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把握体育课程改革转向,搞好高校课余体育链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顺应体育改革的趋势,高等院校要改变目前的课余体育格局,把握现代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重新组建并发挥“课余体育”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属于课余体育的范畴,针对其目前的困境,对大学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观念、阻滞因素进行了反思。认为发展大学课余体育应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在把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必须完善大学层面的课余体育运行制度设计,并逐渐推动大学体育工作的重心由课内向课余转移。在此前提下坚持以技术教学为核心的课程多元化改革,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兴趣引导;开展生命教育,激活大学生健身意识;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课余体育组织管理的实质性机构,把各类学生体育组织做实,使其做事;组建以课余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组织机构,实现课余体育竞赛的层次化、社团化、评价机制的周期化,扩大课余竞赛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构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主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行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21个影响因素变量进行研究,运用因子分析理论确定了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六大主因子.通过对各主因子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我们的课程改革概括为"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三自主"模式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三互动"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现场与网络互动;"三自治"模式是课余体育锻炼自治、课余体育竞赛自治、课余体育训练自治;"三开放"模式是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十年实践表明,该体育课程模式既能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的质量,又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的意识,有效完成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体育选项课中所选项目的爱好、动因及课余锻炼等情况表明,高等院校应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以完成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模式,并进行实践,其结果表明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制能使学校课余体育向以健康为本的多样化模式转变。把高校体育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关于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余体育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完成。本文从对课余体育的认识出发 ,结合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现状 ,就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改革措施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体育协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在校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江苏省8所普通高校加入体育协会的20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以体育协会的形式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余暇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等院校余暇体育的内容、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做了探讨。并对余暇体育的现状及开展余暇体育对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落实,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实证调查以及访谈等方法,对浙江省大学生北京奥运后的体育意识及体育需求变化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得出:浙江省大学生在北京奥运激励下自我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增强显著,目前的课程设置及课余活动开展情况还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并对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校课余体育的形式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面回顾了学校体育中课余体育活动出现的历史背景,界定了课余体育活动的概念,分析认为,在形式上,高校课余体育活动包括高校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三种类型,并呈现以下特点:自发性与规定性相结合,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空间的广阔性,课余体育可以因人制宜,区别对待,课余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消费比例加大,独立性和补偿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体育活动特点及参与动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吉林大学400名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特点及参与动机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当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与特点。研究表明:课外体育活动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大学生总体上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面较高,但活动量相对不足。目前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贵州省10所高校的调研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特点在高校具有广泛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和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资源和体系,缓解和改善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与大学生体育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和不足,而且可以有效满足在校大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所拥有的传播优势和功能,又能更好地促进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普及。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首先论述了课余体育的内容形式后.指出“社会进步与发展为课余体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的同时。分析了课余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建议学校教育只有重视并支持课余体育的发展,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生动,保障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地区23所普通大专院校1104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大学生课余休闲运动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课余体育俱乐部情况,并与全国其它同类院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在综述“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全国已率先实施“自主型”体育俱乐部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广州地区大专院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对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及休闲运动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岸政府对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均很重视。大陆对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情况要好于台湾,但学校对学生休闲运动认识不足,组织不力;台湾地区对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及开展情况明显落后于大陆,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较低,但学校、社区及家庭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休闲运动方面均很重视,学生休闲运动明显地走在大陆的前面,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现状,认为传统的高校田径运动会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在推动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改革传统的高校田径运动会势在必行。构建内容更宽泛、项目更丰富的"体育文化节"改革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就普通高校大学生实施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学生的体育课质量不高,课余体育活动严重缺失,集中反映了在校大学生缺少优质体育教育的问题,分析认为主要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观念上模糊不清,组织管理不力,教师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先天不足和学生普遍缺乏自主活动能力等因素有关,提出了牢固树立学校体育必须以育人为重点全的全新思想理念、构建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课程教材、认真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和强化组织管理确保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