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竞技运动竞争的实质是竞技人才的角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竞技体育实力的基础.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投入资金大、金牌数少的集体项目--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国目前的现状如何是大家所关注的.对国家体育总局排管中心首次在全国命名的15所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训练基地的后备人才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推动我国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影响江苏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后备人才的总体情况、身体素质情况、后备人才的教练员情况和家庭情况,提出了江苏省竞技排球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美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经验和特点是:实行体教结合的学校培养体制,法规制度健全,青少年体育运动健康发展;运动训练氛围浓厚,后备队伍规模庞大;经费充足,训练条件优越,后备人才运动基础扎实。对新时期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提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趋势;完善优秀运动员培养体系,疏通运动员出路;加强法制建设和科学训练,推进体教结合;以学校为中心扩大后备队伍规模;政府为主、市场为辅、拓展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4.
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就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现有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之间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数量总体上相对较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现阶段河南省实际的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两系统、三阶段"培养体系,即以体育局、教育局两系统为主的培养渠道和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讨论珠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培养体制单一、培养效益低等问题.提出培养体制多元化,拓宽训练网络,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创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机制等建议,以促进珠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决定了教练员队伍建设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选择了海南省部分市县的15所业余体校教练员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人员配置、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在职培训、工作能力、职业归属感、工作待遇等要素的分析框架,对海南省基层业余体校教练员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教练员人员配置,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基本合理;敬业态度好,工作能力较强,待遇较好.但在职业培训,科研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整体来看,海南省业余体校教练员队伍的结构基本合理,基本能适应本地区基层业余训练工作的需要,但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大教练员队伍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提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观;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推进体制的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和教练员的市场化,提高他们自身水平;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扩大竞技体育项目的普及化程度和健全运动员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法以中国排球管理中心相关领导,排球学者,国家队教练员,参加全国排球甲A联赛的各俱乐部男女排教练员和国际、国家级排球裁判员等为调查对象,对当前中国竞技排球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并对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制约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管理模式、运动员文化素质、排球俱乐部、训练影响、后备培养和教练员影响。  相似文献   

9.
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我国排球运动竞技水平的重要保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结合排球运动实际,提出了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并分析了其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山东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由原来举国体制下的“一条龙”模式转向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政府主导的“一体多元”格局方向发展,通过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排球官员的调查,对山东省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山东省排球运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排球二线后备人才地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了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同区域中,竞技排球后备二线人才的数量于1986~2001年这一时域内的动态变化,为我国竞技排球二线后备人才的合理分布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四川竞技足球跌入自职业联赛以来的低谷,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四川足球在后备人才培养上和可持续发展上已经滞后于当今社会对四川足球发展的要求.调查了四川省足球管理人员、教练员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从社会学、政策学、运动训练学等多角度对足球后备人才管理体制、训练体制、体教结合等培养体制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寻出四川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梳理了新疆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认为新疆竞技体育在观念、管理、科研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为进一步促进新疆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优化和完善运动项目布局结构,突出重点项目,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探索合理、适宜的青少年竞赛管理制度、竞赛方法及青少年后备人才的选拔标准、激励措施,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制定并完善有关政策和措施,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辽宁省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问题和教练员的岗位培训、专业效益等问题的分析,探讨辽宁省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以2009年江西省少年田径运动会参赛运动队的体育主管领导、教练员和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江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练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运动员出路问题成为后备人才招生工作的"绊脚石";后备人才选材的科学化程度较低;部分县、市场地器材陈旧,有关部门及领导对竞技体育的忽视,导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少,经费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江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状况。结果显示:"兵团"实施体育局与教育局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在校培训人数少于业余体校的培训人数,且在训运动员多数都超过适宜年龄;二级运动员及以上人数少,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向兵团竞技体校输送后备队员人数少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成立兵团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四所"师市合一"的儿童业余体育学校,重点建设3—4所体育传统运动学校,形成体育管理队伍和教练员队伍的专业化,合理布局各师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竞技游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为促进福建省竞技游泳科学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的领导、运动员、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高校"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缺少高水平教练员、"教体结合"不力、生源不足、"学训矛盾"突出等.对策:加强内外管理,合理目标定位;加大投入力度,改进保障措施;加强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降低入学标准,宽进严出;完善运动队管理;改革竞赛体制;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盘活存量理论"分析中国女排的改革措施,结果表明:中国排球管理者通过建立大国家队制度;实施二次转会制度;推荐优秀运动员加入国外高水平排球联赛等措施盘活了现有优秀排球运动员,提升了中国女排国家队竞技水平。"盘活存量理论"在中国女排应用的建议则是:加速推进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排球资源的融合;盘活体育系统排球教练员,让他们进入教育系统执教;盘活退役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创办排球培训机构,通过这些盘活存量措施促进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有实现我国排球塔尖人才的挖掘和激活,塔基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这种双轨盘活才能支撑我国女排竞技水平的长久提高和保持。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进行探析,从宏观和客观两方面,针对社会利益、联赛开展、梯队建设、排球自身技术因素等方面指出阻碍排球运动发展的因素,为促进我国排球运动的正常发展并为竞技排球提供强大的后备人才基础,应从注重排球竞赛的多级化、竞赛制度的多样化、"体教结合"的发展形式普及排球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