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声音     
《陕西教育》2008,(10):5-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疔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人在获得了物质、思考的极大自由的同时 ,感到了与自然、社会和信仰的隔离 ,感到了价值、文化和意义的危机 ;他渴望着和平、安宁和真正的人道 ,要求加强与提升精神生活。唯理式与机械式的科技社会导致人的价值的沦落和生活内在意义的丧失 ,以及教育过度地服务于实用和功利是造成现代人困惑的两个主要原因。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呼唤着新的教育 :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祈望真正人道的教育、重塑人的价值、重塑人的信心、谋求新的精神境界 ,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普遍的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正是人们的希望所在 ,也是新教育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3.
理想的教育是民族利益的福祉,让每个人接受全程教育,让每个人体验到地球村的绝景佳色,让每个人生活在宁静和平的永恒时空。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都需要创新,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创新,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与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种理想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描绘。  相似文献   

4.
人,是有理想的生命存在;教育,是体现人之理想特质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也是有理想的,教育理想包括“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方面。“教育的理想”在于成就人的自由人格、高尚人格和幸福人格,而它们须通过“理想的教育”——即凸现主体的教育、涵养德行的教育和回归生活的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是传播知识、改造灵魂的事业。教师一头挑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一头挑着学生和家庭的幸福,使命崇高,意义重大。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要有对事业的远大追求,静下心来思考,埋下头去做事,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但是那一辈人的理想主义精神与教育情怀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对英国高等教育进行考察后的部分思考。这些思考结论包括:教育的根本目标应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而高等教育是使孩子成为成人的教育;其体系是一个四维结构的做人教育,即生活教育、职业教育、情感教育、精神教育四位一体完成做人教育。本人认为,富国与强国,教育是根本,而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更是根本之根本。希望本文的思考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冯东 《教育评论》2012,(1):9-11
李泽厚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以哲学和美学成名,其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较少,却有独特见解。他认为,教育学将是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的心性而非功利性,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方向应该是开拓与创造。还认为,当前教育体制问题严重,教育理念亟须改观。这些教育理念对改进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很强的时代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8.
批判思维可算是20世纪英美世界主流的教育目的,同时反映了西方知识论的理性传统,以及道德论上的尊重人的康德启蒙传统。大多数学者都从实用的角度,认为批判思维是因应现代社会快速变迁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杜威、彼得斯都曾严谨地从哲学立场检视教育目的之探索意义。美国马克佩克从知识的条件证成教育蕴含批判思维,西格尔则从尊重人的原则、自足性作为成人生活预备、引领理性的传统、批判思维与民主生活等四个维度来证成批判思维作为教育理想。西格尔的论证是建立在理性、自由主义的氛围之上,这也引起了部分政治哲学家的反思,即民主社会是否可接受少数族群进行非批判思维的教育之提问。史特图与史贝克归纳了批判思维涉及民主社会的三个主题:政治体制与合法性、自由政体架构与善的概念、善的概念与其内在价值,一一加以检视,二氏认为支持性论证可以说明一、二主题,福祉论证较支持性论证更可涵盖,但仍未能完全证成将批判思维视为第三主题的内在价值。主流社会在推展批判思维之余,若少数族群没有违反重大社会共通价值且没有限制其子女参与主流社会,宜适度尊重其教育价值观。综合来说,批判思维对于非认同自由主义社群仍是可欲而非强制的教育价值。哲学论证,可以丰富教育概念的讨论,有助于体现批判思维的精神及理解其可能的限制,也具有教育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教育生活化是终身教育理念下对成人教育改革思考的产物,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教育生活化的发展目标是为已经走向生活的人们提供帮助,以激励、引导和组织人们去适应生活环境的变更,使之能更成功地生活,进而为创造一个更理想更美好的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家 《大学教育科学》2007,5(5):109-112
对于"有没有用",有必要追问:何谓有用、对谁有用、何时有用、何处有用、是大用还是小用、是有用还是无用等问题.以这些来思考教育,就会发现,教育之"用",不仅是传授,更在于陶冶,其意义十分深远.讨论教育之用的出发点在于人,人的多种需要使教育有多方面之用,教育的地位由人的地位、而非政治经济的地位来支配.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英才教育的需求,引起了人们对英才教育的思考和关注。 一、正确把握英才教育的内涵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历代教育人的向往,那么,英才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较为普遍的理解是:培养的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完善的人格品质,能够团结周边的人共同前进,能改变社会的某些现状并引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成长。人的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人的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集中体现在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演进过程中。我国的价值教育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起点在于对学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读。绿色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一个生命体,学生生命兼具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重属性。学生生命的三重属性共同决定了教育对人生命关怀的三个维度,即:基于学生生命的个体性、当下性与超越性,教育既要尊重学生的自然生命,又要关照学生的社会生命,更要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三个维度的融合共生是理想教育的本真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生活的主题,是“好”生活的衍生物与基调,是对具有卓异品性之人的一种奖赏。言说幸福的妥当方式是意蕴揭示。而非概念界定。幸福的呈现是与好生活的“暴露”过程同步的,是人的卓异品性吸引来的,要成就学生幸福,教育活动应该诉诸于对学生理想的引导、关怀能力的培育、卓异品性的造就等行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的理想是理想地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解决教育问题,教育学的理想是完美地解决而非解释现实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理想解决需要直面教育现实,走进教育生活,以学者的勇气拷问和追问教育的现实问题,并学会学习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相似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适切的教育理论成果去分析解决教育现实的一切问题。应在教育实践中思考,提炼教育学的学理,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合理化和理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固然是一种理想的事业,教育也需要构筑理想的社会,但教育终究要面对人的活生生的现实,面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于人的现实生活的教育,正所谓"生活即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应该立足于幼儿一日生活中",这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幼儿园教育要立足于幼儿经验,围绕幼儿实际生活,从而为幼儿科学选择课程。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想是人的理想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教育理想因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本质决定了它总是和教育现实保持着距离,如何保持它们之间的合理距离是我们寻找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平衡时所必须思考的.反思我们已有的现念和研究,我们似乎应该把教师的教育理想和学生的教育理想纳入我们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靳波 《教书育人》2015,(2):71-72
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出反思。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充满高尚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现实,坚持理想,努力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底气的现代人。一、"人"的教育是落脚点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所谓精神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一个与身体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来讲,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重视精神教育是当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探讨并实施精神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不是”和“是”两方面来把握。“不是”即它与别的教育活动的区别:精神教育不是功利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实用教育。精神教育的“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第二层次,是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第三层次,是审美教育、理想教育。我认为,倡导精神教育,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当代所应该关注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刘献君 《成才之路》2010,(25):I0003-I0003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怎样办尽可能好的教育”。社会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不同的人,对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差别。但我们在理解教育时必须把握几个基本点: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是“育人”而非“制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