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体西用”思想是从19世纪60-90年代流行的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是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文化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派别对有关中学和西学、体和用的含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说。一般来说,“中体西用”经历了一个作为“体”的中学范围日渐缩小、作为“用”的西学范围日渐扩大,所关注的重点大体经历了从器物到政制再到文化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思想界自“五四”运动以来,始终在关注“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张君劢比较中西印三方文化之后,认为用近代欧洲人文精神补益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立国之道”的根本途径。这样一种主张,不是“中体西用”,而是“东西补益”,乃“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以“佛教”传入和欧洲人文精神汲取为条件,促成“儒学复兴”,造就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越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发展新式的近代教育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体育观是其新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独秀认为“智、力、德三者并重,为近代教育之通则”,提倡实行“兽性”主义;陈独秀的体育观,对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弱”之风与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今...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言学转向的逐步深入,“语象”一度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个术语是由西方引入,也是中国文学实践的产物。“语象”概念对中国文学从外部研究走向内部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中国文论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语象在我国开创、讨论、拓展、提升等进行历史回顾和展望,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而且能够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更好地将语言与图像结合起来,也有助于语象中国化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的语象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与任务进行了分析,围绕湖南省全民健身生活化的内涵、价值、必要性、制约因素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倡导“全民健身生活化”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制约湖南省全民健身生活化的因素有:群众对于全民健身的价值认知薄弱、湖南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设施供给不足、全民健身有待创新。提出的推动与实现路径为:实现全民健身生活化内容的“渗透”、推动智能体育设施建设、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全民健身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邓选》第三卷是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不仅是引导我们继续胜利前进的理论武器,也是指导我们具体工作的行动指南。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他关于发展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平同志指出要发展必须善于认识机遇、珍惜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在论述“加快发展自己”时总是以“抓住机遇”为前提,强调“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就我们江苏体育而言,现在正是我们力求发展的极好时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党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形式的革命,更在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倡文学内容的革命,阐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平民文学”、“人的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新的文学观念。他创建新文学的努力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继承程朱理学的“一本万殊”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它以追求国家富强为目标,表明它开始摆脱程朱理学的道德、伦理取向,转向专制保守与实用主义的结合,说明“体用”的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发展道路经历三次大的跃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渐由“以苏为师”转向立足中国实际;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将社会主义建设得“有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在总结经验之上开创出一条现代化的发展新路。中国发展道路的三次跃升,是“走自己的路”在不同探索发展时期的思维呈现。“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得出的宝贵经验,不仅为中国的前进道路把准了方向之锚,也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式发展样板。  相似文献   

10.
作为军阀的吴佩孚,在近代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领域等方面,但作为秀才出身的他对近代中国教育也非常关注,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强调忠孝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倡导"中体西用"的教育方针、推崇男女并重的女子教育思想,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商战愈演愈烈,国际上许多企业都加快了实施联合重组的步伐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中国的家电企业还停留在有竞争无联合的局面。这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民族工业。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企业放弃“战争”,走向“联合”的必要性。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它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北进”计划,而且阻碍迟滞了其“南进”的侵略步伐,牢牢地牵制住日军主力,不仅对战胜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从而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格物致知”这一命题在朱熹这里获得了全方位的诠释,朱熹不仅赋予了“格物”与“致知”新的内涵,而且正确解释、安排了二者的关系,揭示了“物”和“知”的内涵及其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格致”方法。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诠释,不仅超越了他的前辈,而且推动了“格物致知”这一命题在性质和旨趣上的转向,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14.
“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其这一思想的现代解读,尝试找寻墨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的契合点,探求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启示意义。“和谐世界”的构建,不仅需要中国的积极推动,更要借助多元力量,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同时,不断完善国际法及国际机制的创设更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以“国计为本”的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之后,职业运动员发展受限、体育事业发展不均衡、民生需求问题亟待解决等问题浮出水面.民生体育不仅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也受到了各项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事业从“国计”转向“民生”成为共识.为进一步推动民生体育发展,提出弱化竞技体育情结,重视民生体育发展;鼓励和支持“草根”体育开展;加快政策调整,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实现社会、社区、校园三方联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社会心理蕴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适应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合作在内涵上体现了中国“和”文化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本体论理解,在目标上超越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下的利益分配与资源共享,指向了德性伦理下的情感共融与价值包容。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经济全球化为牵引的国家与地区合作面临严重威胁和挑战,这不仅折射出西方社会有关群际恐惧的思想传统,也是现代博弈论与自恋文化的精神产物。立足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理论范式,以中国叙事、交流互鉴与沟通接触擘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心理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文弱”现象由来己久,它是重文轻武的产物,其后果导致民族体魄的衰弱。“尚力”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和对振兴中华民族体魄的呐喊,德智体三位一体的教育观由此而得到了发展。“尚力”思想不仅对旧中国曾产生深远影响,对当今高度文明社会所产生的“文明病”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核心概念是“华夷”,以此为基础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实践中,有了“华夷共祖”“华夷一家”“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也还有“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虽然“华夷”具有二元含义,但仅仅是在文化意义上的分类,“华夷”仍然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正是因为如此,到了近代,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才有可能从“华夷”二元民族思想向中华民族一元民族思想转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便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虚空包容观、平等大悲观、一心同源观,这“三观”可以说是元晓“和诤”的理论基石。“和诤”不是无原则的调和,其中体现着对“争”的肯定,它承认各种思想理论的并存并行。“和诤”是站在一种极高的境界上超越一般所谓“和”与“争”的思维方式。元晓的“和诤”思想在他的主要著作《起信论疏》中有鲜明的表现。中国的儒、释、道都有重视“和”的传统,这是元晓佛学思想的来源。作为韩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佛学家,他的佛学思想不仅在韩国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对中国的佛教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说明中韩传统思想具有交叉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八思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宗教政治领袖之一。作为“萨迦五祖”、大元帝师,他始终致力于推动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发展,其在甘青地区活动期间,广布佛法,对萨迦派在此区域的传播影响深远。同时也为推动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西藏地区和祖国中央的关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