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梦英  刘青松  毛志雄 《体育科学》2012,32(10):33-38,49
对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APA)理论的结构和阶段的假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了检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久坐少动的中国城市成年人的锻炼参与。采用结构公式模型对336名成年人的样本数据(年龄:28.77±6.10岁)进行了基于HAPA理论的结构检验;采用事后对比分析和多项式趋势分析对HAPA理论的非连续性模式和非线性趋势进行了检验,即对此理论阶段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1)HAPA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释中国文化背景下成年人的锻炼行为;2)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HAPA理论为阶段理论模型。建议在后续的研究中需加大样本量对HAPA理论模型的结构及阶段的假设进一步验证;并采取纵向的研究设计基于HAPA对人们的锻炼行为进行干预。建议,促进个体规律地参与身体锻炼,需强调锻炼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青少年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相关锻炼行为理论模式的适用性,通过<锻炼态度>问卷对在校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主观标准、情感体验、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及行为习惯对锻炼行为的作用是不一致的,文中将进行具体分析,但发挥显著直接作用(P<0.001),而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有较弱的相关关系(r=0.208),可以认为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是两个分离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与HAPA(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基本相似.同时,研究发现:行为意向(动机)在对锻炼行为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0.001),且有较好的相关性(r=0.56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运动动机与其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实施意向和自我认同感在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并构建链式中介模型。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1 150名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8.68±0.895岁)作为被试,采用运动动机量表、实施意向量表、自我认同感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其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利用共同方法偏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SS 2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大学生运动动机与其锻炼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351,p<0.01),运动动机对锻炼行为的直接路径有显著影响(β=0.167,t=12.525,p<0.01)。2)运动动机对实施意向(β=0.217,t=10.003,p<0.01)和自我认同感(β=0.164,t=15.356,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实施意向可以正向预测锻炼行为(β=0.243,t=13.115,p<0.01),自我认同感可以正向预测锻炼行为(β=0.284,t=7.831,p<0.01)。3)实施意向和自我认同感在运动动机和锻炼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包括...  相似文献   

4.
分层整群选取长沙市706名青少年研究对象,检验健康行为程式模型(HAPA)应用在青少年群体锻炼行为中的行为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差异性.结果表明,危险认知、结果预期、自我能、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等变量在不同行为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阶段非连续性检验方面,对前意向者,危险认知、积极预期及自我效能是该阶段显著预测变量,总共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40%;对意向阶段,自我效能及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7%;对行动阶段,危险认知、自我效能、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5%.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显著差异性为健康行为促进中阶段匹配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历时4个月对331名高校教职员工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其相关社会认知变量进行3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结果期待和行动自我效能对锻炼意向的预测作用显著,锻炼意向能够很好地预测锻炼计划;恢复自我效能、锻炼意向和锻炼计划是体育锻炼行为的近轴预测因子;行动自我效能通过维持自我效能预测恢复自我效能。该研究验证了HAPA模型的连续性特征,为今后制定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措施,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提升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久坐和缺乏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有规律的积极的体力活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益处已经得到大量实验研究的证实,但是人们却停留在知之不行的行为阶段.采用理论综述的方法对现有的锻炼行为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对连续模型TPB与阶段模型HAPA理论进行整合,以建立一个既能够包括宏观环境与微观心理因素,且又能够对锻炼行为进行解释、预测及干预的理论模型.理论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理论模型对行为意向变量的预测上及纳入影响锻炼行为的社会因素,即将在对TPB及其相关的研究中已经证实对行为意向有价值的预测变量如态度、主观规范与社会支持等变量整合到HAPA理论中去.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这个整合模型的结构及阶段划分的假设进行验证,并应用其对成年人群的锻炼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运用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预测北京市两所高校的199名大学本科学生4周的身体锻炼行为,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个体锻炼参与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合理行为理论的态度维度能够对锻炼行为意向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行为控制感显著地提高了对锻炼意向的预测水平;社会认知理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自我评价为预测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采用量表法,对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男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女生,初中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高中生,中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观规范无性别和学段差异;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是预测其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锻炼行为,亦可通过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9.
以534名在校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行为变化的跨理论模式,用体育锻炼行为阶段调查表和身体自尊量表(PSPP)考察大学新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大学新生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7.26,17.48,8.02,9.00和10.88,P值均为0.000)。从均值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各维度的得分都越来越高,到维持阶段达到最高分。多重比较中可以看出,身体自尊水平自我评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维持阶段与准备阶段、意向及前意向阶段。研究表明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行为对自尊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让锻炼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效益.使茸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关系:中介式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青少年锻炼行为与锻炼意向、锻炼计划、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锻炼意向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锻炼行为,自我效能在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关系中发挥调节和中介作用;锻炼计划在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关系及在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调节效应的中介机制表明:锻炼意向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有中介式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取样法时间纵贯研究设计,采用量表在693名青少年中初测行为意向、锻炼技能及锻炼活动等变量,4周后复测行动计划及锻炼活动等变量,检验锻炼技能在青少年锻炼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间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锻炼技能、锻炼行为及行动计划等变量间性别差异显著;行动计划是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中介变量,行动计划的中介效应受锻炼技能变量的调节,掌握锻炼技能者随后锻炼活动多而锻炼技能少者,锻炼活动少;被试性别及初测锻炼行为是复测锻炼行为的显著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行为转变理论的体育锻炼阶段量表和健康信念模型的锻炼益处及障碍量表(EBBS)对320名城镇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的相关方法,分析了城镇居民的锻炼益处及障碍认知,以及与不同锻炼阶段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居民在不同阶段的分布较为合理,锻炼行为阶段理论能够较为精确地对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解释;居民个体对于体育锻炼的多数益处项目表示"同意"或者"非常同意",说明居民虽然还没有完全形成有规律体育锻炼的习惯,但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居民对于锻炼的障碍项目同意程度稍低,对于个体不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来说,运动障碍的作用比运动益处的作用更强烈;"锻炼环境"等外部因素只能够在短期改变个体的行为,并不能在行为的长期维持上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个体的内部因素或者锻炼动机是其锻炼行为改变和维持的主要因素,这为早期的运动干预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跨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跨理论模型,采用对587名知识分子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的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处于坚持阶段的锻炼者每次锻炼时间最长、每周锻炼次数最多,行动阶段的锻炼者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数量最多;②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锻炼频率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③处于行动阶段的锻炼者锻炼动机最强;④在前意向→意向→行动的变化阶段,锻炼动机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但在行动→坚持的变化阶段变化非常小,且有减弱的趋势,锻炼动机对锻炼行为阶段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前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锻炼态度与身体自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宪奇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1):78-80,83
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锻炼态度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对1191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锻炼态度(除了行为认知和主观标准以外)及身体自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积极性高于女生;中学生锻炼态度与身体自尊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及行为控制感对身体自尊的预测作用最大,其中行为控制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16.
身体锻炼行为转变的研究源自促进个体健康的研究,身体锻炼行为研究是健康促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解释身体活动行为或者为了说明身体锻炼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个人内部理论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个人内部理论认为锻炼行为的根源首先主要在于个人的控制,用个体对行为的信念、态度和意向来解释意志控制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引入身体活动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构建扩展TPB(METPB)模型,检验该模型对9~19岁青少年群体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适用性,探讨该模型对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MVPA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纳入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后,METPB显著地提高了其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MVPA行为意向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31.4%的行为意向方差;行为意向和习惯行为对MVPA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18.7%的行为方差;执行意向加强了行为意向朝实际行为的转换。METPB模型对于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MVPA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规范对小学生与初中生MVPA意向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对高中生的MVPA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3个阶段学生的MVPA意向产生的影响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强。建议:在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中,政府、家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培养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且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时考虑学习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锻炼行为激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锻炼心理学领域内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和模型(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模型,合理行为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决定模型,社会认知模型,自我效能模型和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锻炼行为激发机制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锻炼行为分阶段转变模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理论为基础,选取福建省七城市家庭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不同家庭环境资本构成特征的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转变的多维家庭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省大约21.72%城市青少年处于锻炼行为前意向阶段,仅大约13.53%城市青少年处于锻炼行为保持阶段;(2)青少年锻炼行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家庭经济资本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家长的体育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3)家长的体育意识和家庭文化资本是影响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转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环境、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社会认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考察环境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采用量表法对1 20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中学生身体锻炼态度男生优于女生,初中生优于高中生。(2)自我效能感是预测中学生身体锻炼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及行为意向的重要因子,环境因素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对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及行为意向产生影响。(3)学校环境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锻炼态度影响效应小于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社区环境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锻炼态度影响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