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锻炼标准是国家为增强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专门制定并用于指导国民身体锻炼和检测国民身体素质水平的标准。本通过比较中国、日本和美国现行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或测验标准中测试项目设置的不同特点,分析并提出对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在项目设置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改革《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变"体能达标"为"体质达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以对人的身体素质发展的评价替代体质评价 ,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改革《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变“体能达标”为“体质达标”,必将促使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按照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建国后我国学校体育评价标准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为发展和完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有益参考。结果显示,建国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经历了《劳卫制》、《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4个演变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4.
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今年在全国各级学校实施。修改后的《标准》,在科学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它对增强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具有特殊的意义。体育教师是施行《标准》的宣传者、组织者、执行者,任重道远。新《标准》的基础分数扩大到从30分开始,项目增加,这些都给统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为减轻体育教师工作负担,改进工作方法,保证统计质量,特制作,游标式《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查分表,仅供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5.
同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影响青少年行为方式。探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青少年运动友谊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锻炼承诺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等研究工具,先后对广东、湖南省内11所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锻炼自我效能、运动承诺对体育锻炼行为有着显著正向直接影响;在锻炼同伴运动友谊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发挥遮掩效应,同伴运动友谊在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的激发作用下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发挥正向作用。研究认为应注重青少年体育锻炼同伴培养,多开设集体项目,创设体育运动环境,提升青少年锻炼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和锻炼动机,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兴趣。  相似文献   

6.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的一项体育制度。是国家鼓励我国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义务遵照国家这一体育制度,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积极锻炼身体。按道理《国家体育锻烁标准》应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特别是1982年修改过的现行《标准》,在修改时已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无论是项目的设置还是标准的高低,都有很高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几乎所有学校只要通过努力都  相似文献   

7.
对中、美、韩三国《陆军体育锻炼标准》的年龄分组、项目设置、评价方式和标准设置四方面 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发展我国《陆军体育锻炼标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实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一项有力措施。它对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其重要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是,现行的锻炼标准还不尽完善,它只包括了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各学段,而缺少小学一、二年级的锻炼标准。根据这一年龄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相应的锻炼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中小学实施近50年后,面临着全面的改革。这个改革的方向无疑与在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践效果有关,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揭示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实施过程的问题所在;预测新的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应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并对其与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趋势,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为学生推荐体育选项的思路与方法。在分析"三自主"选课模式的弊端和身体素质的构成的基础上,构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与体质发展需求的映射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得到不同运动项目对各项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结合个人体质发展需求计算各个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的综合促进效用,并据此为学生推荐适合其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选项。实验研究验证了身体素质导向的选项推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体育锻炼方式,达到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目的是各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464名高中生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压力承受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异体和年级差异;青少年体育锻炼量、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时间相对稳定和合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时间与压力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正相关,与人际关系负相关.必须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以及对青少年影响、加强青少年的科学锻炼,积极开展健康指导课程;学校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进一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运用体育锻炼促进人际交往,增强青少年的整体身体素质,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状况却一年比一年差。目前,国家体育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研究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体育竞技教育有一个完整的培训系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在运动中的体育素质,而且有望成为提高其基本体育能力的有效手段。此研究简化和调整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一部分,可用于青少年学生的正常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3.
全国少年女排(13岁组)运动员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99年全国少年(乙组)女子排球赛铜山赛区(13岁组)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统计结果与我国《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里的身体素质评价标准进行对照分析,为各代表队和教练员改进措施,提高训练质量,进一步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先后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的通知”以及《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施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政策与法规(以下简称《条例》、《通知》、《办法》)。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颁布,反映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美国青少年体质评定系统的发展历程、测试项目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梳理,并与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美国青少年体质评定更加重视与健康相关的测试指标,而我国在评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的同时,也考察学生运动方面的能力;在评价模式上,美国普遍采用的体质项目(FITNESSGRAM)评定系统选择了标准参照评价,而我国仍然延续百分位常模参照评价。建议我国青少年体质评定系统的治理主体应多元化、测试指标应科学化及评价模式应合理化。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体育锻炼、测验制度中项目设置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比较前苏联、美国、日本、中国现行体育锻炼、测验制度中的项目设置,探讨了这些国家现行体育锻炼、测验项目设置的共同特点,同时提出了今后我国体育锻炼标准项目设置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中长跑是简单易行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项目,又是竞技体育的主要项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就明确规定有女子800米、男子1500米或3000米跑。在体育教学中,不少同学对中长跑没有兴趣,觉得没意思,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同学没病装病,不愿跑,其主要原因是怕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比较法,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军人体育锻炼标准》的发展历程、实施对象及目的任务、内容体系、组织措施和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总结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俄罗斯《劳卫制》与我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方法:分析俄文《劳卫制》及中国《标准》资料,访谈专家。结论:俄《劳卫制》较中国《标准》表现出:战略出发点为培养人力资本,颁文机构为国家层面,条文规定具体,实施步骤有序;目的任务丰富,既完善国家体育政策,也保家卫国及继承传统;测试项目种类多样、精细并具俄罗斯特色,兼顾地方传统,融进了对运动、保健知识了解及对技能掌握程度的内容,并给出了运动处方;责任主体明确,协调面广。建议:提高中国国民对《标准》的认识;《标准》的各项规定应再具体;增添中国特色、传统及部分竞技运动内容,增加运动及健身知识考察;给各人群开运动处方;由国务院统一颁布《标准》。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此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加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在当前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时间难以保证、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体育运动科学知识缺乏、体育活动设施与场地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导致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河南省高校应通过大力宣传阳光体育,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强化终身体育意识等途径入手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