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康德“物自体”三层含义的阐述,认为“物自体’不可知的真正内涵是“自我意识”不可知。它对现代认识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康德首先确立了主体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正确引导了现代哲学探讨主体认识深层机制的方向;为了人类理性的完美追求,康德欲在自由与必然、本体与现象之间架起一座由此达彼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梦幻文化是神学和人文诸方面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在中国古代梦幻文化中,既有对神灵的崇拜,又有对神灵的超越,形成这种超越的内在原因是人的主体意识,即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欲望。文章通过分析梦幻表象与占梦的关系,揭示了梦幻喻意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人们在梦幻中寄托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目标,借助梦幻那种超现实的特性,表现了自己对平等社会、自由爱情、永恒生命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学生即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体性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性,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性。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生动活泼,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2l世纪教育的主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能力,以促使学生在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往最为成功的读写结合的模仿范文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及近年所提的“创新作文”,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将“人本主义”思想贯穿于作文教学中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即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间,寻找平衡点。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我手写我心”,培养出具有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有独特个性的开拓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人类主体意识的发生和转换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没有主体意识到形成主人意识又发展为惟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主体意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原始的浑然一体到征服与被征服、战胜与被战胜的对立分裂.人类新的主体意识是与自然平等、友好、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庸 ,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关于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哲学 ,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 ,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处世哲学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认识 ,也体现出中国古代思想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当今 ,在人类发展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 ,在教育进步面临诸多问题的时候 ,中庸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心理结构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个体正是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调节自己,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求得独特发展的。本文在了解和研究自我意识的內涵、功能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矛盾与特点,并探讨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8.
人的心理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活跃的部分是自我意识,它体现人类意识最本质的特征。自我意识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人格和个性的核心,支配着每个人的行动。自信是人自我意识中最活跃、最突出的部分,是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的衡定标准之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是心理矛盾与冲突最为强烈的时期,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可塑期,更是接受教育、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心理水平的最佳期。以课堂教学为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工作中,对于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移、心理疾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信是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为了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具有开拓才能的人才,我以一堂心理健康教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观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的S·D—七点测量法 ,对大学生现实自我、理想自我、集体意识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生具有不满足于现状、有理想、有追求、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差等心态特征。建议 :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强化教学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宗教意识是宗教信众的自我意识,其具有主导宗教信仰行为的功用。宗教信仰是宗教意识外化的一种宗教行为,其反作用于宗教意识。宗教信仰对宗教意识的作用体现在宗教信仰弱化甚至抑制人的宗教意识和宗教信仰唤醒人的宗教意识两个方面。合理认识和把握宗教信仰与宗教意识之间的功用关系对宗教信众复归自我意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浮士德》是人类审美精神自由表达的诗意的范本。浮士德在情理之辩中不断追求生命存在的美感和自由价值,在不断实践中体验生命的自由和爱。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美学作为一种年轻的美学思考,逐渐成为了新世纪中国美学界正在盛开的一朵艳压群芳的奇葩。浮士德重视实践,崇尚自由,追求情感,提倡自我意识,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但浮士德这种追求情欲、物欲享乐的方式,在给人类以欲望化的生命自由哲学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人类欲望的过分膨胀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浮士德精神应在生命美学中得到审美观照,对浮士德精神的生命启示性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2.
以符号互动理论奠基人米德关于自我的阐述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体育行为中的角色模仿为切入点,探讨体育运动中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认为,通过模仿动作以及角色,个人才能够获得运动技能,促进体育行为发生。同时角色也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影响,体育行为主体会尝试突破和脱离角色。随着体育比赛经验的增加,动作技能会明显的“去角色化”,这是自我意识中主我与客我意识的运动造成的。主我意识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有隐蔽性和主导性的特点,客我意识具有稳定性、循规蹈矩的特点。运动技能初学者客我意识发挥主要作用,促进了运动技能的固定;而在体育竞赛中,主我意识逐渐发展与成熟,主我意识与客我意识互相融合,标志着体育意识归于理性。体育运动本质是人们在意识层面的符号互动,进而促进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休闲是人类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着自己休闲的梦想.运动休闲以其健康性、娱乐性、自然环保性等特点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体闲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采用什么样的运动休闲取决于人的生活观念、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这使得城市人群和乡村人群对于运动体闲的态度产生了巨大差异,同时,城市与乡村在自然环境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最终导致城市与乡村的运动休闲的差异性的存在.但城乡之间运动休闲事业发展有存在互补性,而这些差异和互补性是运动休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艺术接受角度,阐述现代陶艺创作是一个艺术家及作品与艺术接受主体对话的过程,并最终表现为接受主体呼唤艺术家创作更有美学意味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社会的艺术发展,追求人类生活的审美化、诗意化。  相似文献   

15.
价值是人类活动中追求的根本目标,人类进行的任何活动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竞技体育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大系统中突出的、典型的表现形式,追求的是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的价值理想。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价值的认识和维度层面进行探讨,理清竞技体育价值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竞技体育价值的内容就是人们开展和发展竞技体育运动指导思想、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是在竞技体育运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竞技体育价值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方向的核心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月亮,圆缺不定而又生息不已,触动着人们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历史意识以及无限的人生感喟,成为古代诗人们思索不已、探求不止的永恒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饱含着诗人意绪的月意象对理性的张扬十分突显,具体表现为:对永恒生命的崇拜,对光明美好的追求,对宇宙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凯特.肖班的小说《觉醒》是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当时妇女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共存的双重生命状态。主人公艾德娜在受到传统男权社会的外在束缚的同时,也在追求着内心主体的独立意识,这种双重的生存状态伴随着艾德娜的主体意识觉醒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变动,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在变化中选择,在变化中寻求,在变化中思考,在思考、选择、寻求中变化。 应该看到,高校教育,追求新知,立志成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所追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主流积极健康向上,追求新知,抓住机遇,立志成才。但支流问题不容忽视,思想情绪波动较大,许多问题表现出矛盾心态;静态观察比较乐观,动态分析有些问题值得忧虑;表面上趋向务实,深层里陷入“困惑”;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心理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即亲田园、远官场;固穷守节、不慕名利;淡看生死、委运任化。亲友意识则与陶渊明的自我意识相悖。在彻底归隐田园之前,陶渊明的思想深处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我意识和亲友意识的交战。身处亲友之问时,思考问题往往会受到亲友的干扰,亲友意识容易在交战中占上风。陶渊明便一次次出仕;出外为官,远离亲友,在思考问题无人打扰的情况下,自我意识又容易占上风,陶渊明便从官场一次次回归田园。亲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互相纠缠斗争影响着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最终决定了陶渊明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古人对于客观世界的科学认知和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不断地修正着以人本主义为主体的古代美学思想,使其经历了混沌、实用、自然、辩证四个阶段,显得更加充实和完善。面对20世纪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的鼎立与对峙,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君子贵其全”的态度理解和迎接人类美学思潮的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