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勃 《职大学报》2011,(1):18-22
墨子"节用"思想从衣、食、住、行、性、葬、乐等方面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阐明了自己的主张,奉告君主贵族"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从人与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关系看,"节用"仍具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认为,"兼爱"是墨学最早且最重要的主张。本文将论述,"兼爱"很可能是由墨子弟子,或是后世墨者所提出。《兼爱》上、中、下只是"兼爱"概念的出发点。这个看法的依据是:《兼爱》上的作者把墨子"爱人"的劝告解释为"相爱"或"兼相爱"。《兼爱》中则将其发展为"兼相爱、交相利"。直到《兼爱》下,"兼爱"这个概念才首次出现。"兼爱"这一概念的成熟,则完成于《天志》三篇之中。我们能发现,"爱"在十论诸篇里,历经了一个概念演进的过程:从"自爱"发展为"相爱",再进一步演变为"兼相爱",最后到无条件的"兼爱"。在这一演进中,被改变的并不是"爱"本身的内容或性质,而是所爱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生态公民是自然界教诲孕育的绿色群体,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主体.2020年新冠疫情宿主的论争再次唤起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之外动物主题的关注,倒逼学界反思现代公民的生态所为.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现代公民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认知与践行境况,不难发现总体呈现理念上的高认知与实践上的低践行特征.这种知行脱节的做法,势必会加剧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有必要从绿色实践理念、生态幸福指向、生态法律制度层面入手,培育出助益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荣格局实现的新时代生态公民.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般认为,"兼爱"是墨学最早且最重要的主张。本文将论述,"兼爱"很可能是由墨子弟子,或是后世墨者所提出。《兼爱》上、中、下只是"兼爱"概念的出发点。这个看法的依据是:《兼爱》上的作者把墨子"爱人"的劝告解释为"相爱"或"兼相爱"。《兼爱》中则将其发展为"兼相爱、交相利"。直到《兼爱》下,"兼爱"这个概念才首次出现。"兼爱"这一概念的成熟,则完成于《天志》三篇之中。我们能发现,"爱"在十论诸篇里,历经了一个概念演进的过程:从"自爱"发展为"相爱",再进一步演变为"兼相爱",最后到无条件的"兼爱"。在这一演进中,被改变的并不是"爱"本身的内容或性质,而是所爱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南传佛教的生态观是其对生命与自然的综合认知与践行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种整体性、共生性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与其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有些认知直接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践行和表达。在其影响方面,体现在其对生命的呵护以及家园环境的爱护行为之中;在其传承上,体现在其与南传佛教信仰地区信徒的渗透和互动上。因此,南传佛教的生态观及其生态实践在缓和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尖锐关系方面有很大理论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亚洲部分国家在发展本国生产力的同时,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周易》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对当代亚洲的生态发展和环保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如下:"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节度思想;"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应变思维;"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共生理念;"天人合德,和衷共济"的"太和"观点。启示亚洲各国彼此之间要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树立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观,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为创建"和谐亚洲"的美好繁荣局面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孟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观点,这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统一性。孟子"制民恒产"经济思想肯定了物质生产条件是形成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因素,发展了人民生活稳定对于保证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孟子"仁民爱物"的生态观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哲学支持,对于我们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经济人"假设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而通过对"经济人"思想中的理性这一特征的探讨,可以揭示出:从效率标准及其实现途径的角度看,"经济人"的完全理性情结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素质建构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模式和动力基础。从思想文化的价值条件角度看,"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情结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素质建构论证了现实依据和发展警示。从人性设计的角度看,"经济人"的"相关理性"、"社会理性"、"预期理性"等情结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素质建构丰富了路径选择。这些不同角度的理性层面特征对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主体素质基础构建的启示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实践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能源消耗和生态破坏是21世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低碳"日益成为一种潮流,引领着人们探索更加美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环保的生活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大学是最前沿理念的发源地,是最新技术的孵化地,在大学校园开展建设低碳校园意义是重大的。提倡低碳的校园时尚,让节能工作融入到师生员工的各种活动和业余生活,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低碳的文化氛围,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体育融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作为文化基因,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体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体育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念指导,研究以美丽中国建设为落脚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建设美丽中国实践路径,最终构建体育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视角探究武术美学。分析认为,在实践美学中武术活动作为审美对象,审美性质上具有"和谐""张力"等美学特征,武术活动中体现了"主客观统一""天人合一""自由形式"的美学思想。武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从"主体性实践哲学"角度分析有着理论的自洽性。分析旨在为当代武术的套路编创与演练提供新的理论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14.
少林武术在起源与发展中受到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少林武术的武德方面.2)少林武术的拳术、招式命名.3)少林武术的内功修炼方面.4)佛教修行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佛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特别是禅与武术的紧密相连,是少林武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被称为“拳禅合一”的武术.  相似文献   

15.
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相继经历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四种文明形态,对应着无色(虚无)发展、黄色发展、黑色发展、绿色发展四种发展范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下以低消耗、低排放与高效率为特质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资源短缺危机和环境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从黑色发展范式到绿色发展范式的转换,需要实现“五位一体”的转型:发展主体由“单一理性经济人”向“双重理性经济人”转型;发展目标导向由“只注重经济发展数量,不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向“优先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数量”转型,发展模式由“低成本竞争、高资源环境代价”向“高成本竞争、低资源环境代价”转型,发展过程由“线性强物质化过程”向“非线性弱物质化过程”转型,发展路径由“黑色工业化、黑色城市化与黑色现代化”向“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与绿色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从"孝悌"、传承、文武双修、"侠义"等武德伦理观及"蔡李佛"拳传授观,修炼之"法"与"术"诸方面对陈享武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陈享作为"继古开今"的一代宗师,其武学思想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陈享的武学思想对审视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传统南拳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对"体育"进行定义,而解决这一难题最基础的工作应当从这个概念的发生学研究做起。"体育"是19世纪末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个名词性概念,之后在中国体育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概念逐渐由一开始的"身体的教育"逐步演变成包括"身体的教育、身体锻炼和娱乐、竞技运动"在内的"大体育"概念,并有以"Sport"置换"Physical Education"(PE)成为"体育"总概念的趋势。"竞技"何以成为"体育"?"Sport"怎能置换"PE"?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对"体育"及其相关概念在国外的发生、发展、传播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引进中国后的"体育"概念的演变、不同学派争论焦点进行解读,对"体育"与"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意在启发公众(起码是学界)把主流话语中的日常"体育"概念与"体育"科学概念区别看待,把"体育"词语与"体育"概念区别开来,从而真正把握"体育"概念的真谛。文章还从发生学角度建立了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体娱)、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模型,对"Sport"能否成为中国"体育"的总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要解决"体育"概念在中国的长期纷争,必须要在中国体育学界开展严肃学术对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气”论是庄子解释生死的契机,庄子认为:死为“物化”,对人而言,生之忧苦,死生,“命”也,死生同状是人的本真存在。他主张“安其性命之情”,用旷达的态度来安顿“命”,最终达到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9.
"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一个常被提及、充满神秘、让人想象的概念。内家拳概念需要进行梳理,由于内家拳概念模糊,特征不明,由此可能滋生传统武术神秘主义以及反对玄学进而忽视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而这些都将成为武术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牛顿经典力学对内家拳概念的产生及演变、内家拳劲力的意义和作用、内家拳特征展开探讨。长期以来二元对立观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局限了对内家拳的视角,言"内家"必提及"外家",甚至认为内外家是武术一种分类方法。应该说传统武术有内、外家之说,而内、外家的武术分类并不严谨。内家拳的最初概念,指的是王征南一系的浙东内家拳;而其后内家拳概念转移到清朝影响深远的三大拳种,并沿用至今,这是内家拳概念的演变过程。内家拳劲力相对稳定,与内家拳概念的演变相比,劲力是贯穿内家拳体系关键"基因",不受拳种盛衰、流派增减、风格变化的影响。内家拳的特点主要有:哲学式的表达方式;主静处雌内家拳整体风格;后发而先至内家拳技击原则。  相似文献   

20.
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佛教现观论作为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佛学境界论作为意境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佛教的妙悟说作为意境理论的思维形式,佛教语言观对意境世界的开启,从而最终形成了古典诗歌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