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通过对太极拳的强优势因素分析,以及分析福建的地理优势,发现在福建建立海峡两岸太极拳交流平台的可行性.构想出平台的复合构架系统模式,其中特别阐述了太极拳的功能中心,平台运作的枢纽核心,以及平台功能运行的流程模式,最后提出了"复合式的太极拳活动"模式是平台活动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2.
一、用意打太极拳日子较长的人,就会提出打太极拳应该怎样练意,怎样把呼吸与动作配合起来等等问题,这确实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拳谚说:"内功首重练意",而太极拳正是内功拳的一种.《拳法·刚柔篇》说:"刚柔转换,全在用意",又说:"既习内功,岂可无意?"古今太极拳理论都非常强调"以意领先".《太极拳使用全诀》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太极拳术重用意".这些理论都说明了打太极拳的人首先要着重锻炼意识,把锻炼意识放在  相似文献   

3.
针对制约高校太极拳教学的不利因素,从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的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改革思路。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重视动作技能学习的同时不要忽视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上应加强太极拳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太极拳的学习中领会其健身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研究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的关系,儒家"时中"思想与中正安舒之道,道家"时变"与舍己从人的原则,以及"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的关系,探究理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拳论拳理的上的体现。力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太极拳论》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5.
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对杨式太极拳演习者下肢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杨式太极拳演习者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比较严重,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髌骨外移是导致太极拳演习者膝病痛的主要原因;膝关节髌骨外移是由于动作错误造成"膝移距"的结果。研究提示,下肢动作"圆裆开胯",运动中膝与脚尖保持同向,是避免髌骨外移,提高太极拳健身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起源、内涵、属性、作用等方面对太极拳文化与太极拳进行了辨析。提出,太极拳文化与太极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有着不同的起源、内涵、属性、作用,同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讨当代太极拳运动在日本发展的特点与经验。主要结论:当代日本的太极拳运动是以健身太极拳为先导和依托,主要由民间自下而上逐步发展起来;日本武术太极拳连盟虽属社团组织,但政府的认可(授权),使其组织和工作在该领域具有正统性、统合性、指导性,并呈三层级"纵式"结构;从当代日本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方式看到,无论在组织面、技术指导面还是在竞技层面,均为步步为营的"围棋"式演进过程;此外,健身与竞技太极拳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促进,使其基盘坚实、展进有序,具有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浅谈     
一、太极拳命名的由来"太极"中的"太"是形容大;"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太极"二字,最初见于"周易"一书,在易经里把天地称为"太极"(或称"太初"、"太一"等).宋朝周敦颐画了一幅太极图,用以解释宇宙、自然发展规律及其变化.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圆形的,恰似太极图的一环套一环.在这些环形动作中,含蓄了很多变化,如虚实、动静、刚柔、进退等.太极拳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用意不用力,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变化莫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从太极拳的操作技术原理出发,借鉴现代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理念,论述太极拳操作技术与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理与法及其对现代竞技运动的作用,旨在挖掘我国传统武术的技艺精髓,促进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结论:1)太极拳的操作技术原理与现代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理念相吻合。2)太极拳主要体现了平衡重心、能量转换和协调运作的机制。3)太极拳采取以腰部为核心的圈转、波浪和螺旋相结合的三维运动形式,强调在"意"的支配下进行有序运动。4)太极拳对现代竞技运动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加强"鞭打"、增进"旋转"、平衡身体、提高对抗、预防损伤、加强应变等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现代和谐社会与太极拳文化的相互关系,指出现代和谐社会应具备以人为本的六大特征,提出了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及作用,阐明如何弘扬太极拳文化,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太极拳的身心调控作用,采用三个实验,通过分析演练太极拳(整体的调身)、实施太极拳式呼吸调控(调息)以及太极拳式自我调节放松(调心)前后的脑波变化、状态性焦虑特征,论证太极拳身心调控作用。实验一表明太极拳熟练者的α1、α2节律含有率均显著高于初学者,且熟练者的状态性焦虑显示持续性下降。实验二表明,实施太极拳式呼吸前后脑波均处于α2节律的优势状态。实验三表明,太极拳的意念调节放松后头部顶叶以及枕叶的α2节律含有量明显高于放松前,且肌电积分值明显减少。三个实验结果均显示在太极拳身心调控后状态性焦虑降低,脑波α2节律优势的现象,表明从脑波学初步证明太极拳的身心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竞技太极拳发展趋势影响的分析,得出结论: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对太极拳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太极拳的竞技比赛上,还包括太极拳社会民间活动的普及、太极拳国际化的推广。《全国武术比赛竞赛规则》和《全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这两本规则目标定位不同,两本《太极拳竞赛规则》在修订上还需完善。太极拳的《两本规则》要互有分工、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和日本两个在太极拳发展中有代表性国家的太极拳练习者进行了社会学比较分析发现 :太极拳在中、日两国的发展十分迅速 ,参加太极拳练习的人数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两国太极拳练习者在锻炼效果的主观评价方面 ,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中国的太极拳练习者对练习效果的主观评价除了在“满足娱乐需要”方面与日本的太极拳练习者有着一致的看法外 ,其余均高于日本。这一现象既与两国的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 ,同时也与两国太极拳练习者对太极拳拳理的理解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内劲形成过程中,是从柔练开始,达到经络的疏通,并通过经络功能的开发,使人体能够具备更多蓄积能量的途径,并提供了形成内劲所需的信息能量,特别是利用了经络系统对信息的敏感度,开发了内劲的节能功能。最后明确太极拳内劲的实质是太极拳对人体功能态的一种提高方式。  相似文献   

15.
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体系中优秀的拳种之一,她的一招一式表达了人与人在对抗技击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哲学。太极拳理论把技击、修炼、养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堪称武术理论中的精品。在以往对太极拳的研究中,太极拳的理论引用频率很高,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有距离感。其实太极拳的理论所包含的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之道、生存之道,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和汉语都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文化形式,从语言学角度探讨太极拳的动作名称特点,有利于透视太极拳与其他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的内在有机联系,更好地体会太极拳本身具有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作为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和习练人群。研究表明,能够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内容应用于健身运动处方之中。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从太极拳运动强度、对心肺机能的影响以及其抗衰老的健身效果三方面总结了太极拳的科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慢性病者心血管功能及其病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实验对比、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太极拳运动的医疗功效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对部分慢性疾病的心脏、血管及微循环功能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对原发病症的缓解、康复及延缓病理性衰老具有特殊功率。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整体自尊、主观锻炼体验以及身体自尊等问卷对124名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太极拳组)以及98人从未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普通组)进行测试对比.研究认为:(1)老年人长期有规律地参与太极拳运动能够对其产生长、短期效益,但更应该重视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逐步带来的身心健康价值;(2)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一周保持3次锻炼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阔值、每次负荷时间安排在30min~60min之间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安排;(3)尽管群体性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认同感的提升,但是,本研究认为,与朋友一起进行太极拳锻炼是一种更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