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胜任力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行体系构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具体办法。结论: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包括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技能、与时俱进的思维认知和理解能力、组织管理与创新能力。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应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为思路,建立基于胜任力结构内容的合理考评体系、自主构建健全的个体职业素养、完善胜任力结构内容培训机制,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健康教育,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归纳法,对符合健康教育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应从调整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重新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形象、加强体育教师在职教育、培养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四方面采取措施,以构建胜任健康教育要求的师资。  相似文献   

3.
基于TRACK知识要素调查分析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总结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为相关高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提升工作提供参考,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助力。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为学科基本素养具备,学科建设、体育文化展示需加强;坚持教学法原则,构建情境需加强;信息技术素养意识强,能力有待提高;学科教学素养结合较好,变革实践不够;信息化学科素养应用多,制作建设不够;信息化教学法素养知易行难,跨时空需求难满足;信息化学科教学素养基本能力具备,全方位个性化需求难满足。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7个影响因素,提出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提升学科素养;实现教师角色转型与定位以提升教学法素养;开展信息化队伍建设以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开展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提升学科教学素养;构建学科资源库以提升信息化学科素养;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以提升信息化教学法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信息化学科教学素养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吴云亮 《精武》2012,(18):60-61
随着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师资作为学校体育现代化考核体系中重要指标,如何重构体育教师的核心能力模型已成为现阶段学校体育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文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高校体育教师、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柱心能力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构建共分成3个模块,一是职业专业能力,二是职业方法能力,三是职业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探讨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等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及其保障机制,以期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为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高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科研,而高校体育科研与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密不可分。青年体育教师在高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努力提高和培养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并归纳了影响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从而为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估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生 《体育与科学》2011,32(2):107-112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对个人知识管理和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重要性和概念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包括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的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并对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与实现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体育教师的理想素质结构以及实现途径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三方面的要求。高等院校需要通过建立严格的教师聘用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有效激励等途径来构建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校体育教师、高校师资管理部门领导、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和访谈对象,调查分析并构建由20个胜任特征组成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并检验<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结果表明,自信、责任心、专业技能、调动积极性、反思能力、终身学习、明确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关注细节9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价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和逻辑推理法,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课程能力的构成要素、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培养进行研究.研究结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课程能力由5大要素构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之间,可构建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和外界互动的课程能力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湖北、河北、广东、山东、辽宁、上海等7省市的中学在职体育教师和临近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前体育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技术类知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表现均欠佳,大部分知识得分率低于60%;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院校的职前体育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存在差异,"211工程"院校优于省属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优于新升本科院校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2.
吴红霞 《体育科技》2001,22(3):76-78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通过体育教学,把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注入式教学转入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上.尝试体育兴趣分组教学,教会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的“三喻文化”标准,称以重复知识为主要特征、缺乏创新性的体育教师为后喻文化型体育教师,称以开放、不断创新、面向未来的体育教师为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纲要》的实施,需要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并对培养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体育教师,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师面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应具备何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朱奇志 《体育科技》2007,28(2):24-27
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广西目前体育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21世纪体育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角色特征的变化,总结出21世纪体育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包括:教学能力、业余训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掌握运用信息工具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创新型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培养途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高校创新型体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并对其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浙江省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状况的定量分析 ,得知目前小学体育教师条件类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明显缺乏。反思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实习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了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几点设想。旨在建立小学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武汉地区3所体育院系毕业班学生和7所普通大、中学校学生及专任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体育院系培养的部分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与当前普通学校体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并分析了造成这种人才“产销不对路”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诠释特殊体育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探讨。以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为基点,分析认为: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包括专业道德.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专业知识,如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医疗康复知识、心理学知识等;专业能力,如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的创新能力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如自我反思意识、自我规划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