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构建“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总结我国“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认为应当以舆论宣传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线、以校园群体竞赛为手段、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保障、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为基础,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强国”目标实现的突破口,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点目标.并指出在体育强国目标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推进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积极组织竞赛活动以及建立学校、社会、家庭联动机制等策略科学发展“阳光体育运动”,达到共促学生体质增强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说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机构和专项资金;贯彻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缺乏强有力保障措施;对体育伤害事故的畏惧严重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场”理论视角,通过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场域”的关系性解构和学理性分析认为:理顺“外场”行政管理机制,健全“外场”法规制度、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内场”组织协同机制,完善“内场”物质、人才保障机制,完善“内场”考核激励机制,是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阳光体育运动设计能力”进行探讨,认为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实践缺乏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要趋向于攻读学位、提升科研能力、单科进修,对于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相关培训参与较少,参与的相关培训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开发短期继续教育课程提升高校体育教师阳光体育运动设计能力,课程核心内容可设计为阳光体育运动设计能力提升、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管理课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模块.  相似文献   

6.
阳光体育运动是改善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法,对上海市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上海市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仍存在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通过校内、校外等各方面协同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依据中央7号文件等相关政策法规,通过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法)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方法。旨在通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把握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明确发展方向,指导阳光体育运动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阳光体育运动是中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是我国体育总局、共青团、教育部三方共同组织发起的一项大型体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优化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进一步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高职院校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必须要改革创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将阳光体育运动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之中,最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及身体方面都能得到优化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围绕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南京市部分学校、社区的阳光体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阳光体育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形式主义倾向:1)阳光体育“口号化”;2)阳光体育内容“形式化”;3)阳光体育实施“理想化”。为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系统理论,提出了落实“阳光体育”的四个系统应对策略:1)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创新”;2)建立阳光体育新模式,丰富阳光体育组织形式及内容;3)为阳光体育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4)健全阳光体育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认真贯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全国各高校针对体育教学工作都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和改革,并且开始不断建构各种新的教学培养模式。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并针对教学团队、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四个方面的改革困境,提出了“一体化”、“俱乐部”、“分段型”、“并列型”四种体育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研究,进一步吸引和鼓励广大青年大学生走向操场开展体育运动,形成群众性的体育锻炼热潮。  相似文献   

11.
应理性看待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体育"海外兵团"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璐  郭超  兰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313-1315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体育"海外兵团"的共性特征,及"海外兵团"现象的背后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提出应理性看待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体育"海外兵团"现象的主题观点,并就改善长期以来人们对待中国体育"海外兵团"的现实态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0月,国务院以46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从产业角度专门强调发展体育产业。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应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文章在研究梳理已有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就财政如何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是成都体育学院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的办学特色。“以体为主”,突出了体育院校的办学特性,是必须永远保持的本色;“体医渗透”,体现了体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是必须永远追求的方向;“体文结合”,反映了体育回归人文的时代潮流,是必须永远贯穿的精神。“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相辅相存、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一专多能”由一般的泛指转化为特指,使成都体育学院具有了区别于其他体育院校的“大同小异”,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法律实效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章节的内容提出了修订与完善的建议。认为《体育法》学校体育章节实现理想的法律实效需要反映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依赖于学校体育、学生体育权利、体育课、学校竞技体育等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制度、合格体育教师保障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学校体育伤害风险防范与处置制度的确立。同时,将主管机关、学校、教师等主体的行为与法律责任明确化,有助于将法的要求转化为现实,从而产生法律实效。  相似文献   

15.
真义体育解构大体育基于的是相异的理论范式,两者商谈体育本质逻辑基点不一致;以身心二元身体观为支撑的体育观不能培养完善的人;体育总是处于特定历史环境,契合社会人以及社会的需求,不能抽空历史谈体育;体育是一个多义词,应当跳出教育的体育看身体文化的体育;最后提出认识体育须持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眼光。  相似文献   

16.
试析体育彩票的现状及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彩票业是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体育彩票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上褒贬不一。对此应进行认真地分析,并就体育彩票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原生态价值取向与村落体育的“善本再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村落体育是推行农村体育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是实现农村体育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村落体育,解决村落体育推行中的误端是一有效的村落体育路径。原生态体育具有自然性、地域性、内生性、民俗性、象征性、仪式性等特点。目前村落体育推行中存在着"主客体"易位、"同一化"取向的误区。村落体育"善本再造"要做到:村落原生态体育是村落体育开展中的善本资源;村落"草根群体"是村落体育开展中的善本组织;"非模式化"是村落体育开展中的善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体育公共产品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服务对象,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目的,面向体育产品消费环节的概念;而体育产业是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是面向体育产品生产环节的概念界定。体育产业是我国在现有的财政收支能力下为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多样化体育需求所做出的切合实际的选择。厘清体育公共产品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对于构建体育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格局,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具有基础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育产业与高等院校体育赛事有着紧密的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它所蕴藏的巨大商机使其已成为21世纪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高等院校正是体育产业的黄金市场,高等院校的的体育赛事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商机。  相似文献   

20.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