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关于拾得遗失物之规定过于简略,应加以补充、完善拾得人之义务,及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和附条件的取得所有权。  相似文献   

2.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各国民法均作了规定.但对于遗失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各国立法不同.为了维护交易安全、稳定交易秩序、稳定现有的经济关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遗失物也应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不仅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也符合社会的公平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第10条规定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根据我国《海商法》和《物权法》船舶所有权变动的规定,阐述《解释》第10条第1款和第3款规定在适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指出:为避免引起歧义,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该第10条的解释应不适用于一船多卖下的某一买方根据船舶买卖合同约定的条件已合法取得船舶所有权的情况.当该买方已根据买卖合同的约定合法取得船舶所有权,依据物权主张权利时,请求权应当优先于其他买方的债权请求权.这样的解释符合私法自治的精神,也更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鼓励船舶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储蓄合同性质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蓄合同的性质和存款所有权的归属在法律上的不同规定,直接导致人们在认识上与司法实践中的混乱,故对其从理论上予以探讨显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储蓄合同与传统民事合同的比较,存款所有权归属问题的立法矛盾分析,明确提出储蓄合同在性质上属于消费寄托合同,存款所有权属于银行、存款人对存款享有债权请求权的观点,并期望统一国内相应立法。  相似文献   

5.
制定物权法必然受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的体系及其他各种民事单行法的规定及传统法律思想之影响,建议制定中国物权法必须遵循客观理性规则在物权变动及其公信力、埋藏物之发现制度与遗失物之拾得制度方面以及使用的术语上进行修正补缺,同时合理地吸取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相关的不同立法经验。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权力既是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建构的原动力,也是影响其行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规范意义所有权不同,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取得采用了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的非传统方式;集体与组织的话语转换和权利主体与行使主体的虚实转换,使我国集体土地权利主体的支配意志在立法上受到技术性限制,组织中的领导权力对农民成员表决权的行使会产生制约作用;转移处分权的缺失和用途处分权的行使禁区,使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处分权能不完整,进而会削弱其收益权能。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殊性构成了农村土地权利体系改革的约束条件,如果这一约束条件不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将很难与规范意义所有权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执行终结源于实践中执行不能的窘境,旨在宣告某情形确属不能继续执行,进而结束执行程序.因该制度对执行债权人关涉重大,故应慎重对待.我国关于执行终结的法律规定中存在法定情形不缜密、裁判法官裁量权配置不合理、执行债权人救济途径欠缺等问题.立法应补正法定情形,规范裁量权配置,增设执行债权人权利救济机制,以保障执行终结制度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对不动产交易方面之立法较为粗糙。虽司法解释确定性地指明不动产风险之交付适用交付主义,但由于不动产交易方式的多样化及过程之特殊化,我国法律并不能很全面地解决相应的实务问题。通过对不动产交易风险负担基本内涵之斟酌推敲,提出了更为细致实用的实际控制主义,并以"交付主义为主,实际控制主义为辅"之基本原则对不动产交易中特殊情形下的风险负担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关两国特殊体育教育法律制度进行比较.认为:国内特殊体育教育法主要来源于制定法,美国特殊体育教育法主要来源于制定法和判例法.两国在特殊体育教育立法进程、服务对象、法律理念、立法模式、实施措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特殊体育教育法律理念落后、残障学生的体育教育权利较为模糊、特殊体育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提出我国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明确残障学生的体育权利、健全特殊体育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18年的《刑事诉讼法》在立法层面上确立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被告人缺席诉讼的情况下,辩护权的行使缺位极易造成控辩双方不平等的局面,以至于损害被告人的知情和救济等权利。在强调诉讼效率的情形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保护被告人的权利与打击犯罪上存在一定的冲突,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成为平衡效率与公正的关键。因此,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中实现被告人的权利保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该法关于侵权法律适用的规定与之前的法律相比,有很大的变动。文章通过对我国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现行立法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有关涉外侵权法律适用的相关规定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解读,以期有益于我国未来的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人格权的商品化问题早已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权利定性出发,对人格权益中财产利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我国《人格权法》的修订为契机,再次探讨此问题。首先在人格权体系中提出人格标识的概念,并进一步界定人格标识中的财产利益;然后对比分析国外发达商品经济国家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法律规定,以及我国目前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法律规定;最后针对提出和分析的问题,阐述某些观点和看法,以求有益。  相似文献   

13.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出台,对我国法院审理涉外代理案件在法律适用上统一了标准。然而由于我国司法实践的匮乏,加之我国实体法中又无有关代理单行法对之概念加之明确,民法与合同法对代理的界定也不一致,这必然导致我国法院对涉外代理案件适用的困顿或导致出现司法惰怠。为保证我国关于涉外代理法律制度的有效、准确实施,我国有必要借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代理法律适用公约》中有关条款的规定,或以单行法的形式,或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界定《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关于代理法律制度规定的适用范围,对代理采用明确定义、穷尽列举及排除性条款相结合的方法,对代理的适用范围进行规范。以突破立法界定缺陷导致的司法困境.完善我国的代理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公有制、私有制是在所有权领域“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且公有制处强势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私有财产得到了强有力的扩张,并在量上已与公有财产相当。这使得我们无法回避在法律上对私有制的认可,但公有制经济制度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如何将这两个问题达到统一?它们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是否一定是对立的?若能统一,该如何实现?基于现实中两的“交往”,笔认为,它们仅是形式上的差别,效能上的追求则是一致的。《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为我们重估它们的“对立”价值提供了契机,同时提出了如何将它们在法律规则上统一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为使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流动合理化、效益最大化,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流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流动、配置与使用问题必须本着“服务实际、面向未来”的原则予以宏观整体设计;在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无法明晰的情况下,应该通过事先指定所有权行为主体来进行产权制度的安排;在所有权行为主体处置、实施各项权能过程中,应该明确人力资本使用效益分配原则,并通过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市场机制来帮助运动员人力资本进行更充分、更有效的流动、配置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体育产业立法是否健全完善,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梳理分析天津市体育产业立法文件,认为天津市体育产业立法较早,为体育产业发展营建了多元的法律环境,但在现阶段存在立法相对滞后且层次不高、内容不够全面精细、创新性和特色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天津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的废止造成高层次立法空白。指出,天津市体育产业立法应坚持适应社会与体育发展、保护体育市场主体权益和公平秩序、法制统一和系统配套、开放借鉴与创新特色等原则。在立法形式方面,要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地方性专门法规,制定和修改相关政府规章,完善其他法规和规章的相关内容,增加市政府有关规范性文件,对相关部门的配套文件进行系统规划;在立法内容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的法律地位,健全体育产权制度和体育市场交易制度,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业态规范运行与发展,提供法律激励与保障,完善法律调控和监督管理内容。为促进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产业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防灾减灾法》的制定应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这一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宪法》、《立法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长要求,创新法规击幛起草机制,完善人大、政府法制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或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起草模式。可以考虑由地方先行,先出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灾减灾综合条例》,取得经验之后,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面牵头制定出一部全国性的统一而成熟的作为防灾减灾基本法的《防灾减灾法》。  相似文献   

18.
国际私法中的意思自治是指当事人双方有权自行选择某个法域的法律来调整其法律关系。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法律实践的发展,为了解决在涉外经济领域完全适用意思自治原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意思自治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