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体育项目由人类所创,为人类所用。至于"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之分实属人为所定。通过对1959—2012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成就及2006—2012世界体育强国排行榜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呼吁理性看待奥运项目,善待非奥项目,加速推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2.
论发展非奥运项目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是实现体育强国的根本所在,我国实施的奥运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奥运项目在世界竞技舞台的强势地位,但是很多群众喜爱的非奥运项目却被忽视,这与我国日益发展的大国形象很不相称。我国非奥运项目数量众多,它们不仅能够提高中华体育项目的世界影响力,保持民族体育的繁荣与兴盛,同时也可以丰富国内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鉴于大多数非奥运项目的社会承受能力薄弱,需要寻求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统筹发展,建立非奥运项目发展的有效组织机构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奥运项目数量庞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且百姓喜闻乐见,但其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国家,将其推向社会可以得到更快的发展。由于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非奥运项目走社会化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非奥项目发展现状的调查,找出发展滞后的原因,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观点,从发展模式、资金来源、项目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非奥运项目的普及与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非均衡性具体表现为: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发展的非均衡性,奥运项目分布的非均衡性,奥运项目内部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奥运项目与大众体育、学校体育项目发展的非均衡性。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我国奥运项目的均衡发展,缩小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分布的地区差异,协调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同步性,以顺利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5.
非奥项目与奥运项目的发展各有自身的思想轨道,明晰非奥项目的角色定位和生存环境有利于其良续发展。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非奥项目的发展态势进行阐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非奥项目应以健康公民的缔造者、国家荣誉的构建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国民经济的拉动者和体育工作的评价者的角色定位和规范自己,并从国际、经济、政策、媒体和舆论等层面对其生存环境进行了更为详实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制度变迁理论对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二者的体育权利博弈进行探讨,指出:奥运项目是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产物,非奥运项目是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选择,同时,发展非奥运项目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路径依赖会巩固和强化举国体制已经获得的成绩和影响力,新的制度改革与创新会遇到很大阻力,非奥运项目发展道路漫长。解决路径依赖问题是发展非奥运项目的关键,加快权力机构改革与权力释放的进程,能够为体育制度改革扫清障碍。发挥体育总局在改革中的主导作用,需济弱与扶强并举。此外,非奥运项目发展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在改革中的特殊作用,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中国体育未来发展道路的走向。最后,提出非奥运项目联合重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亚运金牌优势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亚运金牌优势项目的发展走向,分析了影响我国亚运金牌优势地位的影响因素。认为:田径和游泳项目是我国夺取亚运金牌的重要支柱。我国对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和管理意识存在较严重的忽视和淡化。我国的经济基础、体育体制、奥运争光计划、金牌大项、传统优势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推广都是影响亚运金牌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建议:结合奥运夺冠计划,以年轻选手为核心,制定详细的亚运会夺冠计划。大力发展田径、游泳这两个基础项目,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发展格斗类同场对抗项目。充分重视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非奥运项目发展战略应该选择上下协同发展的道路。撤出一部分项目的竞争,为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弱势国家留出奖牌余地,而在参与的项目上则要尊重对手,保证发挥出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非奥运项目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人们闲暇时间不断增多,客观上为非奥项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其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但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的非奥运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短板,大大制约了其发展的脚步。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非奥运项目"为研究对象,同时借助"木桶理论",找出制约非奥项目发展的症结所在,意在使非奥运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分析认为,制约非奥运项目发展缓慢主要分为外因与内因两个维度,但每一个要素均会成为发展中的短板。研究同时认为,通过赛事、与全民健身相结合、走社会化道路以及与传媒合作是有效弥补短板的措施,达到"木桶理论"中的平衡点,对非奥运项目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非奥运项目是指现在未被正式列入奥运会比赛的项目,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种国情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战略长期以奥运项目为重点,而对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和管理意识存在较严重忽视和淡化,限制和制约了我国非奥运项目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0.
摘要:我国竞技体育非优势项目是国际竞技体育竞争中具备夺奖牌实力但未形成集团优势且不具有夺牌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群。非优势项目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梳理目前我国非优势项目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过程中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我国竞技体育非优势项目现状表现为集体球类项目发展参差不齐、潜优势项目冲金力不强、基础项目无实质性突破等。分析我国竞技体育非优势项目在管理层面上存在潜优势项目主要依靠政府单一的管理体制、集体球类项目职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基础项目的管理责、权、利划分不清等问题。针对非优势项目管理方式的改革提出思考,总结出深化改革的方式有:集体球类项目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潜优势项目由政府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化的协同;基础项目实行供给侧改革--兼顾供给与需求。对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结构布局,寻找新的金牌增长点,促进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同属于全国性综合大型体育赛事。全运会是与奥运会接轨的全国竞技体育类综合性赛事,而全国体育大会则是把非奥运项目吸纳进来,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虽然全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同为全国性大型运动会,但它们之间却有很多不同之处,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和我国迈向体育强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非奥运动会项目设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除了举办和参加奥运会,以及举办与奥运项目相关的洲际运动会和全运会外,还举办了独具特色的民运会、农运会、体育大会、智运会等非奥运动会,这些非奥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保护了我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满足了各民族、各阶层不同群体的运动参与需求.但在项目设置上还存在相互重复,规则不完善,资源浪费等不合理的地方,因此需要重新整合规划几个运动会的项目及完善规则,使之更为合理规范,易于推广传承.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人民日报》1990年"亚运会专版"与2010年"亚运特刊"比较分析入手,探析近20年前后我国亚运报道视角以奥林匹克观发生历史演变的路径。研究表明,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增强,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我国官方纸媒亚运报道经历了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呈现出的政治图景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的多元体育文化图景,从报道体裁的多样化到以体育评论和深度报道为主,从以关注我国优势夺金项目到重视对冷门项目以及非奥项目的报道,反映出近20年前后我国媒介对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4.
摘要:自国家政策由“举国体制”向“全民健身”倾斜以来,非奥运项目关注度逐步提升,然而作为非奥运项目载体的非奥运项目组织的发展却不能与人民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相适应,问题源于非奥运项目组织起步晚、受关注度不高、发展缓慢等。以非奥运项目组织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非奥运项目组织内部结构框架和管理现状等进行研究,剖析出非奥运项目组织存在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滞后、管理协调能力不足、监管机制不严谨、专职人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结合社会治理的新思路,进而指出加快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权责划分、完善监管机制和改善组织用人机制等几方面措施,旨在将社会治理的理念贯穿于非奥运项目组织内部,实现非奥运项目的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奥运营销必然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在界定广义奥运营销涵盖奥运营销与"非"奥运营销两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奥运赞助商的三大奥运营销理念及策略,即奥运文化内涵挖掘、品牌战略、系统整合,以及非奥运赞助商的"非"奥运营销理念及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只明确规定了未经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奥标的内容,却未规定非奥标权利人出于非商业目的合理使用奥标的标准,这势必会造成奥标保护和非奥标权利人需求之间的矛盾。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与既往相比奥标的推广力度变得更大,途径也更加多元,因此明确非奥标权利人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奥标变得十分重要。通过考察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历届奥运主办国关于奥标保护的相关立法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在对奥标严格保护的同时也允许非奥标权利人在合理范围自由使用奥标并且为之设定了具体标准。借鉴域外立法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将《奥林匹克宪章》最新规定转化为国内法,灵活运用《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规定,明确划定奥标合理使用的类型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