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道德建设,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历史转型时期,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课题。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虽属  相似文献   

2.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董仲舒提出的重要命题 ,在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对于这一命题的真正含义 ,自古以来就存在不同理解 ,进而导致了对于命题的不同评价。事实上 ,这一命题所处理的 ,不是社会道德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是个体行为的道德选择问题 ,因此 ,命题的本义是要求人们严格遵循封建道德 ,抑制自身的私欲 ,使个体私利服从于社会道德和社会整体利益。作为处理个人私利与社会道德、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关系的一项一般原则 ,该命题至今仍有积极价值 ,值得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人,他每时每刻都要与其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可以说,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关系重叠、纵横交错的网络.要使这个网络处于大致和谐的状态,每个人除了要遵守国家法律外,还有一个用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言行的问题,而后者远比前者重要.那么,行为者怎样行为,即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才算道德?怎样才算不道德?某种行为在什么情况下是善的,什么情况下是恶的?这里都有一个道德评价问题.本文试图对西方伦理史上道德评价中的效果论与动机论作一粗浅的述评.在道德评价中,人们从不同角度考查问题,就得出不同的评估和学说.就行为的路线或原则的道德价值出于何处,区分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就个人道德和行为所具有的善的属性以什么为尺度,又分为效果论和动机论.由于这两方面联系密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功利主义就是效果论,道义论就是动机论,所以我们把它们归结在一起讲.功利主义主张一条行动路线之所以有道德价值,一条道德原则之所以值得人们去服从,是因为它能够产生客观的功利和效益,不能产生功利和效益的路线与原则是没有道德价值的.古希腊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可算是功利主义的鼻祖.真正形成和发展应从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霍布斯开始.而最为著名的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与旁观冷漠行为的社会心理探析李传银见义勇为与旁观冷漠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紧急事件下人们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行为反应形式,它们均属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的研究范畴。这两种行为表现不仅是衡量一个人思想修养、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  相似文献   

5.
道德问题是人们具有的不符合人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和谐的思想或行为,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衡量心理正常水平高低和程度的一对范畴。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负面影响不同、判断标准不同、形成原因不同、解决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表现之一是不同个体的道德行为。而作为人都有选择自我行为的本能和自由,其选择过程也正是人的道德“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这样人们的行为便产生了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因此也就直接涉及和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蜕化。 一、道德是人所特有的精神“资本”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不断积累新品质因素的过程。所以,人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改造和积累着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资本”——道德“资本”。 1、道德“资本”积累是在自身矛盾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既不能离开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内核,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题在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该如何身体力行地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自觉自愿实现在社会生活之中,即道德的客观要求与个体的主观行为的统一性。道德要求到底该以何种途径何种方式转化成为主体的自觉追求,笔者认为在体育领域中蕴涵着一条使道德教育内化为主体心性,从而外显为社会行为的道路。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内在精髓身体力行于生活实践当中,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历程的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道德成本初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必须诉诸个体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始终存在相应的成本付出,这是道德行为的本质规定。基于这一本质规定,道德缺位的行为并不能免除其道德成本,相反,还须付出额外的巨大道德成本。因此,在主体间性的实际生活中,不论个人还是社会组织或者政府,其行为实现最低道德成本的唯一途径,就是自觉追求道德作为。道德作为的自觉,不仅要求个体具备理性能力,更需要社会予以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势头强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却导致了社会生活的精神建设层面问题层出不穷。道德滑坡近年来尤其引人注意。其中宏观社会系统中的道德问题主要包括思想、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具体包括文化多元下的社会道德问题,生产力不发达下的道德问题,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道德问题,思想教育现状下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旅游文化已经逐渐步入到大众化和产业化发展时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道德失范问题也随之增多,已经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当前我国旅游者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和影响入手,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借此提升旅游者的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孔子言“放郑声,郑声淫”的论断引发了一场聚讼千年的公案,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人们对《诗经·郑风》的价值评判。针对这一问题,从对“郑声”的批评、“郑声”与《郑风》的关系及《郑风》被误解的原因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郑声”与《郑风》错综复杂的纠葛。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在体育场馆开放后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与入校锻炼的公众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法律关系呢?将学者们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将二者的法律关系界定为服务合同关系,探索二者之间具体的权利和义务,以期引起法学、司法和体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篮球意识越来越引起学生和教练员的关注,而篮球战术意识尤为重要。那么在大学生篮球运动中篮球战术意识有哪些表现?其表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问、比较与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篮球运动中战术意识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到底什么是中国武术?它产生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此类问题虽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似乎至今并没有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解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武术不仅是现代语境下的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研究武术的概念,首先应该对中国武术产生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格斗技能可以理解为武术的最初源头,但中国武术直接脱胎的母体则是古代武艺。武术与武艺的最终剥离,大约发生在我国的秦末汉初时期。而作为中国武术的真正形成,则应该是在我国的宋代。  相似文献   

15.
周奇文 《职大学报》2014,(1):44-46,43
透过种种垃圾学术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学界的风气坏了,人格堕落了.根源何在?就在于“逼良为娼”的评价体系.以学术评价体系来说,它鼓励的是那些善于拉关系,走门路,弄虚作假、不学有术(钻营之术)之徒,这些人在现行评价体系下,如鱼得水,呼风唤雨,神通广大,要啥就能弄到啥,因而都成了学术“精英”.而那些埋首书窗、苦坐冷板凳、“恒兀兀以穷年”地钻研真学问的老实人,由于不懂、也不屑于去钻营这些潜规则,所以课题无缘,论文无处发表,要啥没啥,按现下的评价标准,只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所以,现行学术评价体系正如有学者所说,是一种“汰优”制度.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17.
员工是企业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来源,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员工流失现象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因素影响食品企业员工的流失?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如何?员工流失会对企业造成怎样的影响?针对此现象,在把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对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员工取样调查及数据分析,试图说明各因素对人才流失的影响程度,进而针对各个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企业实施长期人才战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承包地被征收而补偿的65万元发放到农户手中,还未发挥经济效用,就引起了一桩女儿告父亲的官司,围绕着款项的分割各执已见。承包地征收中农户与集体间就补偿款产生的纠纷在明确的法律规定下日趋减少,而农户家庭内部成员对于款项的分割又成了新时期诉讼的热点,能分还是不能分?谁有资格分?法律依据又是什么?实质就是对准共有财产的分割,在法律没有明确时可参照物权法关于共有的规定,但还是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9.
摘要:在道德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针对运动教育模式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具体的德育实践形式与价值进行分析和阐释,为我国运用运动教育模式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为开发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载体提供启示。研究结果如下:1)运动教育模式下围绕某项体育比赛组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模拟的集体社会生活世界,这是一个渗透德育理念的道德实践场域,参与者在该场域中作为担负不同角色职能的道德实践个体,被不同的道德实践单元接纳;2)道德实践个体在活动中,通过道德实践单元内的言行交往,生产出“角色职能、团队认同、分享成败”道德事实,而在所处道德实践单元与其他道德实践单元之间的言行交往,生产出“公平竞争、分享成败、行业认同”道德事实;3)生产出道德事实的言行交往,不仅实现了其“社会群体归属感”和“纪律精神”的属性,更是将社群属性的纪律精神内化为“自律”属性。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和培养,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什么是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基尔帕特里克(w.H.Kilpatric)说:“教育是将个人的经验与人类过去的经验相结合,进行系统化以产生质的变化,进而丰富对所有有关事物方面的整体经验。”什么是体育教育?著名的体育理论学家布劳内尔(C.L.Brownell)指出:“通过大肌肉运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对教育作出贡献的,即是体育。”通过体育教育是否可以培养性格?这个问题长时间以来在哲学家和科学家之间进行着讨论和辩论。综述:1)通过体育运动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品德;2)体育活动在它所特有的丰富社会交往环境的条件下,通过教育过程而产生影响和效果;3)体育教师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育过程而进行品德和性格的培养;4)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