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以移动设备为传播载体,网络传播技术为传播手段的网络媒体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参与,极大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普及、传承、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结合近期网络体育热点,通过对比传统媒体体育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分析当前网络媒体在体育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传播优势与局限,探索有助于我国体育文化信息有效传播的网络传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已超出人们的想象,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爆炸需要适当的传播途径,这催生了新媒体的不断涌现,铸就了今天的新媒体时代。社会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使得体育信息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内容。这两方面的力量促使体育信息从业者不得不迎接构建体育信息服务平台的挑战,从信息搜集、管理、传播乃至信息互动,到体育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这些都需要体育媒体人和信息管理者树立新思维,努力赶上新媒体时代的脚步。  相似文献   

3.
论大众传媒在体育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大众传媒的本质、特点和功能,以及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等视角,探讨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的作用,并针对目前我国体育信息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分析社会结构研究的新范式,是对不同个体关系结构的探求。本文以2012年"才力事件"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研究体育事件舆情传播的网络拓扑图、结构特征和关键节点,探寻体育网络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节点位置和相互关系对信息传播路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的影响问题,揭示体育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机制和网络舆情演变规律,为体育事件舆情管理、政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研究发现:体育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互动网状结构,整体网络凝聚力较小,节点间较为分散,而且整体网络度与信息传播速度一般,具有多中心多主体化的结构特征;"弱关系"在信息传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现代体育传播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富矿。文章通过文献研读、归纳法、演绎法、逻辑分析法等,梳理了现代体育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下对现代体育传播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广泛和深入分析。发现现代体育传播具备可以能动在潜移默化中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倡导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充满活力等积极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分析归纳法对体育信息资源在网络传播中的价值定位进行研究,主要从网络传播的特点、体育信息资源的含义与传播特征、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对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价值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网络传播对体育事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 要:通过资料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对2009-2011年全国体育新闻传播研讨会收录的体育传播理论论文进行研究,探寻中国体育传播理论研究现状、内容及走向。从这三届收录的体育传播理论论文来看,体育传播理论研究得到较大发展、提交论文数量剧增;研究内容有一定拓展、研究视角相对开放;但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研究主体集中在体育院校中青年教师中,论文质量有待提升。从研究内容上看,体育传播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传播史,体育传播功能,体育传播文化,体育危机传播,体育传播模式、符号及效果研究等方面。体育传播理论研究应向母学科寻求理论支持,向体育传播实践寻找研究灵感,向社会学等基础学科借鉴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对体育与电视的合作进行了历史纪实的阐述,针对电视体育传播的专业化趋势,提出了发展我国体育传播产业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资料分析法、文献综述法、逻辑归纳法,回顾奥运体育展示的发展历程,对南京青奥会体育展示工作进行个案研究,简述了奥运传播过程中的体育展示功能,提出体育展示是体育文化创意性传播和赛事包装艺术化传播;研究了体育展示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了体育展示的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元素的特点;展望了运动项目与主办国(地区)文化的高度融合、体育展示内容视觉化呈现、新媒体技术强化观众互动的体育展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理统计法对1978年至1996年间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和《中国体育报》5家报纸的体育信息报道量的变化特点进行定量研究,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法,总结出新时期报纸体育信息传播的规律。得出新时期报纸体育信息传播呈阶段性发展、体育信息报道量与体育运动的周期性规律呈互动关系等结论  相似文献   

11.
体育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它所行使的处罚权来自于国家权力的授权,是"准行政权"。体育社会团体行使其处罚权的依据是其团体章程,但体育社会团体章程须明确其处罚权的原则、范围、形式等。体育社会团体行使处罚权要遵循章程规定的正当程序。同时,作为被处罚人可以享有一定的处罚救济权利。《体育法》应进一步完善体育社会团体的处罚制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分析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解构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主要结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是蕴含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及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发展之势。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城乡人才、资本、技术、产业互动,动力是汇集城乡交通网、信息网及环境承载力之功,最终推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议从经济循环、制度统筹、文化互补、社会互动、生态繁荣等5个方面,构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基本路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现代体育发展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审美化”。审美性已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体育的审美价值,提出体育的审美价值决定于体育运动的价值,体育运动的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构成了体育美的价值。并得出审美性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探析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带有浓厚的社会属性.当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体育运动时,就在运动中实现交往,建立起特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具有情感基础和人文精神;在运动中具体表现为彼此是否融洽,相互之间是否信任和积极往来,并制约着体育运动.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一种互动关系,对于推动体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动技术预见具有训练理论工作者和训练实践者理性选择未来、主动塑造未来的含义.其包括对运动技术自身结构完善的预测、对运动技术发展与项目发展及运动员有机体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对运动技术发展与其所处大环境之间关系的全方位研究等三个层面.在进行运动技术预见活动时,需处理好运动技术预见与竞赛规则发展预见的关系、运动技术预见和社会发展预见的关系、运动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与把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在竞争性、规则性、实践性和功能性方面有很大的相同点,但在产生的时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体育目的性和进行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别.根据我国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实际发展状况,归纳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须并重发展、不可偏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视阈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献资料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公共服务背景下我国城市体育组织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之一;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基础。研究对如何完善公共服务背景下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建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枢纽式管理体制模式;实施社会体育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支持体系;优先扶持管理类核心组织发展;突出社会体育组织专业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体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因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经济的联系。首先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通讯的发展等社会因素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总体环境,进而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资本积累模式、新的消费理念和媒体的催化作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现代体育真正走上了商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目标与任务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目标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发挥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最大价值;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任务包括保持人力资源供给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闻的平衡,促进人力资源在竞技体育生涯的良性发展,促使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促进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美体育测量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法,展示了中美体育测量的发展状况,并对两国体育测量研究与应用范围、体育测量的手段、方法、体育测量的重心、评价方法、体育测量制度作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体育测量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