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状分析现在的排球教学方式,很多人喜欢四五十个学生一起练习,两个学生一只排球(垫球、发球、传球)集体练习,这样会出现教师照顾不全,且场面较乱的情况,经过一个学期学习, 正确的动作还做不出来。更有甚者,初中学,高中学,现在还在学,竟然连简单的教学比赛都打不起来,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收获又从何谈起呢?再从我们教师自身的角度去想,辅导不周,观察不细,照顾不全,不也是正常现象吗? 那么效率也是可想而知的——很低。分组轮换教法和排球运动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大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实验组的教学中采用专门的练习方法,提高被试正面双手传球技术中手指手腕的动作知觉,进而促进他们对该技术的掌握。被试为北体师91级专科男生的两个班。由一名教师任教,共上课9次,每次用于上手传球技术教学的时间为40min。实验组的教学中采用了“落点练习”、“方框练习”和“认知练习”。技术动作的测试结果表明以上练习对发展练习者的手指手腕的动作知觉,提高他们正面双手传球的力量控制、准确性和保持正确的手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教学实验认为,以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美的尺度,发挥现代排球运动整体结构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排球普修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审美教育。1)以开拓型的教学观点发展学生智能和审美能力我们改变按移动、垫球、传球等单个技术动作进行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程序,运用认知规律,从第一课开始就结合网前和在标准场地上进行移动、传球、垫球的基本练习。从1号位至6号位,顺时针依次沿着不同的方向做传、垫练习,并逐步要求传垫至指定的2号或3号位,以及过网的任何位置。对于动作和手型不正确的学生,第一步检查不台格,应返回第  相似文献   

4.
“两球练习法”,是我院排球教研室教师们在教学、训练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练习方法,是教学方法上的一项改革。经几年实践证明,“两球练习法”对提高练习密度、强度,增强比赛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一、什么是两球练习法? 两球练习法指的是在同一技术动作的练习中,每个学生每进行一次练习必须连续完成两次击球动作;在不同技术动作的练习  相似文献   

5.
1诱导练习的运用诱导练习、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动作技能,作为学习新动作技术过程中的基础和条件,通过适当的练习方式,捉使所要学习的新动作自然地出现。实践表明:诱导练对在动作行为的控制系统中具有两个职能,即弥补完成动作的不足和修正动作的错误。这两个职能的练习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它的指向性是促进技术动作的迅速形成。诱导统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l)练习动作的结构,都应与所学动作大致相同,其难度低于所学动作的难度,并且相对的简单易学。(2)肌力以及肌肉用力的顺序与完整动作基本控制作用大致相同。(3)练习…  相似文献   

6.
提高排球传球技术应掌握好击球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球技术的分析 ,提出在排球传球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击球点这一技术环节。分析忽视击球点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出了针对性的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排球"树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模式及教法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排球“树状”教学模式进行实验与比较分析,认为排球技战术“树状”教学模式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生动、直观、系统、科学,有利于大学生“会练习、会运用、会教练、会裁判”的排球运动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排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跳传短平快传球技术在排球运动与比赛中的运用和发展骆滨(重庆师范学院重庆631124)1动作方法与技术分析什么时候起跳?什么时候传球?这是跳起传球技术的重要方面。一般情况是略早点起跳,跳起后身体在空中自然,双手保持自然的传球动作,正好与空中落下的球吻合...  相似文献   

9.
研究扣球技术教法必须先弄清扣球动作的结构,从技术的重点、难点入手,采用辅助和诱导练习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完整技术练习,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时数,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扣球技术的“动力定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参加CUVA甲级赛的长春师范大学女子排球队10名主力队员正面上手传球时上肢表面肌电信号的测试,分析上肢肌肉的放电顺序及大小,以此来指导排球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采用DASLab10.0表面肌电采集仪,对每名受试者在3m、6m间距下正面上手传球时进行上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利用IBM SPSS stastics19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结果显示:在正面上手传球时上肢肌肉的激发顺序分别是斜方肌上束、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旋前圆肌和肱三头肌,其中三角肌前束放电量最大,贡献率最高.不同距离正面上手传球上肢发力大小和放电顺序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距离传球并不影响上肢肌肉发力顺序和用力大小,建议排球运动员日常训练中重点锻炼三角肌前束,加强正面上手重复性传球练习来提高传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传球是排球运动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本文从不正确传球手型形成的原因,纠正错误传球的六指法以及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考核成绩比较,阐述了纠正排球传球手型不正确的六指传球教学法。  相似文献   

12.
应用目标设置进行排球垫球、传球、发球技术教学,能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较规范的掌握排球垫球、传球、发球的技术规格。运用目标设置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常规的教学方法,学生完成排球垫球、传球、发球技术的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3.
排球扣球辅助练习器的研制与教学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排球普修教学课中扣球这项难度较大的技术,弥补教学中教具不足的难点,研制了排球扣球辅助器,使初学者充分体会到扣球的正确动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4年排球普修教学课实践证明,扣球辅助器对初学者掌握和提高扣球技术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对扣球中的助跑起跳、踏跳点、空中击球技术有明显的帮助,并且简化了几种常现的教学步骤,体现了该辅助器械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金泰尔二维分类法对排球运动的特征进行释析,得知排球运动的特征表现为:调节条件是运动的、调节条件存在尝试间变化、运动过程中身体是移动的、动作技术具有操纵性。运用金泰尔二维分类法对排球的发球、传球、垫球、扣球、拦网等技术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分析,并指出金泰尔二维分析法视角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秀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动作的技术关键.方法: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和表面肌电仪对7名优秀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同步分析.结果:在缓冲阶段,摆臂角度为92.3±3.9°;蹬伸起跳后重心垂直速度为3.6±0.2m·s-1,水平速度为2.1±0.2 m·s-1;缓冲时间为130.2±4.8ms,蹬伸时间为160.1±5.9ms;重心最低时右髋关节角、膝关节角、踝关节角、摆臂角、缓冲时间、垂直速度与起跳高度具有相关性;在缓冲阶段的用力顺序为:腓肠肌、股直肌,最后是其他肌肉的共同作用;蹬伸阶段首先是臀大肌肌电达到峰值;缓冲阶段臀大肌的% IEMG最高为27.7%,蹬伸阶段腓肠肌内外侧头的% IEMG最高分别为19.2%和24%.结论:从外部动作结构和内部肌肉放电情况来看,排球扣球的起跳蹬伸过程是下肢以大关节依次带动小关节运动完成的;缓冲期首先通过踝关节缓冲制动;应该根据研究需要来确定划分动作阶段.  相似文献   

16.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是在投掷者始终向投掷方向用力的意识支配下,完成一个由后退与前进用力相结合的较为复杂的技木。这一技术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很不容易出现,所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牢固地掌握确有一定难度。铅球技术的教学课,在一般体育院、系的田径普修课中为25学时左右。教学中,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建立完整动作技术概念,学习原地推球技术,学习滑步技术,学习滑步推球技术。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按阶段的先分解后完整的传统习惯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也有一些问题。一、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从按阶段安排上看,是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教学原则的,但从整体观来看,实际上与体育教学特点和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等方面都不太相  相似文献   

17.
对女生正面上手发球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排球普修技术教学课中,女生学习正面上手发球技术难度较大。针对女生心理、生理、素质特点,经反复教学实践、总结、探索,按排球技术教学规律,设计教学方法,精选适合女生学习正面上手发球技术的练习方法,收到显著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该文是继本刊1985年第一期刊载的“谈青少年排球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之后,对于基本技术训练方法的一些简介。因篇幅所限,仅就上文探讨的一些原则选择部分练习。排球基本技术包括移动、传球、垫球、扣球、发球和栏网等六项。在青少年排球训练工作中应重点打好扎实的基本技术功底,结合实战,从难从严地加以训练。本文所选的一些基本练习方法,仅供中小学排球队训练时参考。一、移动: 练习1:三米移动手触线(图1) 要求:用低姿势交叉步做。重心在移动过程中不要上下起伏;注意重心变换和起动、制动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排球正面传球技术程序教学与传球教学的效果作了对比。研究表明,在教师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程序教学符合合大学生的的心理特点,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发挥学生的个人才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对1传控球练习中运动员年龄阶段与练习场地大小的关系,为今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所中小学校4个年龄段(U10、U12、U14、U16)112名男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按年龄阶段平均分为4个组别,每个组别平均分成7小组,每小组4个人。每个小组受试者交替在8 m、10 m、12 m正方形场地内进行3对1传控球练习,统计每个小组在不同规格场地内的传球质量、传球速度、传球路线、接应、对抗强度等指标。结果:U10的传球成功率和连续传球平均次数均明显低于U12、U14、U16(P<0.01);U10在8 m场地的动作时间短于10 m和12 m场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U12在8 m场地和10 m场地动作时间短于12 m场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U10的接应角度小于U12、U14和U16,差异显著(P<0.01);所有组别的受试者将球传向开放区的比例都超过了60%;传球瞬间抢球人与球之间的距离,按8 m、10 m、12 m的顺序依次显著性增长;U10、U12与U14、U16相比,抢球人与球之间的距离明显短。结论:12 m练习场地对于U12年龄段和U14年龄段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过大,不能有效提高其传接球技术;U14年龄段是3对1传接球技术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U14年龄段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14岁到16岁这个期间的3对1传控球训练,8 m场地效果好于10 m和12 m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