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2.
孔子重视身体锻炼,体魄健壮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物质基础;胸怀宽阔,豁达乐观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精神支柱;修身养心,仁寿相兼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真谛.但是这不是孔子体育思想的真谛.孔子的体育思想是与德育教育相融合,以“守中”为原则,不提倡竞争,与当时发现的以动养身的先进思想相比,是落后与保守的.  相似文献   

3.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教育思想,主要内涵是不分贵贱,皆能爱教。春秋末期,学术下移。竞相为士以及社会发展急需更多人接受教育,时代趋势,为孔子提出这一思想提供了社会根源;同时,由于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和“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理论,又为提出“有教无类”主张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因此,“有教无类”在春秋末期产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个体人格以“和”为美、人际以“和”为美与天人以“和”为美三个层面阐释了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内在意蕴。孔子强调个体人格之“和”是实现天地万物之“和”的根本。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为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5.
深入挖掘孔子的学习思想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学习型社会为视角,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修己以安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教无类”,提倡全员学习;“不知老之将至”,提倡全程学习;“学无常师”,提倡全方位学习;“为仁由己”,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后来的名学的发展探讨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阐释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阶段;近代现代的“以名正名”、“以名正实”阶段;近十年对于“正名”问题的语言哲学阐释及政治哲学阐释阶段。  相似文献   

7.
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可借鉴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学艺术观是中国学艺术思想探源的重要课题之一。章从先秦“中”、“和”思想对孔子“中庸”之道的影响;孔子“中和之美”学艺术观的体现;以“诗教”为核心的功利主义美学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孔子学艺术观的渊源发端、哲学基础、审美原则以及孔子重视和发挥学艺术作品多种社会功用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在孔子思想的研究上,无论过去的“尚礼”说也好,“贵仁”说也好;今天的“以礼为核心”说也好,“以仁为核心”说也好;其研究方法,都是偏于分析而拙于综合因而使孔子研究长期陷入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窘境。本文试图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方法,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内在机制进行一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自爱自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孔子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礼教”为形式,具有极强的否认自我、压抑个性的消极性质。然而,我们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窥探孔子的教育思想,却能发现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爱自立意识,具有积极的色彩和价值。一、孔子教育思想中具有自爱自立的意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基本含义是“爱人”。这个见解后来被盖子概括为“仁者爱人”。“仁”有“忠”和“恕”两个方面内容。所谓“忠”,就是“事君”、“孝父”、“悌长”、“信友”,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下引文只注篇目)。所…  相似文献   

12.
韩立娟 《中国德育》2007,2(7):55-56
中国自古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目标、以“大道”和“王道”为理想,要求为政者进行德政、德教的德治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那博大精深,富有深邃哲理的思想,对中国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孔子的思想涉及面很广,本文只就孔子的人道主义及其在教育思想中的体现发表一孔之见,求教于大方。一、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对孔子的仁  相似文献   

14.
以《论语》为基础,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研究,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的大道.王道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目标,“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建构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16.
孔子德育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德育思想中的“立志”与现代社会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关注相契合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取利有道”与现代经济伦理相契合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明公私之别”与现代政治道德的要求相契合 ;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仁者不忧”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要求相契合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刻剖析孔子“礼”的思想可以发现,孔子虽然推崇周礼,但大力宣扬的是其已经发展了的“礼”。周礼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孔子“礼”是具有超前性的,可以说是为即将到来的封建社会设计的。孔子“礼”是对前代的礼的“损益”,并赋予礼以更加丰富饱满的涵义,使它集宗教性、政治性、伦理性为一体。孔子的“礼”不但是对民众的约束,对东周的各诸侯而言也是一种桎梏,因此孔子在政治上一生不得志。孔子的“礼”在封建社会却是如鱼得水,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与推崇,不得不说孔子“礼”的思想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了孔子的美学观及其文艺批评标准,认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为:区分而又统一美与善;肯定人物的风度美;自然美的“比德说”;批评标准的“中庸说”。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女性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孔子的女性观左右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命运 ,本文试从《论语》和《易经》的“传”部分入手 ,论述孔子关于“作为女性的女人”的思想 ;从《孝经》和《孔子诗论》入手 ,论述孔子关于“无性别差异的女人”的思想。从而揭示孔子女性观对中国女性蔑视和压抑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儒家“恕”道思想自孔子到二程,内涵不断拓展。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恕,先秦儒家的“恕”思想大体继承孔子,汉唐基于“如心为恕”的角度,强调以心度心,二程把“恕”置于天道的高度,核心论述“推己及物,养人之道”。二程“恕”道思想从成己开始,以成就他人为目标,以兼济天下为理想,以“公理施之于人”为方法,避免“恕”道的庸俗化理解,强调了“恕”不会造成对他者的强迫,形成了完整的恕道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