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盐城市区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盐城市区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较为准确地掌握了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真实情况,为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改革教具促进“达标”在学校体育中,《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年的实践证明,《标准》具有科学性、普及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达标”已成为学校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  相似文献   

3.
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今年在全国各级学校实施。修改后的《标准》,在科学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它对增强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具有特殊的意义。体育教师是施行《标准》的宣传者、组织者、执行者,任重道远。新《标准》的基础分数扩大到从30分开始,项目增加,这些都给统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为减轻体育教师工作负担,改进工作方法,保证统计质量,特制作,游标式《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查分表,仅供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的一项体育制度。是国家鼓励我国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义务遵照国家这一体育制度,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积极锻炼身体。按道理《国家体育锻烁标准》应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特别是1982年修改过的现行《标准》,在修改时已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无论是项目的设置还是标准的高低,都有很高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几乎所有学校只要通过努力都  相似文献   

5.
按照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建国后我国学校体育评价标准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为发展和完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有益参考。结果显示,建国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经历了《劳卫制》、《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4个演变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比较法,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军人体育锻炼标准》的发展历程、实施对象及目的任务、内容体系、组织措施和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总结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剖析了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近十年存在问题后,提出与《全民健身计划纳要》接轨,改革现行高校体育锻炼的评价内容与办法,为重新修订《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剖析了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近十年存在的问题后 ,提出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接轨 ,改革现行高校体育锻炼的评价内容与办法 ,为重新修订《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先后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的通知”以及《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施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政策与法规(以下简称《条例》、《通知》、《办法》)。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颁布,反映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0.
在修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在北京选择了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进行小范围的为期一学年的实验。一、实验目的(一)评定《标准》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为《标准》的实施提供实验依据;(二)摸索试行《标准》的教学、锻炼程序的做法和具体经验,为进一步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相对政策执行而言,心态在本质上是一种对预期结果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评价,反映了学校体育系统运行的活跃程度与健康状况,深刻影响着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整体所呈现的乐观积极、辩证统一、实事求是和创新执着等良好心态,保证了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但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步入“深水区”,面对各种复杂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局部悲观消极、抱怨排斥、急于求成等不良心态的滋生,导致政策执行的变相迎合和盲目照搬的做法,致使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果出现落差甚至反差问题。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论证了不良心态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潜在危机,深入剖析了不良心态的本质与危害,阐述了政策执行走形式、执行疲劳和走样的表现与制度成因。研究认为:从制度层面突出政策实证性解读,强化互动性操作策略和完善配套性的制度建设,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政策执行合作机制,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强化标准化考核评估机制,不断激发改革主体的内生动力,充分激活政策的规范、整合、协调和激励等功能,从而化解政策执行不良心态,防范不良心态的扩散和蔓延。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阐释校园足球战略实施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就校园足球战略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校园足球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学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加大投入,可以提升学校体育的课程地位,促进学校体育价值认同,并为体育人才成长打通通道;但是与此同时,对校园足球战略认识上的偏差及种种功利化的做法,会影响学校体育的正常发展,损害学校体育的本位价值,破坏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项目间的均衡.旨在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实质性推进及校园足球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当前,学校体育面临着体育课程各学段相脱节、学校体育资源供给的非均衡性、课外体育活动实施形式主义倾向性等短板,已经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以上短板,实现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课程整体设计;破解学校体育资源供需错位困境;促成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央7号文件执行5年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召开会议强化认识推进执行;制定系列文件保障可操作性;开展教师培训保证落实主体;依靠督导评价加大工作力度。学校体育多方面得到改观,青少年体质有所提高,但与目标仍有差距。未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学校体育,通过确保2个"时间",全面实施2个标准,建立完善8项制度等,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摆上工作日程,真正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的"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得到落实。由此,学校体育工作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以史密斯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式,审视和分析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发现,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政策文本体系化与科学性有待增强;政策机构存在机制缺失与执行偏差;目标群体存在认知偏差与利益冲突;执行环境亟待优化。应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执行机制、增强政策认同、优化政策环境,优化学校体育政策过程,提升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力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提高初中毕业生中考体育加试成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加试的成绩对初中升高中的考生来说意义重大,以多年实践经验及积累的大量数据为科学依据,提出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初中考生体育加试成绩的可行性及正确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频发已成为学校体育管理非常重视的问题。如何转移学校风险,走出学校所面临的学生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之困境,是我们当前学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我们应该对学校体育保险状况寄予高度重视,建立一种适合学校体育保险发展的学校体育保险机制,并通过各种立法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保险的实施,减少体育伤害带来的损失,缓解社会与学校的矛盾,有力地促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战略地位、推行力度和实践经验方面分析校园足球能够引领深化体教融合的必然性。校园足球在推进学校教学体系、竞赛体系、课余训练体系构建的同时能够发挥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体育与教育部门不同的发展导向使体教融合深度不足,受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影响,基层无法有效落实校园足球政策。提出,体育与教育部门应统一发展导向,各自转变发展重心,向同一个目标携手努力,加强体教融合深度;政府角色应由掌舵者向护航者转变,建立内外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和实效优先、强调参与的考核机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以此不断改善基层执行政策的生态环境,保障校园足球政策在基层的切实落地。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保证校园足球良性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带领下,新一轮校园足球工作再次推进(区别于过去五年的校园足球开展工作)。使用文献资料法分析第一轮校园足球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当下校园足球实施工作的稳步推进做出重新思考。结论认为,新形势下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实践应做到:1)要明确校园足球育人为本的最终定位;2)强调校园足球只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抓手;3)去除应试教育下校园足球的偏见化;4)努力形成校园足球的组织合力。确保我国校园足球能够稳步推进,最终实现校园足球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目前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理论分析,旨在探索优化学校体育周边环境及开辟多元实验途径与办法的改革措施。提出学校体育应联结社会,改革竞赛内容与组织办法,充分利用体育表娱乐等手段,以实现人的价值、提高以创新能力为主的全面能力的发展为前提,把握素质教育本质,全面改革学校体育,实现由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共同协作,多元培养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