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是一种身体的活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物的肉身之外,还拥有技术的身体,身体的观念被彻底重构,身体正由肉身走向虚拟。在体育电子游戏中,运动的身体被虚拟的技术身体取代。引入身体理论和“后人类”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电子游戏中身体的在场问题进行探讨,对“后人类”时代的体育进行思考。认为,在体育电子游戏中,虚拟的技术身体成为在场的数字具身,而生物的肉身被悬置,体育由身体的活动走向纯粹的信息,由生物的肉身走向虚拟的数字身体,由肉身的在场走向虚拟的在场。这使体育被更深刻地裹挟进入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纯粹的信息世界。“后人类”时代,纯粹信息化的体育排除了人类肉身,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算法的游戏。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是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大热的思潮之一.强调身体的活动方式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具身认知理论蕴含的教育意蕴使其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知识基础,实践教学亦可理解为具身认知理论的纵向延伸.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已有所发展,但同时存在"放羊实践""表面实践"与"精英实践"等异化现象.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走出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文本分析、逻辑归纳等方法对学校体育如何弘扬中华武德展开研究。中华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有助于大德维度“民族气节”的熏陶,公德维度“见义勇为”的培育,私德维度“谦逊和善”的养成。鉴于学校武术弘扬中华武德的实然困境,基于具身认知理论, 汲取“具身德育”思想,提出了“具身武德”概念。“具身武德”主张武之本在攻防,武之体在竞赛,强调立德树人,以武育人,将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与攻防展演和攻防竞赛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让中华武德融入学生身心深处,融入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细处。实践要求: 确保学校体育武术课时是“具身武德”的前提要求;推动学校体育武术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具身武德”的重点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的“具身武德”意识与能力是基本要求;重视课内外武术攻防展演与攻防对抗竞赛相互联动是“具身武德”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观实现了认知范式由经典认知科学的转变,突出身体、心智和环境在认知活动的作用,通过探析"具身"逻辑起点、构成机制解构具身学习,以此为基础创生出情境化具身课程范式、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让课程与教学遭遇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力图构建中国的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旨在通过这一课程模式的实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阐述了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和理念、理论基础、结构和内涵等,强调重视从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学习评价的运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围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来展开。特别强调通过体育教育教学解决中国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关键是,每一堂体育课给予学生持续运动的时间应占一堂课总时间的75%以上;不管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还是体能的练习都要保证学生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每一堂课的运动技能学习时间保证在20分钟左右,专门的体能练习时间10分钟左右;运动技能的学习以活动和比赛为主。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中,通过课内“俱乐部制”的形式组织教学、分组练习和教学比赛,能够发挥体育骨干核心的作用,相互间形成传、帮、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未来课堂是一个泛在学习、技术化的多维空间。在具身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身体对认知的意义,强调心智、身体、背景三者之间的有机平衡和相互作用。本文分析了具身学习的三个特征--涉身性、体验性和嵌入性,指出了无身认知视角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弊端,同时从科学技术和具身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具身交互式教学活动设计的新思路--学习目标的生成性、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学习活动的体验性和学习环境的无意识性,从而帮助实现学生身体动作、技术、环境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促进学习。  相似文献   

8.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亟需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型、倡导大单元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落实培养核心素养需要完整的教学理念、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及递进的情境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体现结构化的理念、创设递进的情境,按照“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概念—大单元主题与目标—关键概念—学习任务—评价活动”的实践进路,以大概念为统摄中心确定大单元的主题,基于大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关键概念,基于关键概念确定大单元的学习任务,以情境为“链”串联大单元内的学习任务,基于真实情境创设大单元的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它不仅与运动场地、活动器材密切相关,而且在教学组织上也有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受教学模式的困扰,在大班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提高.这种“大班额”的整体授课制严重制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体育教学带来严重的弊端,使体...  相似文献   

10.
依循“知识—学习—运动技术”的逻辑关联,对隐性运动技术知识的“独占性质”、“难言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此种知识可转化为运动员整体技术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且是形成运动员独特技术风格的又一原因;“内隐学习”、“难言知识”的研究成果,将对深入揭示运动员的专门化运动知觉如“球感”、“水感”、“器械感”等的形成机理提供认识工具;建构主义学说中的“随机通达教学”对运动技术学习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论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内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只热衷于探索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忽视了体育文化具有可以使人"身、心、群"整体提高的功能的问题。我们必须把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和该项目的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学习运动技术的基础上传承有关项目的人文思想以及科学原理,科学与人文融合,使得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身体是认知的逻辑起点.即运动认知是由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身体是动作技能形成的生理基础.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是架构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要素,两者在具身认知的行为层面中共同发挥作用且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身体意象、身体图式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揭示在动作技能...  相似文献   

13.
教师胜任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职前培养是幼儿教师胜任力生成的重要基础。当前幼儿教师胜任力职前培养陷入“身体离场”、“情境缺失”和“单一预设性”等离身困厄中。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知识学习与能力养成中的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因素,为幼儿教师胜任力的职前培养提供了科学范式。基于具身认知视域,探索与构建幼儿教师胜任力的职前培养路径有:注重现场参与,确保身体“在场”;创设多维情境,丰富体验场域;加强互动反思,激发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从循环练习构成要素、优势、循环练习特点和循环练习程序设计等方面,对循环练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循环练习法是解决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的有效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循环练习法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一般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教材的学习开始,对其教学顺序的安排大都遵循示范——讲解——练习这一固定模式.即:先做示范动作,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在大脑中留下动作印象,产生感性认识,尔后进行语言讲解,使学生再通过听觉器官在大脑皮层中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即实践)产生飞跃,完成认识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教材的目的.然而,运动技能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往往会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教法也应随之改变,以适应其特点.我在田径专业课的教学中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安排,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针对教学对象心理发展规律和运动水平、身体素质等客观条件,灵活安排示范、讲解、练习的程序,对尽快而又正确地掌握运动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技术粗糙,完成动作不到位,存在习惯性的多余动作,甚至出现错误的动作,是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技术运用效果和青少年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讲解、示范、规范教学方法和练习过程,是保证篮球技术教学质量,提高青少年运动竞技水平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具身认知理论概念的界定,结合小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生特点,通过对具身认知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特征的分析,在情境性特征、体验性特征、过程性特征和开放性特征的指导下进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实践证明,具身认知理论能够较好地回应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思维意识的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对语言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元认知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为初中体育教学引入元认知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认为,元认知通过知识、体验和监控来调节个体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元认知能有效提升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但目前关于元认知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多集中于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学院体育专业课的教学,少数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研究也基本都集中于青少年专业训练,缺少对正常体育课教学中应用元认知的研究,更缺少对元认知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且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元认知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对元认知的消极体验、学生对元认知监控偏弱等问题,通过自我提示、自我反思和同学互助讲解三种策略可有效提升元认知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安全是科学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依据幼儿身、心处于“稚嫩”的阶段以及运动经验缺乏等特点,教师应加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监督,预防幼儿运动中的各种损伤,并对幼儿从小进行安全教育与保护,使幼儿逐渐形成体育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避免和减少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程要形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完整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运动与发展的需求,需要建立联动机制,在“生本化”理念、“层次化”目标、“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实施和“多元化”评价的基础上联合发力,呈现更富逻辑性,突出完整性,更具科学性的体育课程。机制联动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广度,机制联动效果决定着体育课程一体化有效执行的深度。促进体育课程一体化机制运行,还需要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面等诸多条件保障。对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及有效运行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破解体育课程关键问题、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优化体育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