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探索中学生运动动机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生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运动调节行为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定西市4所中学的564名中学生的运动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由高到低依次是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且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频率和运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及无动机则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频率及运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内部动机及认同调节能够有效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且外在调节、内摄调节对锻炼强度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无动机对锻炼频率、强度都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选取自我效能、乐趣、主观障碍、社会支持和学校环境等5个反映社会生态模型个体水平、人际水平和组织水平的因素,就其对青少年参与校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午饭后身体活动强度(F=3.79,P<0.05)、持续时间(F=4.03,P<0.05)和对锻炼的乐趣(F=0.82,P<0.05)、学校政策与管理(F=10.67,P<0.05)认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自我效能(F=3.79,P<0.05)、过程障碍(F=6.43,P<0.01)和对运动场地与设施(F=10.95,P<0.01)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β=0.29,P<0.05)、老师社会支持(β=0.21,P<0.05)、学校绿化建设(β=0.13,P<0.05)对青少年参与校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应重视特定时段学生身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尤其是对女生的组织和管理;自我效能、老师社会支持、学校绿化建设是影响青少年参与校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身体活动水平(PAL)与体成分、骨密度(BMD)的相关性,为提高女性骨质健康及防治骨质疏松等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2名女性青少年(总体年龄均值+标准差)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体力活动IPAQ评估量表将受试者分为运动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1人。其中运动组纳入标准为持续运动时间达三年以上,且每周剧烈体力活动大于6h,而对照组标准为无运动队经历且每周剧烈体力活动低于1. 5h。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身体成分(体重、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肌肉质量)及骨密度(全身及脊柱、盆骨、大腿等部位的骨密度)。结果:(1)运动组与对照组的体脂肪及全身肌肉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而全身、脊柱、盆骨、大腿BMD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2)体重、身高与全身、脊柱、盆骨及大腿BMD呈显著正相关(p <0. 05);(3)肌肉质量与盆骨、大腿BMD有中等正相关(p <0. 05);(4)脂肪含量与全身、脊柱、大腿、盆骨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p> 0. 05)。结论:有规律的增加运动量能提升女性青少年的骨密度;增加自身肌肉含量对骨密度有利。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研究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我概念量表(简化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4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并使用AMOS 24.0软件在自我概念、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弹性在研究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男性自我概念得分显著低于女性(t=-2.033,p<0.05),心理弹性得分(t=2.796,p<0.05)和坚韧性维度得分(t=3.455,p<0.05)显著高于女性;(2)研究生自我概念、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得分显著相关(p<0.01);(3)自我概念既直接预测心理健康(β=-0.386,p<0.001),又通过心理弹性间接预测心理健康(β=-0.263,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9%。因此得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心理弹性密切相关,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中老年人身体锻炼对数字运算能力老化延缓作用。方法:30位中老年参与者参与本研究,剔除无效数据,剩余有效参与者26人。使用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的ERP记录与分析系统记录参与者完成数字运算任务(简单加减运算测验)时的EEG信号。结果:1)行为学上,锻炼组反应时为2 153.847±589.919 ms,非锻炼组反应时为3 098.449±773.798 ms,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2组别反应时差异可靠,t=-3.500,P<0.01。2)脑电方面,在顶点Pz上,锻炼组P200-300波幅为3.396±1.913 mv,非锻炼组P200-300波幅为1.718 7±0.716mv;中央点Cz上,锻炼组P200-300波幅为5.180±2.251mv,非锻炼组P200-300波幅为3.516 7 ±1.192mv。对2组别的P200-300波幅进行差异检验,发现2组别的P200-300波幅的差异显著,F(1,24)=7.834,P<0.05,partial η2=0.246,2个电极点上P200-300波幅的差异也可靠,F(1, 24)=59.381,P<0.001,partial η2=0.712。电极点和组别之间交互作用不可靠,F(1,24)=0.976,P>0.05。结论:有氧锻炼延缓了数字运算能力的老化速度,体现在大脑机能上是锻炼者较非锻炼者的ERPs(P200-300)波幅更大,能够动员更多的神经元同步兴奋。这提示在数字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锻炼者与非锻炼者脑内即出现加工的差异,锻炼者的认知加工资源动员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检验后悔情绪的自我损耗效应,比较作为后悔与不作为后悔对个体的自我损耗程度,并探索自我肯定对后悔情绪的缓冲作用.研究发现:(1)后悔情绪会消耗个体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导致损耗效应,表现为较低的活力水平和较短的计算任务坚持时间.其中,作为后悔组的活力水平低于不作为后悔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2)自我肯定对后悔情绪体验具有缓冲作用,表现为实验操纵后的后悔强度显著低于操纵前.未来研究将继续探究自我肯定的效用及其机制,并探索更多的后悔缓冲策略,为相关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动健康教育干预对广州市小学生肥胖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晓港湾小学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运动健康教育干预,同时以万松园小学作为对照,测定干预前后学生身高、体重,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同时根据年龄别BMI分类筛选超重肥胖合率。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身体形态生长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0岁男生9,1、0岁女生的身高的增长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8岁男、女生体重的增长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长(p<.0.05)。2)91、0岁男生及9岁女生的BMI有显著的下降(p<0.05);男女生的超重肥胖合率的增长速度,干预组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结论:运动健康教育干预通过对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将营养知识宣教与科学的运动健身方式相结合的学校健康教育,增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对学生身体形态生长水平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对学生BMI、超重和肥胖的增长速度起到较有效的控制和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真实的动作能力(MC)与自我知觉的动作能力(PMC)匹配情况对不同体重儿童身体活动(PA)的影响。方法:使用加拿大灵敏与动作技能评价、Harter修订的儿童自我知觉量表中的运动分量表、Yamax EX510型计步器对济南市9~12岁342名(M年龄=10.73,SD=0.86)儿童的MC、PMC和PA进行测量,并运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在匹配情况下,相较于低MC-低PMC被试,具有高MC-高PMC特征的儿童的PA水平更高(正常体重,a1=0.50,p<0.05且a2=0.09,p>0.05;超重肥胖,a1=0.59,p<0.05且a2=0.01,p>0.05);2)在不匹配情况下:相较于低估MC的被试,高估MC的正常体重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PA水平(a4=0.07,p>0.05;a3=-0.19,p<0.05),但这一差异在超重肥胖组儿童中并不显著(Z-Hat=0.19,p<0....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在TPB扩展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自主动机,构建SDM-PL-TPB 7因素整合模型,并检验该模型对大学生群体的适用性,为促进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心理测验法,选取普通专业大学生620人(男:n = 290人, Mage = (20.75 ± 0.19)岁 ; 女:n = 330人, Mage = (20.15 ± 0.89)岁)为研究参与者参与测试,研究所用材料为《自我决定动机量表》、《态度量表》、《主观规范量表》、《主观控制感量表》、《行为意向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3》。研究中各变量的关系通过结构公式模型来验证,数据处理使用AMOS17.0软件包。结果:构建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良好;自主动机作为TPB的前因变量显著预测了态度、主观规范和主观控制感;整合模型最终解释了行为意向45%的方差,解释了行为17%的方差,男女大学生亚群体之间有4条预测路径存在差异。结论:SDM-PL-TPB 7因素整合模型是适合大学生的预测干预模型;自主性动机是个体追求某种行为的内部动力,计划能使行为意向更好的转化为身体活动行为;自主性动机对意向的预测、主观控制感对行为的预测及计划对行为的预测,女生强于男生,而意向对行为的预测,男生强于女生。结论和建议:构建的模型丰富了有关促进身体活动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并为干预大学生的身体活动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干预时考虑个体差异实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性别、体重及身体成分对越野运动员无氧功率的影响。方法:40名越野运动员志愿参加此次研究,其中女性21人,男性19人。分别进行人体测量学测试、身体成分测试和无氧功率测试。其中身体成分采用双能吸收法测试(DXA),无氧功率测试在Monark(894E)上完成,对抗的负荷为受试者体重×0.075kg。结果:两组间在身高和体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00),男运动员肌肉含量显著高于女运动员(P=0.000),脂肪百分比显著低于女运动员(P=0.000);在前5秒功率、最大功率、平均功率和最小功率方面,男运动员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P=0.015,P=0.002,P=0.000,P=0.019);全身肌肉含量对无氧功率的影响大于性别。性别因素没有影响下肢肌肉与平均功率的关系,显著影响了与前5秒功率、最大功率和最小功率的关系。结论:在性别、身高、体重和全身肌肉以及脂肪百分比这些指标中,对无氧功率影响最大的是全身肌肉,性别因素对平均功率有显著影响,且全身肌肉的影响大于性别因素的影响,身高和体重对无氧功率没有显著影响。性别因素没有影响下肢肌肉含量与无氧功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Meta分析定量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减脂效应,为促进HIIT在超重和肥胖青少年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内外大型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2.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定量合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488名研究对象。HIIT能够有效降低超重和肥胖青少年体重(MD=-1.73 kg,95%CI:-3.25^-0.21,p=0.02),BMI(MD=-1.42 kg/m^2,95%CI:-1.97^-0.87,p<0.0001),体脂率(MD=-1.70%,95%CI:-2.94^-0.45,p=0.0002)和腰围(MD=-1.80 cm,95%CI:-3.5^-0.10,p=0.04)。"高强度短间歇"HIIT方案能够显著降低腰围(MD=-2.31cm,95%CI:-4.20^-0.42,p=0.02);"高强度长间歇"HIIT方案对降低BMI(MD=-1.44 kg/m^2,95%CI:-2.03^-0.84,p=0.0001)和体脂率(SMD=-0.56,95%CI:-1.08^-0.05,p=0.007)作用显著。结论:HIIT能够有效改善超重和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产生有效的减脂效应;"高强度短间歇"(运动时间10~30s,间歇时间10~30s,运动强度为100%~120%MAS)能够显著改善内脏脂肪量;"高强度长间歇"(运动时间2~4min,间歇时间1~3min,运动强度为85%~95%HRmax)HI-IT方案能够明显改善身体成分,降低体脂含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探讨我国民航飞行员的体质现状,分析飞行员不同体质状况与其业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646名飞行员中,BMI正常比例55.6%(n=359),超重和肥胖比例35.9%(n=232);WC正常比例62.5%(n=404),中心性肥胖比例37.5% (n =242);卡方检验显示:平时参与体育锻炼的飞行员在体质健康上明显比平时不参与体育锻炼的飞行员的体质好,即BMI是否达到正常水平,x2(1,n=646)=4.69,p=0.03,phi=-0.91;飞行员BMI、WC值与其体育锻炼频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0、-0.183、-0.095,-0.393、-0.133和-0.118(P值均<0.05);结论是我国民航飞行员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中心性肥胖比例增高明显;提高飞行员体育锻炼频度、强度和持续时间或对增强其体质健康具有显著意义;相关部门应加强飞行员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其业余体育锻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城镇社区320名常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有效样本297人),然后对城镇老年人休闲运动障碍及对社区周边环境特征评价与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城镇老年人休闲运动障碍最普遍为太忙、日常活动占用大部分时间、身体健康、难以安排时间、休闲运动不感兴趣等因素,所有休闲运动障碍因素只有身体太累存在性别差异(p<0.01);老年人对影响休闲运动的社区周边环境特征评价最普遍存在特征项目为有人行道、交通繁忙、有街灯、有单车道和能见到他人步行或休闲锻炼。同时,广东省城镇社区周边环境规划合理性、安全性和景观愉悦性特征均与老年人休闲运动环境障碍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时间障碍是影响城镇老年人休闲运动的最主要因素,社区周边环境特征对老年人户外休闲运动开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青春期是骨质疏松初级预防的重要时期;游泳作为一种非负重运动方式,对改善青少年骨量方面的作用有待证实.研究通过对2~6年室内游泳训练儿童骨量的研究,探讨长期室内游泳训练对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运用定量超声骨强度仪对招募的20名长期系统室内游泳训练(平均训练年限4.3±1.7年)的儿童(游泳组)和20名无训练史的普通儿童(普通组),进行骨强度测试.结果 游泳组身高高于普通组(145.5±11.3,142.3±15.1;P>0.05)、体重低于普通组(36.1±9.1,39.25±17.0;P>0.05)、BMI低于普通组(16.8±2.3,18.8±4.7;P>0.05).游泳组SOS值(3738±92m/s)显著低于普通组(3824±52 m/s),经T检验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游泳组骨量百分位数(游泳组61.55%±25.07%、普通组84.25%±12.30%;P<0.05)和Z-值(游泳组0.33±0.80、普通组1.14±0.54;P<0.05)均显著低于普通组.对Z-值的具体分析发现,游泳组有6人(33.3%)骨量低于平均基线水平,普通组骨量均高于平均基线水平.相关分析显示,游泳组SOS值与身高(r=0.628,P<0.05)和体重(r=0.551,P<0.05)存在中度相关,与其它指标无显著相关;普通组SOS值与其它指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长期的系统游泳训练可有助于青少年获得更理想的身体质量.长期室内游泳训练将引起青少年骨量减少;长期室内游泳训练产生的骨量减少,会对身高和体重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现状,探讨影响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的因素。方法:应用ActiGraPh GT3X-Plus三轴加速度计对18名男性健康高中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日常体力活动监测。结果:学生有四成以上时间以静态活动状态为主,平时日和周末日坐的时间>躺的时间>站的时间(P<0.001),而休息日则躺的时间>坐的时间>站的时间(P<0.001)。学生从事中等强度及其以上活动时间仅占全天总时间的10%左右,平时日和周末日静态活动强度时间>中等强度时间>轻体力活动时间>大强度时间>剧烈活动时间,休息日为静态活动强度时间>轻体力活动时间>中等强度时间>大强度时间>剧烈活动时间,经检验不同强度时间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休息日能量消耗(339.3±145.7kcal)明显低于平时日(515.3±166.0kcal)和周末日能量消耗(510.9±164.6kcal),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活动日对学生躺时间(P<0.001)、静态活动时间(P<0.01)、中等强度活动时间(P<0.01)和全天能量消耗(P<0.01)有显著性影响;年级仅对静态活动时间(P<0.05)、轻体力活动时间(P<0.05)和剧烈活动时间(P<0.05)有影响;年级*活动日期双重因素对静态活动时间(P<0.05)有显著影响。结论:高中男生主要以静态生活方式为主,且体力活动不足。上学日和非上学日对学生的日常体力活动影响显著。在今后对于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的研究中不必过多地考虑年级因素的影响,但有必要按活动日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高原训练期间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机能状态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以10名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亚高原训练期第1至4周的赛前训练阶段,第5至6周的赛中阶段和第7至8周的赛后调整阶段的每周休息日,使用美国Omega 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进行仰卧位状态身体机能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自主神经指标(Avag、Asym、TI、LF/HF)、心电变异及脑直流电位指标(ASI、ANSI、RP)和心脏系统状态指标(SI、FI、ARI)。结果: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Avag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Asym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赛中与赛前阶段相比Avag、Asym和TI分别下降0.03%、0.09%和0.23%,LF/HF升高0.53%;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中Avag明显下降0.34%(p<0.05),Asym、TI分别升高0.15%、0.03%;LF/HF升高1.07%,显著高于赛前训练阶段(p<0.05)。ASI出现下降趋势,ANSI、RP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ASI下降0.03%,ANSI、RP分别上升0.02%和2.10%(p<0.01);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前ASI下降0.05%(p<0.05),ANSI、RP分别上升0.02%、2.33%(p<0.01)。SI、FI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ARI在赛后调整阶段有所下降;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SI和FI分别上升0.02%和0.15%;赛后调整阶段SI、ARI分别降低0.20%、0.09%,FI指标与赛中阶段相比下降0.21%(p<0.05)。结论:1)8周亚高原训练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自主神经变化特点主要受到低氧环境和训练负荷刺激,低氧环境刺激更倾向于影响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而中后期主要受训练比赛安排的影响;2)8周亚高原训练对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对增强运动员抗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所帮助。3)8周亚高原训练结合高强度比赛造成运动员赛后调整阶段的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氧能力指数下降、疲劳恢复效率降低。应科学调整亚高原训练的时间和负荷强度,上高原前应强化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注重监控心脏系统状态和保护残肢末端微循环,保证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适应与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瘫学生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脑瘫学生30名分为3个组:实验组(EXG组)、对照组1(CON1)、对照组2(CON2)。实验组采用有氧运动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1采用单纯有氧运动训练、对照组2采用单纯核心稳定训练,通过12周康复锻炼,收集三组受试者体质状况、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运动成就动机数据。结果:EXG组和CON1的整体体质状况有积极变化,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变化呈显著性差异(P<0.05),CON2在骨骼肌、基础代谢率两项指标呈显著性差异(P<0.05)。EXG组在粗大运动功能方面有积极变化,呈显著性差异( P<0. 05),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极其显著性变化(P<0.001);CON1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有一定改善,但变化不显著(P=0.062);CON2粗大运动功能产生了显著性变化( P<0. 05),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有限(P=0.065)。EXG和CON2组整体平衡能力有积极变化,呈显著性差异( P<0. 05);CON1的平衡功能有一定改善,但效果不明显。运动成就动机方面。三组受试者整体运动成就机均发生明显变化,回避失败动机上EXG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深入了解父母体育行为对小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影响,促进小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提高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方法:对天津市西青区四、五年级共计800名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收集数据,结合文献资料法进行分析、数理统计法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73%的学生父母的锻炼频次偏低,65%的父母次锻炼时长较短、总体锻炼量偏低,68.6%的父母依靠网络和电视作为主要信息来源。80.4%的学生锻炼频次为3次及以下,74.7%的次活动时长低于30min,将近68%的学生锻炼强度较低,39.6%的学生与父母一起参加体育活动。(2)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观念是影响父母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兴趣爱好(7.731分)、教师因素(7.561分)及家长因素(7.111分)是影响小学生运动参与的主要因素。(3)父母体育行为对小学生运动参与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p<0.01)。结论: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时长和强度均存在不足;父母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越多、参与频率越高、体育兴趣越大、体育动机越积极,小学生运动参与的表现就越良好,对于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更适合我国青少年的,更经济、有效的日常体力活动摄氧量方法。方法:90名11~14岁青少年随机分成实验组(60人)和验证组(30人),男女各半。实验组以3~8km/h速度进行6个速度级别的逐级递增跑台运动,每级运动5min;以COSMED K4b2的测量值为因变量,以周岁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体脂率、瘦体重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验证组在自由状态下进行运动,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用以检验预测方程的有效性,采用Bland-Altman法用于检验预测方程在自由状态下预测摄氧量的系统偏差。结果:自建的预测方程为Y( mL/min)=15.404×负荷心率+23.514×体重(kg)-194.592×性别-1735.307;男性=1,女性=2;方程R2=0.601,SEE=398.15,F检验P<0.001,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线性关系,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自变量回归系数和常数项t检验,P<0.001,说明自变量回归系数和常数项有意义,回归模型可靠。自建的预测方程和李海燕预测方程与实测值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建的预测方程(男R=0.728,P<0.001;女R=0.603,P<0.001)与实测值存在中度相关,且相关系数均高于李海燕预测方程(男R=0.636,P<0.001;女R=0.568,P<0.001);所建预测方程95%的残差均落在Bland-Alt-man图±1.96SD区间内,表明方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自建摄氧量预测方程有效,比同类摄氧量预测方程更经济、有效,更适用于青少年的日常体力活动摄氧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大学生热环境下运动的热调节能力和生理变化情况。将18名男性大学生自愿者随机分为热环境运动组(HE组)和室温对照组(NE组),以55%VO2max强度分别在38±1℃和26±1℃环境下(相对湿度皆为73%±3%)进行60min功率自行车运动。每15min测定两组HR、RPE值和直肠温度,统计热环境下HR和RPE的相关关系;测定两组运动前后的体重变化、总出汗率、总出汗量、血尿素和疲劳指数。结果得出:两组被试运动15min HR、RPE组间差异不显著,但30min后HE组HR、RPE值显高于NE组并持续到运动结束;热环境下HR与RPE呈高度相关(r=0.839,P<0.01);运动过程中,NE组Tre低于HE组,运动30min后差异愈发明显;运动前后NE组体重丢失、总出汗量、总出汗率均低于HE组(P<0.05),BUN和FI明显低于HE组(P<0.01)。结论为:热环境下运动对HR、RPE、Tre的刺激更为深刻,并且体重丢失、脱水更为严重,更易导致肌体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