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协同工作技术(CSCW)与虚拟现实技术(VR)的结合更是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本文通过对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协同技术的结合,提出了分布式协同虚拟现实学习环境(DCVLE)的环境构建、模型构建和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2.
“PQ4R”技术是指由预习(Prevh)、提问(Question)、阅读(Red)、思考(Reflect)、背诵(Recite)和复习(Review)六个步骤组成的适合较大儿童和成人学习文字材料的一种学习技术。运用这种学习拄术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使学生逐步形成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学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诉求,是当今智慧学习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多媒体及网络教室面临的教学困境,认为重构教室环境、创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新型教室环境是一种必然趋势,充分利用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等来装备教室和改善学习环境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其后,本文提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应体现在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和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方面;最后,文章分析了"高清晰"、"深体验"和"强交互"三种典型智慧教室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开放学习(Open Learning)的模式与方法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它在满足生活、工作在乡村和偏远地区人们对学习的特殊需求方面具有潜力。这种潜力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与因特网(Internet)和万维网(World Wide Web)相联技术的应用而得到增强。本文概括阐述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开放学习网在应用开放学习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来支持乡村和偏远地区人们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本文还报告了两件最近的首创,再次证明了该方法与技术在支持社区为本的学习中所具有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文章首先概述了沙盘(模型)任务教学法,然后阐述了沙盘(模型)任务教学法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布置任务、学习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最后具体阐述了沙盘(模型)任务教学法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个人网络技术( PWTs)的日益成熟与易用,编织个人学习网络(PLN)变得重要起来.本文讨论如何利用个人网络技术来创造个性化、连接和动态的学习环境(PLE).以实例形式分析常用的工具,并探讨通过创建个性化的,连接和动态的学习环境来加强个人学习网络,促进个人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1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原理1·1效率原理效率原理即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率”高低与教师和学生教、学能力的高低有关。该原理可表述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教师(学生)工作(学习)条件———提高教师(学生)教学(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学习  相似文献   

8.
巴德鲁尔·卡恩博士(BadrulH.Khan)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教育技术领导专业的副教授,该校教育技术领导研究生专业的首任主任。Khan博士曾任得克萨斯大学教育专业的副教授和教育技术研究生专业的主任,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开发人员和测评专家。他在开放、灵活和分布式学习领域发表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的著作,包括《基于网络的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1997)、《基于网络的培训》(Web-Based Training,2001)、《电子学习策略》(E.Learning Strategies,2004)、《管理电子学习》(ManagingE-Learning,2005),以及即将出版的《信息社会中的灵活性学习》(Flexible Learninginan Information Society)等,而且一些专著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非英语母语国家出版。此外,Khan博士还是美国《教育技术》的特约编委,加拿大《国际开放与远程学习研究评论》的顾问编委,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电子学习文摘》、巴西《远程教育评论》、印度《人力资源管理的媒体与技术》、意大利《电子学习与知识社会杂志》、英国《国际学习技术杂志》、印度《印度培训和发展杂志》等杂志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领域已存储并记录了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海量数据。如何挖掘、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为教与学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已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学习分析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和策略。目前学习分析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学习分析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学习分析与教育数据挖掘的区别如何?学习分析过程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国际知名的学习分析研究专家、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George Siemens教授进行了访谈。George Siemens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关注教育领域中的学习、技术、网络及开放性等问题。他著有《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Knowing Knowledge)和《学习中的新技术手册》(The Handbook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其中《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一书对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展开了充分的研究,提出了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理论——连通主义。该书已经被翻译成中文、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波斯语、匈牙利语等多种语言。Siemens博士目前担任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Athabasca University)技术促进知识研究院副院长,学习分析研究团队负责人。他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过关于技术和媒介对教育、组织和社会影响的主题演讲。他的研究工作曾在国内外的报纸(包括纽约时报)、广播和电视做过介绍。由于研究成果突出,他被授予许多国内和国际奖励。鉴于他在学习、技术与网络方面的杰出工作,被圣马丁大学(秘鲁最著名的综合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Siemens博士是学习分析研究协会(The Society for Learning Analytics Research,SoLAR)的创立者之一。自2008年以来,他一直担任教育媒体与技术世界大会(ED-MEDIA)指导委员会委员。他也是《在线学习与技术》(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JOLT)、《教育中的交互媒体》(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JIME)等许多杂志的编委。  相似文献   

10.
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技术旨在以信息与沟通技术(ICT)设计为中介,创设一种能够引发深度学习、孕育学习者共同体、促进学习技术自主创新的复杂学习环境,以培育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与此相关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便携式的无线设备、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以及不断涌现的社会性软件工具和应用,已成为我们(尤其是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领域中,无线移动技术的应用正在促成一种新的学习型态,即移动学习.如何应用移动技术为教学提供新的可能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对移动学习的探究具有教育应用的价值.从理论上讲,其价值在于促进情境敏感的教学方式和绩效支持,突破教学时空的界限,融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从实践上讲,其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思考,当网络基础设施和个人终端已经具备以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和技术整合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经常关注学科前沿,并根据实际的需求,制定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规划.本文通过采访资深专家凡特霍夫特博士(Mark van't Hooft)来介绍最近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及一些前沿问题.凡特霍夫特博士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内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和移动技术的应用.他在移动技术应用方面有许多的著作、成果和演讲.他是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手持设备特别兴趣小组的创始人.他担任伦敦手持学习年度会议的执行委员和一系列国际会议(如AERA,NECC,ED-MEDIA和mLearn)中移动学习论文方面的评委.近年来,他主编了一系列普适计算和移动学习的专刊,如教育技术研究期刊(JRTE,2004)、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7)和RCETJ(2008;www.rcetj.org)等.  相似文献   

12.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   总被引:123,自引:0,他引:123  
混合学习 (Blended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 (e Learning)进行反思后 ,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 ,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 (Face to Face)教学和在线 (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 ,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对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过程设计和应用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远程教育中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技术促进学习互动和获取信息;随着学习者需求多样化,这种基于技术的学习急剧增加;然而,找到一个适合的学习支持系统(LPSS)以方便课程学习,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过相关文献查阅,梳理了学习支持系统(LPSS)的构成要素、功能、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现状,全面分析得出系统实现存在的难点,并更好地为系统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e-Learning新解     
e-Learning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 e-Learning源于ElectronicLearning,中文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不同的译法代表了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有的强调电子化;有的则强调在e-Learning中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共同之处在于,强调的都是数字技术,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我国电大教学模式中开放式教育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开放教育就是学习对象的开放(即学校向所有愿意学习并且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开放)、学习地点的开放(即不论学习者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方法技术的开放(一切有用和有效的方法技术都予以采纳)和思想观念的开放(即吸纳一切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为己所用),其宗旨在于探索信息时代远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其最终目的是营造个别化学习的氛围,构建学习化的社会。随着电大开放教育工作的逐步推  相似文献   

16.
2011地平线报告:未来五年改变教育的六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电子书(Electronic Books)和移动设备(Mobiles)可能成为教学、学习,或者创造性探究的主流应用技术;未来2~3年,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和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 Learning)可能成为主流应用技术;未来4~5年,基于手势的计算(Gesture-Based Computing)和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这两项技术将更深刻影响教育机构。2011年1月8日,新媒体联盟发布2011地平线报告(2011 Horizon Report)。报告分三个时间段,为我们清晰、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教育数字化的蓝图,我们从中摘编了技术方面的最新内容,可以看到未来五年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信息通信技术在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应用状况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和网络学习的主要障碍在于陈旧的、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信息通信技术更多地是被当成信息传播工具(通过技术进行学习),而不是在技术的帮助下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8.
云学习:云计算激发的学习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教育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云计算理念也激发了云学习理念的形成.云学习理念的形成,将会有助于将教师从繁重的技术使用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效学习的设计中.结合云计算技术的内涵与内外部特征分析,并受到巴斯德象限的启发,本文认为云学习是应用激发的基础研究,是与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相一致的.文章从信息化学习( 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泛在学习( u-Learning)等相关联概念的视域分析了云学习的特质,提出云学习将能够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目标,以协作为形式,以资源为核心,通过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来支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群体智慧的发展,致力于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正未来5年有12项技术将陆续进入科技教育的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主流应用中当现代大学于14世纪问世之初,其主要任务是辅导和帮助学生适应他们所生存的世界。如今,这个任务又重新占据了首要位置。近日,《应用新技术改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学展望报告(2013-2018)》(以下简称《2013技术展望》)正式发布,旨在展望今后5年新技术对科技教育的教与学方式将产生的影响与挑战。他们提出,近期发展阶段(12个月内),学习分析、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将盛行;中期发展阶段(2到3年内),3D打印技术、游戏与游戏化、沉浸式学习环境和可穿戴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远期发展阶段(4到5年内),  相似文献   

20.
张晓林 《职教论坛》2004,(12X):58-59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到质疑。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