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唐敖庆谱系与福井谦一谱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谱系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科学的内部结构、运行方式以及学术传统的理解。本文探讨了唐敖庆谱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其成果产出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将之与日本福井谦一谱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唐敖庆谱系的产出高峰期约晚于福井谦一谱系15年,且成果产出和杰出人才产出均低于后者,而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术自主性的匮乏及外部因素对学术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过度依赖EI/SCI/SSCI数据库平台或国外其他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其弊端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起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的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标准,实现国内的科研成果评价、展示的自主化,建立自主研发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完全属于中国的优秀学术科研成果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入选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中的物理学科高被引科学家为样本,从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的二维视角对科学家的学术年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1)学术年龄在区间[1,25]之内时,学术影响力高于学术生产力;(2)学术影响力与生产力均存在较长的衰退期,但学术影响力活跃程度高于学术生产力;(3)学术影响力达到波峰时的学术年龄存在不确定性,而学术生产力可以唯一确定;(4)学术影响力与生产力最佳学术年龄区间均近似符合“黄金分割率”;(5)学术影响力和生产力与学术年龄之间的拟合关系均为三次多项式分布。同时,在文末分析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重点建设平台的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中重点建设平台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人才队伍建设是重点建设平台的根本,学术团队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创新学术团队已经成为承载交叉和纵深方向的重大科研课题和项目的主力军。高校应通过重点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来凝聚国内外优秀科研力量,建立高层次研究人才队伍,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阐述学术团队建设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创新型学术团队的思路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学术图书馆参与出版服务的融合路径展开研究,能够为我国出版服务的实践进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对国内外学术图书馆出版服务发展现状的梳理,从外在条件和内在需求上分析我国学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必要性。从服务内容多元化、合作模式的选择、技术平台支持、出版馆员职责定位、强化出版信息素养教育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我国学术图书馆参与出版服务的有效途径,并就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的出版服务新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2014年、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材料科学领域中国入选科学家为样本,采用描述统计、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方法主要对科学家与产业界合作性学术研究情况和趋势、合作性学术研究与其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科学家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呈扩大趋势,与境内高校合作为主,与产业界合作加速;(2)与产业界合作研究的科学家学术绩效更好;(3)科学家合作性学术研究数量与绩效正相关关系显著,且指向"马太效应"。最后对以产学合作推动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家参与合作性研究等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鑫  杨柳 《科教文汇》2021,(13):176-177
戏剧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方法,整合了心理学、戏剧表演、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情感、语言表达、行为管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该文对戏剧治疗的概念、原理和实施步骤进行介绍,并对我国未来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学术水平的不可验证性对科研奖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容 《科研管理》2014,35(11):146-155
本文基于不可验证性视角对学术水平是否适合作为科研奖励的评奖标准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科学家获奖概率模型,该模型弥补了科研锦标赛框架中未考虑同行评议的缺陷,并使得科研奖励模型更加符合学术水平不可验证的经济学特征。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科研奖励中同行评议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学术水平难以直接作为遴选科研奖励获奖成果的标准;(2)科学家能否获奖取决于同行科学家的推定而与其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没有显著的直接关系;(3)目前我国省级以上科研奖励的同行评议难以有效分离学术水平不同的科研成果;(4)学术创新还难以成为我国省级以上科研奖励的主要激励目标。提高同行评议的有效性是本文研究结论最主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刘中兴  杨建林 《现代情报》2021,40(12):140-149
[目的/意义] 考察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内个人学术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为后续的个人学术评价指标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人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过程] 收集9种CSSCI图书情报学代表期刊2014—2018年有关个人学术评价指标的文献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从使用范围、使用环境、使用动机、使用情感4个方面考察指标应用情况。[结果/结论] 分析显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个人学术评价指标使用处于主要研究h类指数的指标发展阶段,较多使用传统简便的文献计量指标,如h指数、发文量与被引频次;个人学术综合评价的多元指标融合途径研究较少,仍有必要继续加强包括多指标融合比较、进一步完善个人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在内的学术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交网络平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发展,学术文献在SNS上开始广泛传播,也促进了科学家在SNS上进行学术交流,这对学术生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学术文献在SNS传播是科学家之间的“非正式学术交流”和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非正式科学传播”在SNS平台上的延展。本文对30290篇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WoS文献数据和Altmetrics.com平台Twitter转载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计量及比较分析,对学术文献SNS交流活动进行解读。研究发现,第一,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弱,并且Altmetrics主要受到社交网络平台交流影响;第二,社交网络平台交流偏好于非正式科学传播,是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科普”科学传播模式;第三,社交网络平台的交流存在时空特征,在交流时间上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交流地域上也具有较高的国家倾向性。  相似文献   

11.
李容 《科研管理》2013,34(11):114-123
在学术水平不可验证的背景下,以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主要绩效依据的职称晋升能否有效分离不同学术水平的科学家并促进学术创新是学术评价制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科研成果的不可验证特征对职称晋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1338名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科学家为样本并利用信号理论和probit模型对职称晋升中科研成果的数量能否区分学术水平和学术创新努力不同的科学家进行了证实。理论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可验证性使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不适合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在我国现行职称晋升制度下,科研成果的数量主要是科学家能否晋升职称的信号而非甄别其学术水平和学术创新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周炜  蔺楠  张茜 《科研管理》2022,43(1):14-21
    以1980至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学术创业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内容如下:(1)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常用的学术创业概念和分类;(2)围绕学术创业主体,重点阐述了个体层面学术创业活动的研究成果;(3)对学术创业领域常用的理论及其适用问题进行了诠释;(4)从社会经济和基础科学两个方面介绍了学术创业的影响;(5)提出学术创业的研究展望,即关注数智经济阶段学术创业类型的变化、拓展学术创业研究的理论视角、扩充学术创业的研究主题以及在进一步完善国内学术创业研究体系的同时,深化中国制度背景下学术创业问题的探索,如儒家文化环境中的学术创业动机,不同地区/省份的学术创业差异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为中国学术创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Policy》2023,52(5):104744
What motivates some firms to hire star academics? 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combines several factors known to influence a firm's hiring decision of scientists capable of conducting bo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e targeted type, reflecting the scientist's academic ability, is endogenous. Whe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re not strong substitutes, the optimal contract induces the scientist to engage in multitasking and the firm targets applicants with either the highest or the lowest type. Scientist with the lowest ability to conduct academic research are hired in environments where investments in absorptive capacity have low returns, academic publications generate substantial negative externalities for the firm, and/or the academic sector offers desirable outside options. When academic ability is not verifiable, the contract must only appeal to scientists with the targeted ability. Top scientists may need to be overcompensated for their research outcomes while low ability scientists may be overly compensated for their development outcomes. This, in turn, leads the hiring decision to be biased in favour of high-ability scientists whe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xhibit a strong complementarity. By opposition, scientists with the lowest ability are more frequently targeted when the cost of conducting both activities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4.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业拖延是一种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学业拖延研究进行梳理,从理论研究方面介绍学业拖延的含义、类型和性质;从实证研究方面分析当前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与新近研究成果,以新的思路综述该领域的研究,以期为后续的学业拖延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核心期刊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从时间趋势、国家、机构、作者、学科和期刊等角度全景分析国际国内学术道德的研究态势.通过高频关键词及其共现聚类分析,揭示出当前研究热点包括学术规范制定和学术伦理研究、出版学术道德和学术期刊责任研究、学术不端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高校学术...  相似文献   

16.
学术职业发展中的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职业的发展中,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密不可分,一方面学术创新是获得学术声望的基础和前提,而另一方面学术声望的积累具有马太效应,更有利于学术创新.但是,学术创造力的峰值与学术声望的峰值并不是在同一个人的同一年龄段上同步到达,当一个学者的学术声望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其学术创造的年龄和能力的减衰,其学术声望所具有的马太效应和继续积聚学术声望会影响甚至制约正值学术创造最佳年华的新一代学者创新的生长空闻和创新活力的进发.学术职业发展中的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之间既互为条件又互为制约,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将会更好地促进更有生命力和更有活力的学术创造与学术繁荣.  相似文献   

17.
学术不端恶性事件的频频曝光引起世界对科研诚信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国内外媒体对我国学术造假情况的报道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查处学术不端案件情况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科研诚信状况的调查数据,浅析了我国当前科研诚信的状况。作者认为,客观报道我国科研诚信状况,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799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DR) has raised increasing expectations among scholars and policymakers about its potential to produce ground-breaking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nd satisfy societal demands. While existing research highlights that novel connections across fields is beneficial for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with high academic impact, comparatively less is known about whether IDR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to scientists’ engagement with non-academic actors. To investigate this, we examine whether there is a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sts’ IDR-orient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 We conceptually distinguish four stylized modes of interaction (firm cre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co-production and response modes) and employ three distinct indicators of IDR. We use data on 1,170 scientists affiliated to public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Spain, bibliometric dataset of scientists’ publications, and details of scientists’ past involvement in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 Our results show that IDR has a transversal influence on all four modes. However, IDR-oriented scientists a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to transactional (market-mediated) compared to relational (personal-based) interaction mechanisms; while we find no evidence of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DR-oriented scientists and their propensity to engage in different modes of U-I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goal specificity.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在推动国家、高校和高校科研人员的整体综合全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2.0时代下,有必要将传统计量指标和替代计量指标结合起来实现更为全面有效的评价应用。鉴于此,本文基于ResearchGate网站平台抓取以北京工业大学科研人员为例的高校科研人员在网络媒体上呈现的影响力指标数据,并结合传统的引文计量指标数据,在数据分析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天际线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指标赋权作出综合评价。为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提供新视角,提出新思路,对具体评价结果进行解析,为完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制的相应对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