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5年《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报告》蓝皮书提出,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70%。为提高体育人口,本文提出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首选力推武术。把武术作为全民健身首选力推项目,既符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要求,也是因为武术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的价值、易于普及的优势、全面锻炼的功能和根基深广的大众化基础,是提高体育人口的一条捷径。为此,首先要端正理念,改变发展武术运动就是为了申奥的功利观念;其次要从娃娃抓起,把武术纳入学校的必修必考课目中;第三要从大学抓起,让大学成为武术大众化的基地;第四要从群体抓起,加强对武术群体工作的支持和指导;第五要从科研抓起,整理创编大众化武术套路;第六要从市场化抓起,让经济驱动武术走上大众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服务模式,体医结合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应有内容;作为一种服务理念,体医结合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具有特殊要求。基于体医结合视角,分析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复合型人才匮乏;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提出了建构和优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对策:树立“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理念;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制;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造就复合型人才;完善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竞技太极拳的发展与我省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当前太极拳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1 1 在中国的发展中华武术渊源流长 ,在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期盼奥运的今天 ,武术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武术作为体育来说 ,既有竞技项目和传统项目 ,又有重在参与的全民健身的功效 ,是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渠道之一 ,这正是武术特有的功能。在武术项目中最先推向世界的是太极拳项目 ,而习练人数最多的也是太极拳 ,因为它不仅集竞技、技击、健身于一体 ,还在技术技法中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太极拳 ,是我国人民所…  相似文献   

4.
全民健身下的健身武术与社区体育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社区体育的特点以及健身武术在建设社区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在广泛开展各种健身活动的同时,把武术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将有助于我们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道路,更好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同时也为武术自身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儿童青少年是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美国《国民体力活动计划》中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评估指标与标准体系的研究,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中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评估体系优化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美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计划评估采用加拿大活跃健康儿童评估系统;评估指标构建是以儿童青少年活动的生态环境模型为理论基础,评估标准侧重于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的现状以及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中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评估指标构建局限单一学科和部门、注重计划产出,评估标准忽视信息反馈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校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是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的主要环节,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并结合多年的武术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分析与归纳武术教学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就如何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一些见解,对推动学生掌握终生健身手段,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全民健身的视角出发,阐明了普及传统武术文化在全民健身战略中具有理念独特、社会人文价值深厚、文化普及土壤适宜等优势,传承、融合和创新是全民健身视角下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充实全民健身体系、创新武术文化传播方式来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当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演变历史和"全民健身"概念演进历史,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龙舟运动的历史演变,讨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土壤特征:岁时文化流变的体育文化土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比赛结合的社会环境土壤;日常生活的自发性到自觉性的意识形态土壤.以期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社会全民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颁布意义的分析,对现阶段影响我国全民终身体育的因素——旧观念、学校体育、社会因素;面临的挑战——人类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经济投入;新时期的机遇——增加体育人口、构建终身体育体系等做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从发挥体育公共服务功能的视角,重点针对当前争论比较多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孰轻孰重的关系问题,以系统的观点明确提出两者是体育事业发展中两大支柱,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的孰轻孰重的关系,而是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缺一不可的,需要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提出竞技体育具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全民共同分享的特性,说明它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因此竞技体育具有比较强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国家应继续予以支持;认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是有显著差异的,应区别对待,不可混为一谈;未来竞技体育面临着体制性挑战,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是必由之路;积极倡导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养身健身之道,这是体育亲民、惠民,充分体现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当下,中国国家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武术单向度的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衡量传统武术的价值标准,造成武术文化认同的危机;而不加甄别的强化对传统武术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不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在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提炼出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武术文化认同,合理引导拳种文化认同,淡化门派认同;把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引导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轨道上,使中国武术文化真正起到促进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惟有如此,中国武术文化才真正走进现代化,才能在国家文化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摘要:伴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时代的有序开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步入创新性发展新阶段。基于此时代背景,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理论知识,对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国家战略诉求下的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理论命题进行了学理上阐释。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武术研究理应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强化中国武术是一种文明的新理念;从“文武兼修”的价值出发,重拾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教育意义;从“健康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主体功能。而重新认识和发现中国武术的本真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拓展和社会责任担当,务必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重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从“提振精神”的意义出发,重新采撷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惠民”的价值出发,重新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中国武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要及其意蕴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 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在当代民族复兴进程中,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与自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共识。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为进一步理解并探索“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表征、动因、内在逻辑模式以及重建所需坚守的思想理念与可能的实现路径等问题,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讨论的细致与深化,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以及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重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文化传统”相关代表性论述,并对“武术文化传统”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指出:尚武精神、武术门派、拜师仪式、民俗武术等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再造,构成了当代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典型性表征;武术主体寻求身份认同与自我启蒙、经济诉求与表征再造、“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是中国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重要动因;对武术文化传统符号的历时性借用与共时性置换构成了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内在逻辑模式。研究最后提出,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传统的重建,应秉持自身的传统,抱持一种面向日常生活的动态传统观,避免犯历史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的错误,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重建路径。  相似文献   

1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三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不仅具有先进的文化品质,而且具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重然诺、守义节的高贵品质;行侠仗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中国大众普遍的文化心态.深入论证武术文化的先进性,对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自身,用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来解读中国武术的"竞技性"和"传统性";同时指出,为武术正名、厘清武术内部发展的各种关系,在当下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很有必要,而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校进行武术文化教学,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