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可作三维考察:认识维、实践维、价值维。从认识维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解决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的矛盾,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从实践维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解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多种矛盾,推进社会实践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从价值维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以它特殊的劳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过程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发展。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问题,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教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关乎教育实践的进行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过程具有内在的复杂性,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提出合理化的教育实践建议。教育过程是一个目的过程,一个事件耦合的过程和意义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主体理解的视域、预期、选择和传播等方面分析教育意义的生成可知,教育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的理解才能塑造人,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精神发展的过程,教育通过理解而培育人的精神,形成人的整个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6.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从教育立场理解知识的性质 (一)知识的教育立场 教育学的知识立场的基点是人的生成与发展,它始终围绕着人的发展来处理知识问题.因此,知识的教育立场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生命立场和主体视野;第二,生成立场和过程取向;第三,价值立场和意义关怀.  相似文献   

8.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性和秩序,通过创造现实的或重复体验的情境和时机,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方式。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不仅是理解知识的要求,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要求。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研究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  相似文献   

9.
杨慧 《教书育人》2004,(9):49-50
一、发展课程潜力分析能力的必要性课程潜力是指对于一组特定的信息来源,尽可能地获得范围广泛的教育目标。对教育来说,课程潜力主要来源于课程编制人员对于诸如论文、数据组、科学报告之类的学术资料的删除、增加、简化和组合。在实施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应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课程的编制与实施都与教师的经验和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的实施通过教师与参与主体的会话生成课程意义的过程。课程文本的意义不能自行显现,只能依赖于认识者的理解和解释。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是对课程进行理解与…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创设"和谐的教育"模式,通过此模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阐述了如何使学生的两种职能(一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二是自我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地发展。只有把这两种职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两者得到均衡发展,这也正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解释学哲学的关于“理解”的教育主张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哲学学派林立,有关"理解"的认识观点纷呈、百家争鸣。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尔、贝蒂、赫希等关于"理解"有各自的思想认识。受哲学中有关理解认识的影响,教育界提出了理解中的意义是生成的、非移植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主体理解方式、程度是多样性的,理解是带有个人建构性等主张的。关注哲学思想发展动态,应用哲学思想对教育问题做哲学思考,是提升教育学术性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沿着治学之道前进,应注意做到"教育"与"哲学"的融合,而且基于哲学高度,在宏观层面上研究教育中的"理解"问题,并不是直接给教育实践提供理解的技艺,而是提供指引教育实践前行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狄尔泰精神科学教育观是从理性和非理性结合的角度去理解人,人是具有知—情—意的完整生命结构,体验是教育的生命起点;表达是教育的生命过程;理解是教育的意义生成。这种"体验—表达—理解"的教育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教育应该投射到人的心理生命之中,回到生活世界,追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认识论视阈下,教育评价存在工具性、控制性、客性体、功利性等认识误区。教育评价作为一种规范性认识,经历了基于行为规范的教育测量、基于教育事实的目标描述、基于目标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基于意义生成的价值建构的规范发展过程。教育评价需要用规范价值引导教育活动,建构意义生成的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认识论视阈下,教育评价存在工具性、控制性、客性体、功利性等认识误区。教育评价作为一种规范性认识,经历了基于行为规范的教育测量、基于教育事实的目标描述、基于目标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基于意义生成的价值建构的规范发展过程。教育评价需要用规范价值引导教育活动,建构意义生成的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15.
“讲解性理解”的基本含义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讲解性理解”是一种新的理解方式,“过程性”是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为:讲解性理解是知识意义生成的过程、是视域融合的过程、是生命活力展示的过程.讲解性理解能够使学生在操作自己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具有适用性与经验性的认知结构;在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促进思维与语言的和谐发展;在展示个性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提高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6.
理解和对话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个体在理解和对话中实现思想、精神和心理的沟通交流。课堂教学中的理解和对话是一种意义生成过程和视域融合过程。现实课堂教学中凸显出理解和对话的欠缺:知识意义理解与生成的缺失;个体精神引领与建构的缺乏;师生关系理解与建构的缺位;自我建构与理解缺少。建构充满理解和对话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责任,双方需要努力做到:以爱为基,严宽相济;以人为"镜",以己为"师";己所悦纳,亦给予人;对话交流,消减误解。  相似文献   

17.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同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个相互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生成性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以《繁星·春水》为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生成性的教学,使学生在问题的生成与解决中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人性的教育学立场的基点是着眼于历史的、具体的、整体的人的人性的整体生成与发展过程,围绕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完善来理解和处理人性问题,以体现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根本宗旨,实现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生成性存在。文化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表达,人通过文化而生成精神,文化的意义显现于文化与人的精神生命的关联之中。教育作为价值引导,教育作为精神提升,指向的是理想个体的发展,其核心是指向人的精神的全面生成。而人的精神的全面生成是通过人对文化的意义理解来实现的。意义理解与精神生成是教育以文化人的内在机制,意义理解是教育通过文化实现人的精神生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诺瓦克主张用解释性而非实验理论来阐释意义学习来指导教育实践.诺瓦克意义学习教育理论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意义学习是认知、情感和行动的有机整合;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生成意义的过程;概念图是外显学习者认知结构变化的有效载体;意义理解是改进评价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