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实验成败原因分析 乙醛还原氢氧化铜是乙醛的重要化学性质,反应式是: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 +3H2O,反应中有无红色Cu2O沉淀生成是判断该反应是否发生的重要现象。但在做该实验时,更多的情况下往往只看到黄褐色浑浊,甚至变成灰黑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乙醛在稀碱溶液中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其产物呈黄褐色浑浊沉淀。二是一部分Cu(OH)2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为CuO而使之变成灰黑色。只有消除这两个副反应的干扰,才能看清红色CuO2沉淀生成的现象。2 实验探…  相似文献   

2.
课外小实验三则山东五莲一中(262300)隽桂才..1.磁性氧化铁(Fe3O4)的制备将12克NaOH溶于100毫升水中,制得溶液Ⅰ;将1克FeSO4·7H2O和2克FeCl3·6H2O在搅拌下同溶于20毫升水中,为溶液Ⅱ.在大试管中加入10毫升溶液...  相似文献   

3.
1 问题的提出高一新教材“学生实验一”中,安排了由硫酸铜晶体制取氧化铜,然后用氧化铜代替二氧化猛作催化剂用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以期达到对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做实验时,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a.滴加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时,对其用量把握不准。一则氢氧化钠用量不足,硫酸铜未完全沉淀,有剩余;二则氢氧化钠过量,使生成的氢氧化铜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四羟基铜酸钠Cu(OH)2+2NaOH=Na2[Cu(OH)4]以至过滤后滤液呈现蓝色。b.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的氢氧…  相似文献   

4.
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实验,但对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实验大多数人未做过,对其反应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于是有人根据逻辑推理得出,其现象应当与乙醛的反应基本相同,应当有砖红色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以下实验探究结果。一、常温(20℃)条件下实验【实验1】取一支试管(直径为15 mm),加入2 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2 mL 37%~40%的甲醛溶液、4滴  相似文献   

5.
一、实验目的: 乙醛还原氢氧化铜是乙醛的重要化学性质,反应中产生红色氧化亚铜沉淀又是判断该反应是否发生的重要现象。但是在反应过程中很难看到红色氧化亚铜生长,更多的情况下只能看到黄褐色浑浊物。这种黄褐色浑浊物是乙醛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的羟醛缩合反应的产物,不是氢氧化铜的还原产物。羟醛缩合反应在乙醛还原氢氧化铜的反应中是一个有很强干扰作用的副反应,只有消除羟醛缩合反应的干扰,才能看清红色Cu_2O生成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1、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 在化学反应中,有许多反应与反应物加入试剂的顺序有关,如,向 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与NaOH溶液中加入AlCl3溶液至过量,其离子方程式不同,前者为: 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后者为: Al3+4OH=AlO2+2H2O 2、注意反应物的用量 化学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用量有关,许多反应表明,同样的反应物,用量不同产物也不一样。因此,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当反应物之间有“量”的要求时,书写时要引起注意。例如:NH4…  相似文献   

7.
几种隐形墨水山东五莲一中(262300)隽桂才1.分别配制NH4NO3、(NH4)2SO4、Al2(SO4)3、KSCN、Pb(Ac)2的饱和溶液,并注入试剂瓶中保存备用.2.将上述溶液各取5毫升加入蒸发皿(5个)中,取5张白纸,用5支毛笔分别蘸取上...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选修五第三章在谈及醛基检验时,沿用了旧教材的2种检验方法,即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检验,其中关于新制氢氧化铜的检验,教材上是这样描述的:“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人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氢氧化铜,振荡均匀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  相似文献   

9.
纠正二个实验的错误解释山东鱼台二中(272344)宋志顺一、在试管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然后滴加几滴NaOH溶液,现象为蓝色Cu(OH)2沉淀,其结论和解释是不正确的。将几滴NaOH溶液滴入少量CuSO4溶液后,因CuSO4溶液过量,发生如下反应...  相似文献   

10.
由于乙醛具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此法是检验醛基存在的一种方法。要保证本实验成功必掌握两个条件:1反应要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从而使醛的氧化加快。2避免生成大量的氢氧化铜沉淀。按课本要求用量,由于氢氧化钠用量...  相似文献   

11.
Al_2(SO_4)_3和Na_2CO_3溶液反应实验的改进沈阳市辽宁省水利学校(110122)杨立军,张金海Al2(SO4)3和Na2CO3溶液反应的实验目的是验证盐的水解在盐溶液反应中的应用,实验所要得到的正确现象是有白色沉淀和气泡生成.我们按教材中?..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教材第二册(必修)1995年10月第2版)P.142,关于银氨溶液(即Tolens试剂)的生成及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的银镜反应,教材是用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际给出的是离子方程式)表示:Ag++NH3H2O=AgOH↓+NH4+①AgOH...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多处可能用到浓硫酸与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如果操作不当,有可能出现爆炸事故.当向浓硫酸中加入较大量的高锰酸钾,将生成棕色油状物Mn_2O_7:2KMnO_4+H_2SO_4=Mn_2O_7+K_2SO_4+H_2OMn_2O_7不但是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而且是一种不稳定的爆炸性物质,它爆炸时,分解生成二氧化锰,氧气和臭氧;3Mn_2O_7=6MnO_2+3O_2十O_3[实验]向50毫升小烧杯中,加入10克高锰酸钾晶体,再倒入10毫升浓硫酸;在10℃时,大约放置半小时,将出现剧烈的爆炸.在中学化学中…  相似文献   

14.
关于“制备氢氧化铜”实验条件的改进梁红君在新编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实验一”中有关制取氧化铜的步骤是:先在CuSO4溶液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制备出Cu(OH)2沉淀:再由Cu(OH)2受热分解而得黑色的CuO:在Cu(OH)2的制备操作中,若实...  相似文献   

15.
几个有趣的化学演示实验刘耀华一、沉淀多次转化的试验药品0.5mol/L的Pb(NO3)2、Na2SO4、Na2CO3溶液,0.1mol/L的KI溶液,0.2mol/L的Na2S溶液。操作在试管中加入Pb(NO3)2溶液,再依次加入Na2SO4、KI、...  相似文献   

16.
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两个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冬梅 《化学教学》2002,(7):12-12,5
根据教材介绍 ,乙醛能被弱氧化剂新制Cu(OH) 2在碱性条件下氧化 ,此方法可用于检验醛基的存在 ,学生们做这个实验时 ,出现了很多颜色变化 ,为培养学生们科学探索的精神 ,我们以此为课题 ,组成了课外活动小组 ,就这两个条件进行探讨。1 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二个小组分别进行研究 :第一组 :研究使用新制的氢氧化铜与放置时间较久的氢氧化铜跟乙醛反应有何不同第二组 :研究碱性强弱不同时 ,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现象每组在实验时都观察常温、微热、加热至沸腾及冷却后的实验现象 ,每组互相配合、切磋、讨论。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2 .1 新制…  相似文献   

17.
乙醛不仅能被银氨溶液氧化,还能在碱性条件下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成乙醛。只是这里所用的氢氧化铜必须是新制的,否则,实验就难以成功。原因是新制的Cu(OH)_2絮状物结构疏松,悬浮在溶液中与乙醛分子接触充分。若用久置的Cu(OH)_2,沉淀物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我们按现行教材(人教版)第一册P79,用铜片和浓硫酸加热反应进行实验,反应后试管显示往往是黑色沉淀,将这黑色沉淀和溶液倒入另一支试管稀释,未必观察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原实验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不仅污染环境,还危害师生身体健康。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改进。铜与热的浓硫酸反应会因条件不同发生下列两种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1)或:5Cu+4H2SO4(浓)△Cu2S↓+3CuSO4+4H2O4C…  相似文献   

19.
朱正德 《化学教学》2000,(1):42-42,43
一、问题提出关于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原因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乙醛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溴原子取代乙醛中的α-H即CH3CHO+Br2CH2Br-CHO+HBr所以乙醛使溴水褪色.”然而,也有一些资料认为:乙醛使溴水褪色是因为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式为:CH3CHO+Br2+H2OCH3COOH+2HBr所以乙醛使溴水褪色.孰是孰非?没有定论.为此笔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以揭开乙醛使溴水褪色之谜.二、理论分析1.取代反应机理直阅文献,醛、酮与溴在碱性催化下,α-H可以被溴取代,乙醛与溴的反…  相似文献   

20.
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的反应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显示了乙醛具有还原性.最近有关对该反应实验条件、反应机理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不时见诸报端,一个基本的共识是该实验勿需强调氢氧化铜浊液的"新制"而应控制在"碱性"条件下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