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立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121-122
从人文学、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了剖析,指出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文精神的内化是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从教育理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育者的人文修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人文精神内化的具体策略,从而达到人文精神内化于高校体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高等院校冰雪体育应追求的三重教学境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索高等院校新型冰雪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从冰雪体育文化的角度解读、认知高等院校冰雪体育课的深层内涵,使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冰雪体育教学有着非同以往的理解,是深化高等院校冰雪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提出追求知识与技能传授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全面落实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搭建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对接三重教学境界新理念,是彻底改革原有冰雪体育教学理念、模式,建构新型冰雪体育课程体系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认为只有落实了三重教学境界的追求目标,高等院校的冰雪体育课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才能使受教育者增强身体素质、人文素质并使之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3.
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使体育教学充分溶入到人文精神中,这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在这种趋势下不断发展,才能使高校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不被淘汰,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得到净化。本文就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如何将高校体育教学真正融入到人文精神中去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4.
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文学、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审视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了剖析,指出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人文体育观的建立是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黎文普  刘晟 《体育科技》2012,(4):121-123,129
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分析当今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出发,呼唤高校重视体育教育,从而建立起科学的人文体育观;对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体育教学项目,瑜伽在高校非常普及,是传播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和传播人文精神,是高校瑜伽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瑜伽课教学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阐明人文精神与高校瑜伽教学理论思想、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的相互关系,结合瑜伽教学对人文精神的融入路径进行分析、探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索一条发扬人文精神、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人文精神理念的诠释,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运用理论思维,并提出相应对策,倡导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须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积极、健康开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才造成人文精神在教育上的失落,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例外,过去一味的追求以技术为主导的旧的格局,而忽视了体育内在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高校体育没有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要搞好高校体育的人文教育,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撇弃过去狭隘的专业教育的观点,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理念,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也和当今世界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浪潮,创新发展现代化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现代体育教育体系的特点是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把教学、训练、比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中,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先进、更有利。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比较单一的,部分高校会加入课外辅导,也是大家所认知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而这正是现代教学的瓶颈。本文根据创建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现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探索“教学、训练、比赛”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吕梅林 《体育博览》2011,(7X):56-56
本文通过剖析当今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性,以及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非常艰巨,论述了大学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根据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而提出了通过改善艺术院校大学体育教学的几个方面,来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精神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针对当前独生子女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探索体育精神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内涵,在体育教学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体育教学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进而从民族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教学、师资素质提高和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特殊教学方法和特殊教学场景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唐永亮 《精武》2013,(19):58-59
大学生拓展训练就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营造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情景和活动方式,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经历一种体验,从而达到磨练意志,锻炼体魄,增强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和团队意识的教学目标。大学生体育拓展训练教学不仅适应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和人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需要,同时还实现了体育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敦煌体育作为我国璀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载着千年体育文化并传承着体育精神,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敦煌体育学科。笔者意将敦煌体育文化作为奠基,服务于当代高校体育课程,即将敦煌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有效融合,在挖掘与传承敦煌体育精神的基础上,综合塑造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关注课程过程培养的敦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立志于传承敦煌体育精神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体育素养。进而改革与建设敦煌体育在高校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体育运动队,设立体育运动队从根本上可以调动高校大学生的运动意识,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整体运动水平,体育运动队的设立也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鼓舞和认可,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参加高校比赛,来为高校争得荣誉,同时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贡献精神和参与精神,使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到提升体育水平的行动中来。虽然现在高校体育运动队在推广的过程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运动队的现状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针对目前的现状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通过分析和应对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高等院校体育运动队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的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体育环境的效能,提出将人文精神贯彻到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体育社会实践及人生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构建既具有引导作用、又切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造就新世纪体育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美华 《体育科技》2003,24(4):89-90
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科学知识 ,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的技术和技能 ,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勇敢顽强进取的精神 ,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并养成能自行进行终身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从而具有健康体魄 ,成为实现全民体育教育的模范和带头人。所以我们要在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高质量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为弘扬武学精神、促进武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对武术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存在诸如师资力量不强、设施落后、教学内容匮乏和教学方法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只有进行积极的改革才能让高校武术教学符合时代要求,才能充分发挥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群 《体育科技》2014,(1):98-99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开展大众健身运动项目的背景进行研究,分析高校大学生参与大众健身的主要动因,旨在为高校体育运动项目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从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看待传统体育项目在大众健身运动当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将大众健身运动的教学融入到学校体育教育当中,丰富和充实了教学内容,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谦虚、善良的传统美德,这也是大众健身运动项目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