源发展不同步;赛事定位雷同;缺乏包容性,未兼顾地区存在的跑者类型差异;本地区选手重视程度不够,未发挥体育的社区功能;赛事运营方式自上而下,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明确为什么办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为谁服务,如何真正自下而上地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产业环境及马拉松文化等问题,对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定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线上马拉松进行研究.指出我国线上马拉松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还存在着运动员作弊、后勤保障体系不健全、赛事商业气息浓重、对运动员盲目参赛缺乏制度约束等问题.认为应该建立健全反作弊监控体系,保障赛事公正公平;建立健全线上医疗体系,及时监控跑者身体状况;健全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建立并完善竞赛评估管理体系.旨在为我国线上马拉松这一新兴赛事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发展迅猛,从2013年开始每年举办的赛事都以翻倍的数量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如赛事的组织散乱、运动伤病和猝死以及医疗救助的不利与"替跑"、"蹭跑"等乱象的发生却广受诟病.通过分析马拉松在我国发展迅速的原因及其各种乱象的描述与剖析发现,尽管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迅速,但人口比例和年举办场次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应在组织流程、安全保障以及运营管理上提高水平,引导由马拉松所迸发出的全民健身热情,为广大群众科学合理参与跑步锻炼提供平台和服务.以赛事为龙头进一步发掘健身运动、服装用品、旅游休闲、餐饮食宿等方面的市场活力,做深做长产业链,形成跑者、政府、赞助商等多方面共赢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深入,路跑运动以其对场地要求不高和技术动作简单等特点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在路跑热的浪潮中,很多城市嗅觉到马拉松赛事的商机和对城市影响力提升的作用,各种“马”纷至沓来。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举办,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离不开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运用文献资料、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志愿者的来源和招募、志愿者培训和岗位优化,志愿者激励机制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高级别马拉松赛事志愿服务体系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创新马拉松志愿服务体系,为提升我国马拉松赛事志愿服务质量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马拉松赛事蓬勃发展,各个城市纷纷举办马拉松赛事,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赛事资讯,服务跑者。以厦门马拉松、广州马拉松和深圳国际马拉松三家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赛前6个月和赛后3个月推送的信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其信息推送总量、信息主题、信息传播形式、互动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订阅号比服务号更适合马拉松赛事信息的传播;受众最关注赛事资讯的发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推送频率低且不规律;推送时间不固定,个别推送时间不合理;赛时推送时效性不强;首页版块设置不完善;互动性不强,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借鉴ACSI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结合中国群众性马拉松赛事的特点,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建立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基于此,构建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研究发现: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的指标包括参赛者期望、硬服务质量感知、软服务质量感知、感知价值、参赛者满意度、参赛者抱怨、参赛者忠诚度7个因素。就各个自变量对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的影响路径来看,参赛者对服务的预期通过对软服务质量感知、硬服务质量感知间接正向影响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参赛者的服务质量感知既直接又间接地正向影响参赛者的满意度,参赛者的软服务质量感知通过硬服务质量感知和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参赛者的满意度,参赛者的硬服务质量感知通过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参赛者的满意度。就各个自变量对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而言,参赛者的软服务质量感知对其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硬服务质量感知、服务期望和感知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多元动因进行了探讨,我国经济基础为“马拉松赛事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支撑,营销时代的“城市名片”诉求催化着“马拉松赛事现象”,市场主体对体育产业涉足的推动,我国民众体育参与与消费观念的提升.在我国马拉松举办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不足:部分马拉松赛事的组织运行水平不足,马拉松市场的总体创新性欠缺,马拉松参与者的科学运动和安全意识不强,马拉松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不够.基于这些问题我国马拉松赛事应该不断的提高办赛层次,要聚焦质量提升我国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水平;实施差异化战略,增强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创新层次;进行科学化管理,合理引导跑友树立健康的运动观;推进产业化运作,深度挖掘,提升赛事的资源开发水平.通过多渠道努力,不断提升我国马拉松赛事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参加马拉松跑的25名大学生为访谈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探究大学生参加马拉松跑过程中独特个人体验,以寻求成就背后的现象学体验及对其本人的意义.研究结论:(1)马拉松跑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主要分为3个阶段:跑前阶段、跑中阶段和跑后阶段.跑前阶段情绪体验的自我表征主要体现为兴奋与紧张,跑中阶段情绪体验的自我表征主要体现为撞墙期与流畅感,跑后阶段情绪体验的自我表征主要体现为放松与成就感;(2)跑前阶段的情绪体验具体体现为兴奋、期待、担心、紧张等;跑中阶段的情绪体验具体体现为积极体验、分离与反思、时间体验失真、坚持与放弃的博弈、流畅感体验、挑战成功;跑后阶段的情绪体验具体体现为苦乐参半和个人成长;(3)跑中阶段的情绪体验复杂多变,是马拉松跑情绪体验的核心阶段.跑后阶段与跑前阶段情绪体验的描述相似,但情绪体验程度较跑前阶段更强烈.三阶段主题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各方面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1)推进赛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促进马拉松赛进一步发展;2)提高竞赛水平,将赛事打造成国内领先,形成国际品牌;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扩大赛事影响;4)加大与国际著名马拉松赛事交流与合作,提高赛事品牌;5)建立马拉松及路跑爱好者俱乐部,扩大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参加2016年厦门马拉松赛长跑爱好者的相关信息,问卷内容包含参赛动机量表、休闲效益量表、幸福感量表三个部分,目的在于了解马拉松跑者在参赛动机、休闲效益与幸福感的相关关系.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根据研究数据,以描述性统计、相关及回归等统计方式分析处理后,所得结论如下:1、马拉松跑者的参赛动机与马拉松跑者的休闲效益有正向显著影响.2、马拉松跑者的参赛动机与马拉松跑者的幸福感有正向显著影响.3、马拉松跑者的休闲效益与马拉松跑者的幸福感有正向显著影响.根据本研究结果发现马拉松爱好者的参赛动机和休闲效益对其幸福感的感受度有高度相关,也就是说马拉松运动确实可为健康生活带来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女足为研究对象,利用SIMI°Scout分析系统对奥运备战过程中系列比赛运动员的跑动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价,主要目的就是总结出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比赛跑动特征,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主要结论有:中国女足运动员总体比赛跑动特征为,总跑动距离平均值为8 838m,其中冲刺跑175 m(2%),高速跑458 m(5%),中速跑1 558 m(18%),低速跑2 184 m(25%),慢跑2 067 m(23%),慢跑以下级别为2 396 m(27%)。不同位置运动员的比赛跑动特征为,总跑动距离上,前卫队员最多,前锋队员次之,后卫队员最小。冲刺跑上,前锋队员最多,前卫队员次之,后卫队员最少。利用百分位数法建立了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评价标准,分为总体评价标准和不同位置运动员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际马拉松改革开放后开始市场化运作,现在各赛事等级、规模及参赛人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影响力和办赛的整体效益并没有完全被开发,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际马拉松的赛事发展.鉴于此,本研究从马拉松赛事的项目属性切入,依托项目管理理论、赛事项目管理理论,旨在为提升我国国际马拉松的办赛水平,规避风险,及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残奥会赛事服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特征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残奥会赛事服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特殊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北京残奥会赛事服务体系在结构上由竞赛体系、服务体系、安保体系组成,赛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包含了A级指标55个,B级指标17个和C级指标16个。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马拉松热现象,反映出精英体育向大众体育的延展.马拉松作为现代体育的一种史诗,隐喻着社群主义的公共利益、公平正义、德性至善等价值主张.马拉松赛事是群体价值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展演平台,跑马拉松可化约为共同体价值的认同与追逐.但是,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有着非理性的逐利化趋向,理应回归项目运动的本原,使其成为群体与个体身心互动的精神场域.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数据统计、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的马拉松热潮进行了探讨,描述了我国马拉松的基本态势,马拉松的举办数量和参与人员规模呈现双增长;马拉松的举办区域由东部沿海聚集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拓展,而且表现出了中部集聚的特征.我国马拉松赛事热存在着赛事的定位、规划雷同,千赛一面,缺乏特色和差异性,赛事的运营管理水平不足,赛事收入来源财政依赖度较高、市场化不足,赛事的城市属性欠缺等问题.介于此提出了优化赛事定位,包括品牌定位、项目定位、营销定位等等内容;提升赛事的组织运营水平,提高主管部门的赛事外包主体选择和监管能力,建立完备的考评体系等;不断的提升赛事的城市识别度,要将赛事与城市的文化属性、资源特色等相融合,促进城市马拉松赛事名片的"实至名归"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对于我国马拉松赛事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逻辑法在对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的动因进行解析与对WSR系统方法论特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提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其中,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以零风险管理、让人民共享健康福祉为目标导向,以营造良好的马拉松文化底蕴为根基,采用PDCA范式对影响马拉松猝死“物理—事理—人理”风险因素进行全面防范、闭环管理。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以建立健全马拉松赛事运行机制、完善马拉松猝死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马拉松猝死风险应对机制与优化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协同机制为主要抓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共同体,实现全风险、全要素、全主体、全过程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5年兰州国际马拉松特邀运动员的配速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马拉松项目的普及和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配速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特邀运动员的阶段速度曲线整体趋势为男子运动员前半程快于后半程,女子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幅度较大;特邀运动员的阶段配速呈现“非匀速跑”的特征,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认为马拉松运动员阶段配速呈现“匀速跑”特征略有不同;男、女运动员在30km之前基本保持集团跑的形式,在35km处各集团开始分化,35km和40km成为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排定最终名次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9.
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市场培育、开发与发展目前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不仅取得巨大的赛事成果,也取得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效应。我国在马拉松赛事的商业运作方面水平较低,因此,本文结合当前体育赛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借鉴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对我国田径赛事大市场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特定的体育赛事市场环境,从赛事运作本身和市场开发程度对我国马拉松赛事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WOS数据库中运动科学领域的马拉松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揭示。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2010-2016年国外马拉松研究的518篇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马拉松研究成果主要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健康中心和医疗机构为主的科研力量团队。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与运动相关的低钠血症(EAH),马拉松、超马跑者年龄、运动能力的横向与纵向变化规律,生理学因素和训练因素对跑者运动后心脏分子标志物的影响。以国外马拉松研究为借鉴,反观国内马拉松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以大众跑者为主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建设,运动与医学相结合对跑者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训练与参赛方式的研究无疑是实践所需、发展所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