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关于四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人”、“有人”、“任何人”和“没有人”四个人的故事。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人人”认为“有人”会做这项工作。“任何人”能完成这项工作,但“没有人”做这项工作。“有人”对此生气了,因为它是“人人”  相似文献   

3.
“人文”,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塑造、关怀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  相似文献   

4.
李菲 《湖北教育》2010,(7):22-23
关于“人中人”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8年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知道民国中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就没有人下人。”在陶先生看来,所谓“人上人”是指那些作威作福、盛气凌人的人;“人下人”则是指那些奴性十足、盲目奉迎、失去自尊的人;而“人中人”则是陶先生心目中理想的育人标准,会学习、爱学习、懂生活、感情丰富、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敢于承担、快乐幸福等则是“人中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关键在人”思想。“关键在人”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关键在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其思维前提是“关键在党”。党要将“关键在人”之精髓贯彻下去,就必须牢牢把握小平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具体说来,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视角看,“关键在人”意味着关键在优秀年轻干部,相应地,就必须着力推进干部年轻化;“关键在人”中的“人”必须是有本事、有能力、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这就与小平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相契合;“关键在人”中的“人”,必须是那些真正能够“靠得住”的人,这实质上就是对干部革命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上的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价值论上的人则是一种超越存在高于存在的应当之物。归依存在是人的根性,归依人是“我”的根性。“我”是通过看、思、做来跨越“我们”、“你”、“他”等站点而成为人的。“我”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作为人我应当做什么”和“对于人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对人的理解也在不断衍变。现代派对人的理解,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本文拟从“人与非人”、“人是非理性世界牺牲品”、“人之初,性本善”和“人的存在是荒诞的”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人”在现代派文学中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法律上的人     
法律上的人,并不是现实的或真正生活中的人,而是研究所需的一种范式,即马克思·韦伯所言的“理想类型”。在建构法律上的“人的类型”时,必须对人性凝结的“域场”进行区分。作者认为,依据人性不同可将法分为四大法域:身份法、私法、公法和社会法。身份法上的人是“亲人”,私法上的人是“经济人”,公法上的人是“政治人”,社会法上的人是“社会人”。文章对不同法域上的人的形象进行了剖析,并指出法律上的人的现实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往往会把“人”译为people 或 person。其实,仔细分析,汉语中的“人”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人所共知”的“人”指“每人,一般人”;“长大成人”的“人”指“成年人”:“人云亦云”的“人”指的是“别人,其他人”;“人浮于事”的“人”指的是“人手”;而“军人”,“工人”的“人”指“某种人”;“人很好”的“人”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在“人不大舒服”中,  相似文献   

10.
怀着对“人格魅力”的思考,我翻了翻词典。“人格”义项有三。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②个人的道德品质。③人的能作为的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魅力”,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难怪有人说,“魅力”是财富,“魅力”是效益,“魅力”是地位。是的,对个人而言,“魅力”是一种资本;对团体而言,“魅力”是一种资源。“魅力”理应成为一种资源要素而存在和被利用。人的魅力要素是什么?——核心是人格。人格就是人的内在质量。有人这样诠释“人”:构成人的这些基本要素优化了,人格才能生发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何构建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燕国材 《中学教育》2003,(4):3-5,25
在“一论”(载本刊第 2期 )中 ,我从“人是教育的对象”谈起 ,然后依次讨论了“人是他人教育的对象”的弊端 ,以及“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的价值。但总觉得意犹未尽 ,言犹未已 ,故尔操觚弄墨 ,草此“再论”。切望识者不吝赐教。一、什么叫做“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这个命题是由人、自我、自我教育、对象等几个概念联缀而成的 ,因此 ,为了给它做界定 ,我以为 ,对这四个概念加以分析可能是有好处的。1、人。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不同的科学对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哲学大辞典》(修订本 )给“人”所作的界定是 :“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人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应用于人的发展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科学发展观内涵包括:“第一要义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为核心”、“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等相关内容.人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视角多维,为分析和破解我国教育难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在学习型社会里,需要重新阐释“人”、“学习”、“学习能力”等概念,确立起“人是学习的动物”、“学习是人自我实现、超越的过程”、“学习能力是人自身发展、超越的能力”等理念,以便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文”,在这里当为“人文科学”;“素养”,由人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为什么要讲“人文”的理念,塑造“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素养?究竟什么是“人文”?我认为,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的坚定信念。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爱憎分明的历史良知、旗帜鲜明的尊严意识和忠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尊重少数人的意愿,允许发出不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使这个理念成为一种“正常的习俗”,成为一种规则。说到底,“人文”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竞争的一个“平台”。每一个人都是既有权力又有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解放与自由、人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以人为本中的“人”既可以是总体层次上的人(即人类),又可以是特殊层次上的人(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民族等),还可以是个体层次上的人(即具体的个人)。邓小平“人本”理念中的人,指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是特殊层次上的人,是群体的人。在邓小平理论语境中,其“人本”理念是以“民本”话语表达出来的,即通过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肯定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注重人民群众的解放及主体性的发挥等,表达他重视人、关怀人,把人作为根本的“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一、英语姓名的排列习惯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方式与中国人的姓名排列恰好相反,即中国人是“姓 名”,而在英语国家却是“名 姓”。如一个叫John Smith的人,他的“姓”是Smith“,名”是John。二、英语中的姓、姓名与教名英语中,对应于汉语的“姓名”是full name“;姓”是surname/fam  相似文献   

18.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仁”是“克己”与“爱人”的对立统一,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相辅相成。他的“仁”包括①爱人;②修身;③仁者,人也。“爱人”是在理论形态上对民族社会、原始人道主义观念的恢复和发展,承认了人的生存价值和人格价值,是人对自身的新发展。“修身”是指对道德的遵从。“仁者,人也”,是人本  相似文献   

20.
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这是尼采的警句。 “人对人是狼”,这是马克思的名言。 “仁者爱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不忍人之心”,“以其有辩也”。这是先圣孔子、孟子对人的思考。 人是消失了“伊甸园的原始状态”中的善而继承了原始人性遗产——罪孽的亚当后代。这是圣经创世说对人的看法。 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人类学如是言。 人就是文化!人就是历史!哲学文化人类学如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