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应该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把握。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一是体育教师没有真正的理解体育教学理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用的不是很理想,从而影响了体育的教学效果;二是体育教师对教学模式评价的关注程度较少,没有对采用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无法确定采用该教学模式的对与错。因此,当前体育教师所要解决的应该是理解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评价的问题,进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唯物辩证法、资料分析法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课程决策权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课程决策权力的来源有合法性来源和动力性来源;体育教师在表达课程决策权力时应该转变课程观念,努力提高自身课程决策能力和正确认识课程决策权力,做到体育课程决策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省部分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分析了陕西省中学体育新课标的贯彻执行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新课标实施后对体育教师的相关培训不到位;体育教师、学生对体育新课标的认识浅薄;执行新课标所需硬件设施的配备不达标。针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已推行多年了,它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与创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给教育部门和各级体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标”指导下对体育教师在思想上的转变及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的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关键和核心。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实施,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完善和创新体育课程与教学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对《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背景下深圳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深圳市各区1197名高中生和33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满意度的研究分析。经调查:高中生和教师均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各指标满意。结果表明:在“新课标”背景下,深圳市的新体育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师素质需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模式是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部分普通高校在高校改革探索中,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已显示出其强盛的生命力。就体育教师在俱乐部模式下教学所具备的新素质要求进行讨论旨在为广大体育教师更好去适应体育俱乐部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检视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实然状态,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和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诉求,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指出了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9.
对"体育教师兼职"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职体育教师”一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那是在体育教师不足的时期所特有的专用名词。而现在同样是体育教师严重不足 ,却出现了“体育教师兼职”这样的新名词。如 ,某市体育师资的数量严重不足 ,“兼职体育教师”达到 4 4.8% ,而同时让人费解的是占专职体育教师中有 34.5 %人除了少数是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外 ,更多的是从事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此类新情况的出现 ,应引起学校体育界人士的理性思考。1 “体育教师兼职”的背景1.1 素质提高是“体育教师兼职”的基本条件现在校的体育师范类的学生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不少学生通过了大学四…  相似文献   

10.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的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要适应课改的新形势,就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通过对中学体育的需要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明确需要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使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中学体育发展,满足中学体育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暴露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领域的三个问题:狭隘的专业发展基点、脱节的教师培养机制以及低效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指出:在课改之初同步或优先改革与完善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是一项有效的实践策略,其内容包括重塑体育教师专业化基点,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同步配套改革以及实现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由"扩容"向"升级"的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2.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堂教学不断转型,支撑和保障新课程理念在体育学中得到具体落实的重要保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必须进一步拓展体育教学评价的视野,不但要注意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更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没有具体规定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这兢需要体育教师解放思想.以新课标精神作为指导,去开发、选择、利用那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壳子棍和旋鼓舞这两个项目可以作为陇右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风情资源进行开发.从而达到对陇右地区的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充实和完善,丰富体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了培养复合型体育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高校对现有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不断修订和完善,但培养体育师资的教育理念、技能、教学实践能力等只适用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无能为力。鉴此,分析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专业构成基础上,从教育制度、培养目标、方案、过程等方面建构体育教师培养新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三方面对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三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基于我国当前的免费师范生政策,结合英加新三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与我国的异同,在可借鉴相关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在构建时应注重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人才”为主导,注意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细化;“对号入座”完善体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推进小学与大学、中学与大学的有机衔接;落实“怎样培养体育教育人才”,建立体育免费生教育合作专线。旨在为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借用"动车组效应"为学校体育教研组教学工作中优势情况进行分析,指出该效应带来了关于教研组长的"动力机车效应"、增强体育教研组的工作氛围、加强教研组长与教师的沟通、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增强体育教师教学幸福感的启示,并用"动车组效应"审视体育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指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仅仅在体育教研组使用"动车组效应",还需集合社会综合力量,全面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建设.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师"说课"能力的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法,以12位从事体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多年的专家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教师“说课”能力的评估方法为内容,进行相关评估方法研究,获得了关于体育教师“说课”能力评估体系的各指标权重分值具体分布。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体育院系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高校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状况却与社会上巨大的体育人才需求形成了鲜明反差。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复合型”体育人才(是指既能胜任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医疗保健医生诸职业的体育全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虽然为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但也存在体育新课标实施过程中"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严重误区,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阻碍了体育新课标的更好实施。因此,体育教师要真正理解新课程的教学含义,把握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原则,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新理念下我国体育教师如何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作以深刻剖析和阐述,并制定一套“质的研究”在体育课程实施中运用的指导方案。为体育教师在新理念下正确把握课改方向、深刻理解课程理念、加快专业化进程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旨为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专家型、研究型、创造型体育教师提供一点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