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龚信与龚廷贤为明代父子御医。龚信对比了"明医"和"庸医"的不同,评述了医生在道德、学识和技术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和应具备的条件,批评了庸医的行为,表明了对"明医"的爱和对"庸医"的憎,体现了其高尚的医学伦理观。龚廷贤在医学及伦理道德思想上深受其父龚信的影响,并全面发展了龚信的医学伦理观。相较于龚信,龚廷贤对医生提出的要求和道德规范更加具体化、条理化、规范化,且明确认识到医学行为是医患双方的事,通过对正常与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对病家的合理要求,体现了一位医者的职业良心。龚廷贤的医学伦理思想有许多是以前所没有的,如医患平等的观念、医生的名利问题,表现出功利主义色彩的一面。这实际是明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折射,体现出明代医学伦理道德的新特点。《古今医鉴》的《明医箴》、《庸医箴》与《万病回春》的《医家十要》、《病家十要》是明代重要的医德文献。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花间集》传播接受的兴盛时期。与前代相比,此时出现了商业传播的新模式。《花间集》的绮丽色彩和柔靡情思迎合了明人崇艳尚情、追求婉媚的审美心理,从而大行于世,成为明人填词必修的典范读物。这种典范作用反过来又进一步助长了明代词坛崇尚香艳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3.
《凯恩河》追溯了作者拉丽塔·塔德米家族三代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本文拟从伦理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凯恩河》中三代黑人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伦理,以探讨作者对黑人女性生存伦理的思考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型古装电影《夜宴》是对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的成功改编。两部剧的相似情节均为叔父受情欲和权欲指使以剧毒弑兄篡夺王位,娶兄嫂立为王后发生乱伦。年轻的王子身陷危难为父报仇的坎坷经历。然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等诸多因素,使看似相同的王子复仇主题,蕴含了各自不同的思想内质。电影《夜宴》在借鉴《哈姆莱特》王子复仇剧情的同时突显了自己的新意和民族特色,塑造出了不同于哈姆莱特的中国式王子。  相似文献   

6.
唐代小说《柳氏传》在后世经历了多种形式的改编。其中,明代传奇《玉合记》是较为贴近原作且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种改编。从《柳氏传》到《玉合记》的嬗变受到文体特征、创作者心态以及时代风气等多方面影响。传奇的庞大体制促使《玉合记》增添人物、细化情节;为满足舞台表演需要,设计更丰满合理、极具巧合性的情节;改变人物性格、增加滑稽内容以适应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由于创作者身份和心态的转变,作品主题由政治反思转变为个人理想寄寓。《玉合记》强调忠义、贞节,歌颂自由恋爱,深受明代时代风气影响。  相似文献   

7.
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大量的杂传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形式上看,这些杂传与史传不同,它们脱离史书独立存在,思想自由,篇幅短小,灵活多样,标志着魏晋时期古典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艺术渊源看,它们继承了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传统,但又有发展,往往以细节和人物的言行刻画传主形象,心理刻画较为细腻,且具有传奇色彩和感情色彩。它们既补充了《三国志》的不足,又使历史人物个性化,因而有较高的史学、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李贤《大同鼓楼记》收录于《四库全书》。从现存的大同鼓楼、李贤的生平、《大同鼓楼记》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大同鼓楼的建筑年代等方面对明代大同鼓楼与《大同鼓楼记》作初步研究,认为现存的明代大同鼓楼,并非此前一些学者所说的建于明初洪武年间,而是建于明英宗天顺末年至明宪宗成化初年,即公元1463年至1466年之间。至于明代大同城的修筑,更是经历了明代前期多个朝代,历时近100年才得以最终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创刊时致力于思想启蒙,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也曾扛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为什么在后期转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主阵地,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历史缘起:一是"民主"与"科学"奠定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二是李大钊、陈独秀打开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门;三是共产国际的介入巩固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相似文献   

10.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美味松江鲈鱼产于吴淞江河道,此鱼有四鳃,长7—8寸。吴淞江的感潮环境和河道环境使此鱼成为江南名产,唐宋时期形成独特的有关松江鲈鱼文化。到明代,黄浦江代替了吴淞江成为出水干道,感潮环境因此发生了变化,美味松江鲈鱼因难以洄游而绝种。遗存的小型四鳃鲈鱼与过去相比较是口味较差的一种鲈鱼。  相似文献   

12.
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据二十四史<五行志>和<清史稿·灾异志>的有关记载对我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发生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时间上看,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愈来愈频繁的趋势,而且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从空间分布上看,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是多发区.另外,沙尘天气多发区域还存在着明显的位置移动,在10世纪前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10世纪以后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的加剧会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加速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加重沙尘发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对《水浒传》的诠释有着明显不同:明人认为是“忠义”之作,清人则认为是“诲盗”之作;明人对宋江称赏有加,清人则对之深恶痛绝.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见解,主要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但某一见解一旦形成,又会造成深远影响.这种现象应引起今人的高度重视,以避免在对古典名著进行诠释时,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总督河道”是我国明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专门为疏浚、开凿、治理河道的钦差大臣,故亦称总督河道大臣,其原官位、官阶不变,遇事方派遣,事毕回京复命,为非常设之官员。“河道总督”则是我国清代始设的掌管黄河、运河、永定等河,堤防疏浚、治理事务的专职官员,官阶与掌管行省的总督相同,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使衔者为从一品。  相似文献   

15.
以扬州徽州籍盐商为代表的明清两淮盐商在我国历史上曾创造过惊人的辉煌,他们以其“儒商”的气质为世人所关注。其灵魂深处,有极其强烈的“入仕”情结。本文拟对其“入仕”情结背后的深层因素加以探讨,试图从其“入仕”情结的产生原因、表现、发展、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明清两淮盐商的“入仕”情结有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华南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广东、广西还是福建,都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尽相同,各地的水利建设仍然存在着某些差异。有些地方的水利建设以灌溉、防洪、排涝为主,有些地方则以航运为主;有些地方的水利建设比较发达,有些地方则较为落后。明代华南的水利建设对中国近代本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借职制度是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初始目的在于填补武官袭替过程中所出现的武职空缺 ,最终是为了保障武官世袭的延续。借职发生的条件在明代前期与中、后期有很大的变化。从大量的明代档案“武职选簿”中有关借职的实例看 ,借职制度与其实际执行的情况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元统一中国之后,定都大都(今北京)。为了解决京城粮食供应的困难局面,先后开挖了济州河与会通河。其南北两端衔接了隋唐以来的旧运河,从而使京杭之间水运贯通。此后,明清两代继续整治和使用。自明成祖永乐时开始,治河中枢机构即设置在济宁城区,历经500多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而裁撤。治河中枢机构及其直属各官衙在城区的位置与规模,裁撤之后的使用单位演变概况,以及现在可寻找的遗址.文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表述,以此印证历史上济宁确是运河枢纽。  相似文献   

19.
建造于隆庆至万历年间的涞源县明长城对于保卫明代北直隶、拱卫都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涞源县明长城的作用首先凸显在其军事功能上。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包含防御结构与空间布局、侦察预警、军事管理体制、兵役制度、后勤保障与武器装备供应以及增援策应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明长城整体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建置和时间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明代的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20.
张荀 《美育学刊》2020,11(1):112-120
明代是茶文化历史上的变革时代,从朱元璋罢龙凤团茶改进芽茶,到品茶方式自上而下的变化及普及,茶事作为一种符号,频繁出现在文人士大夫寄情的诗书画中。陈洪绶是晚明杰出的画家,他的茶画在明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中的茶事场景既展现了简古、幽趣的画境,又具有文人式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通过梳理陈洪绶的茶画作品,可以考察当时的茶事活动发展和晚明时期茶在生活与艺术中如何融入文人美学世界的历史。同时,这些茶画中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一种明末特有的茶事美学风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