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信天翁》是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的第三首诗歌,它描述了作为云中之君的信天翁为了觅食,在航船的甲板上饱受水手们的嘲笑和戏弄,隐喻着诗人地位身份的改变。《信天翁》总共四节十六句,相比于整部诗集是简短的,但是通观整部诗集,细读这首诗,通过互文法,可见诗人将其安排在诗集前面部分不是随性而为,而是精心选择、编排的结果,寄寓着他深刻的自省与诗歌理想的新变。  相似文献   

2.
波德莱尔被认为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本文试从其代表作《恶之花》中《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这首诗,从男主人公"我"这个"浪荡子"诗人形象体现的现代性进行解读,以期对波德莱尔身体力行的"现代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作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被尊为现代派诗歌的鼻祖。这位伟大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诗集《恶之花》,为我们展现了其博大,深邃,而又充满激烈冲突的内心世界。文章对《恶之花》中地狱魔鬼、丑陋女人、腐尸、死亡等大量丑的审美意象进行分析,在为大家展现诗人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探寻丑这一独特审美范畴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特别是文学活动中带给主体的独特审美体悟,揭示丑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阐释戴望舒《雨巷》的诗意,指出《雨巷》是诗人心灵寂寞痛苦的歌唱,同时有着那个窒闷、残酷时代的曲折投影。艺术上,《雨巷》既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又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在核心意向、追寻主人公及音乐性上对先秦时期的《诗经·蒹葭》进行了继承,同时戴望舒的《雨巷》又有自己的发展,它不仅与晚唐五代诗词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而且借鉴和移植了西方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这使《雨巷》成为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6.
《恶之花》曾被人们看做是诗人波德莱尔对病态美、忧郁美追求的诗作。其实 ,诗集中同样有着大量的对大自然进行讴歌的诗篇 ,这些诗恰恰体现了诗人那渴望心灵与万物丰契应和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7.
《死水》新奇而浓丽,这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它的新奇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正如波德莱尔对一具爬满苍蝇的死尸极力描写,闻一多先生也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进行了独特的构思,竟然对北京城西单臭水沟这样一个臭的形象给予美的点缀,使人更加厌“恶”,弃丑图美,破旧立新。这样的构思如异军突起,奇崛有力,给人印象深刻。《死水》的浓丽也不同于闻先生其他诗歌中对神州山河所表现的壮丽和生活彩色的明丽,而是一些繁密而具体的意象,如“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用这些美好的词语去描写一潭死水,使我们对此诗的新奇感受又更深一成。  相似文献   

8.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美"的具体表现,为翻译实践和诗歌欣赏提供参考和标准。  相似文献   

9.
翻译诗歌难,难就难在如何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的艺术效果完美再现。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柳宗元的名篇《江雪》的三种英译版本对这一美学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戴望舒的《雨巷》的重新解读,表达了作者对《雨巷》这首诗歌的一种解读和认识,并由此展开对诗歌意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以来的新诗人中,戴望舒是一位引起争议的人物.有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认为,戴望舒的诗歌,“代表了当时诗歌界的一股颓风,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激烈的三十年代前期,曾经起过消解革命斗志的坏影响.”熟知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的艾青同志也说:“望舒初期的作品,留着一些不健康的旧诗词的很深的影响,常常流露一种哀叹的情调.他象一个没落的世家子弟,对人生采取消极的、悲观的态度.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自怨自艾和无病呻吟,作为一个二十年代的青年,写出那样的诗,显得离时代很远.”艾青比较  相似文献   

12.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家。他翻译并出版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最大成就都收集在《神州集》中。通过翻译,他把中国古典文化带进西方现代文化之中的同时,还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本文以《神州集》为个案,试图探讨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诗歌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丰富的想象,能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以《红楼梦》中诗词为代表的古代诗歌更是节奏鲜明且富有音乐美。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则能很大程度上达到既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原作的内容同时又能使译入语读者深刻理解原作文化的目的。《忆菊》作为《红楼梦》中的诗歌之一,其英译版霍译本就能为模因论在诗歌翻译方面的应用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4.
本刊“古代文学研究”栏目,承袭了〈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同名专栏。近十年来,该栏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各期全文转载8篇,论点摘编一篇,如下:郭延礼《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2004年第3期)、王飚〈独立风雪中的清教徒——黄遵宪诗学观的发展及其在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2006年第1期)、黄语《钱澄之前期交游考》(2006年第4期)、高莲莲《论宋琬诗歌的渊源流变》(2006年第4期)、王承丹《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川”应为“山”》(2006年第4期、论点摘编)、叶君远《从古体诗看陈廷敬诗歌的宗宋倾向〉(2007年第1期)、郑幸《南屏诗社考》(2007年第2期)、程日同《“实”与“超”——论钱载的诗学观》(2008年第4期)、曹虹《清初遗民散文的文体创造》(2010年第1期)。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概览”栏目摘录了诸葛忆兵《白石词“清空骚雅”辨说》(2009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5.
以交际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典籍童谣《孺子歌图》和《北京儿歌》两部译作,重点比较分析两译本中重复的童谣在词汇、句法、音韵等方面如何展开跨语际翻译,并探讨译者因素对典籍童谣英译的影响,总结典籍童谣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陶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杰作,其传递出的中国古人的智慧与人生哲学影响深远.在陶诗的众多译者中,方重先生独树一帜,精妙准确.因此,本研究以方先生所著《陶渊明诗文选译》为例,以生态翻译学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方译陶诗中采用的翻译技巧,研究译者在译陶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期望以此研究丰富陶诗英译研究,并以此研究作为研究陶诗英译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为视角,比较分析李清照词《声声慢》的三种英译,论述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源语诗人情感的传递和心绪的宣泄,在诗词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大脑中形成格式塔意象模式,然后对译文进行合理的整体性翻译。  相似文献   

18.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郭昭第教授撰写的《中国生命智慧三经:〈易经〉〈道德经〉〈坛经〉心证》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经典的生命智慧研究》(项目编号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可以为诗歌增添神秘的色彩。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诗歌意境的翻译更是不好把握。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翻译为例,对诗词中意境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几种诗歌翻译思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纲 《职大学报》2010,(3):104-106
诗歌是文学中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有魅力的部分之一。本文力图探讨近代中国的几位诗歌翻译大师的翻译思想:从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的品质观、创作论到王佐良的选材观和社会关联说再到许渊冲的"三美"说、"三化"论、"三之"论,这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我国的诗歌翻译,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正在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