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手段,通过对"体适能"的概念及类型的理论认知,分析"体适能"的概念在体育教学与训练应用的理论依据、可行性及实际推广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1)"体适能"特指机体自组织不断调整与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健康、运动与代谢体适能三方面,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特征需要"体适能"概念的引入;2)"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等环节进行了重新审视,其体现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科学评价学生健康水平,因材施教及体现人文关怀精神;3)现代运动训练的观念的转变及专项化,强调负荷等特征与"体适能"概念的相关理论架构相得益彰,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体适能"概念在体育教育与训练领域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课程科学深入持续的探寻与变革提供了理论储备与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体适能源起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力图完整呈现体适能之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健康体适能进行了相关论述,认为其中身体适能是社会适能和心理适能的重要基础,从而构成健康体适能之全貌,其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保持有余力的健康生活,并借助相关指标进行健康体适能综合监测,而不是将其指标化并以测试项目为锻炼手段和导向。  相似文献   

3.
以体适能的概念和系统结构研究为切入点,结合现代足球运动项目特点,对足球运动体适能的训练理论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旨在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和提高足球运动员的体适能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欧美对体适能的研究在健康体适能方面不断深入,在与运动相关的体适能和与代谢相关的体适能方面逐渐拓展。体适能与工作学习、娱乐和应急处理等生活情况紧密联系。给我们的启示是:1)体适能的发展要与健康紧密相连;2)健康观念应由无疾病的消极观念转向充分发挥身体潜能的积极生活观念;3)学校体育教育应正确处理好健康体适能与运动体适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一直以来是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从体育的视角出发,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健康水平;哪些测试指标更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等问题,是体质测试领域一直关注的话题。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体适能测试的国家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经过多次的调整和改进,体适能的测试也完成了由原来的技能相关体适能向健康相关体适能的转变,对我国学生体质测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介绍美国体适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目前美国普遍流行的五种体适能测试系列(FITNESSGRAM健康体适能测试、YMCA青年体适能测试、总统挑战体适能测试、克莱斯勒基金体适能测试和全国青少年体适能测试)的组成、评价和信效度,特别对占主流的FITNESSGRAM规范参考标准进行进一步解读,以期为我国学生体质测试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科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体适能课程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从基于认知的角度阐明了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出体适能课程教育的研究发展趋势,对中小学生健康和体适能课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课程在强调发展“体适能”的基础上,同时应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文章对“心适能”的概念、范畴进行了阐释,阐明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在通过体育课程内容的变革,培养符合新健康概念标准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及有氧体适能的内在关系,对323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有氧体适能的测试.运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能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主观标准负向预测有氧体适能;行为习惯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体育锻炼行为能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2)路径分析支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均通过体育锻炼行为间接影响有氧体适能.其中,体育锻炼行为在行为习惯和有氧体适能之间扮演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与有氧体适能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3)采用促进和抑制策略养成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行为控制感,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自主性;加强青少年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内化,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  相似文献   

9.
以雅典奥运会及其之前的两届世锦赛为资料,对中外男子体操选手单项体适能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男子选手的鞍马、双杠和单杠三个项目的专项体适能稍具优势,而吊环、跳马和自由体操三个项目的专项体适能稍显不足,提出继承优良传统和采用科学训练方法等增强弱项体适能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学校应重视开展关于学生应急避险的生命安全教育,将学校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相结合,构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模式,寓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以培养学生在险境中的应对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由此提出"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的概念,并探讨了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的构成要素以及培养途径等。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育专业的实习生由于理论素养浅薄、陌生环境与角色转换、自卑和胆怯心理,以及教案准备不充分等原因产生紧张心理。对此提出六点对策:1)强化师范意识,提高理论素养;2)强化教师角色,熟悉实习环境;3)树立决胜信心,克服自卑心理;4)吃透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6)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以学历求生存"向"以能力求生存"的转变过程中,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同时也表现出其必要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变教育观念,确定职业定向;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双师型"队伍;合理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结合,走校企合作道路。  相似文献   

13.
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唯一的出路是用高科技嫁接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天水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搭建农业信息应用平台,是提升和改造天水市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新农保缺乏与“老农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导致部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金管理层次过低。新农保工作应注意制度间的衔接,及时完善和修正新农保方案、提高基层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提高基金管理层次,加强基金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道,在于立德树人.古人云: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良好道德修养和规范行为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所在;弘扬良好的师专精神和传统,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师德规范及其考评办法,是构建师专和谐校园的基础;加快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大动力;加强党的领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指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遵循政党执政规律,领导、管理国家事务的本领和水平。要突出提高“五种能力”,要划清党的领导与执政的界限,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进一步加经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教师起着主导、教育引导、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去行政化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和探讨高校去行政化后管理人员聘用问题,指出只有按规律办事,教授治校,按劳取酬,才能改变旧有的传统习惯,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却使得体育运动与奥林匹克精神和全人类的和谐发展相背离。运用文献资料综述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科技革命导致体育的背离展开论述。主要体现在体育的经济化、政治化、全球化、科技化、商业化、电视化以及功利性、道德的缺失等问题上,并添加案例加以论证。深刻揭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回归生活的体育是超功利的体育,是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体育。体育运动强调力与美的和谐交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之间的竞争是人类对自身体能和技能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国际篮联决定对篮球世界杯和奥运会赛制进行改革.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新赛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际篮联赛制改革目的是提升篮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影响力,刺激篮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促进世界篮球竞技水平均衡协调发展;新赛制有利于中国男篮竞技水平的提升,但对参加2019年世界杯争取亚洲最佳战绩,争取2020年奥运会参赛资格极为不利.通过分析新赛制下中国篮球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中国篮球发展的应对策略,为中国篮球尽快适应新赛制以及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