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意义] 我国对数据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和结合现状的本土教育研究,且尚未形成完备的数据素养建设方案。针对我国现状探讨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实践的思路和策略,为高校图书馆合理分配有限资源和建立数据素养培养机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介绍哈佛大学数据素养教育的案例,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3个层面论述其在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技能和数据文化4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就我国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数据素养现状和其对数据素养教育的看法进行访谈。[结果/结论] 结合哈佛大学案例和对我国图书情报人员的访谈分析,提出我国高校开展数据素养教育实践的思路:制定数据素养的教育和管理政策,加强图书馆“数据科学家”人才的培养,嵌入科研生命周期中进行渗透式教育,注重数据文化并加强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选取国内外15家科学数据中心的科学数据质量评价指标,旨在筛选能够客观反映科学数据质量的共性指标,构建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过程] 采用文案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对15家科学数据中心的科学数据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现有的科学数据机构的数据评价指标。[结果/结论] 基于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构建一套由数据管理计划、数据收集管理、数据分析与加工管理、数据保存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管理5个维度组成的科学数据质量评价指标模型,为我国和地方科学数据中心建立面向决策的科学数据中心评价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梳理并分析国外关于数据科学家能力体系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构建数据科学家能力体系提供参考借鉴,既有利于提高数据科学人才培养效率,也有益于满足数据科学家职业发展的需要。[方法/过程]选取主要国家(地区)的典型数据科学家能力研究成果,解读分析其中的能力框架与要素,探讨目前国外数据科学家能力体系的研究方法、数据科学家职业准入条件以及信息环境变化对数据科学家能力的影响。[结果/结论]国外数据科学家能力体系的建设值得借鉴。我国应该尽快构建数据科学家能力框架,明确数据科学家的培养目标与职业发展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多方协同,加强数据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注重数据科学家的在职技能拓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通过对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产业的需求进行调查及国内外高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我国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建设模式,促进我国高校本科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方法/过程] 运用网络调查、网络爬虫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国内外18所典型高校为样本,对新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新专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结果/结论] 提出以跨界学科联合培养为根基,多层次教育混合培养为方法,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为手段,产学协同育人培养为导向的新文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塑造符合新文科建设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及业务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本科人才。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外高校图书情报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促进我国高校图情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变,以满足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法/过程]运用网络调查、文献收集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iSchools联盟中美国10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对其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对图情学科人才的需求,提出对我国图情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图情学科教育的改革。[结果/结论]在满足社会需求的条件下,注重研究生的数据素养能力、学科融合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是未来图情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探索采用职业社交网络数据进行员工导向型工作分析的可能性,为加强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数据馆员教育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构建基于LinkedIn的数据馆员工作分析模型,通过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展示分析数据馆员岗位分布、发展阶段、教育背景、职业技能和职业成长轨迹。[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美国的数据馆员从业人数和设置该职位的机构数量最多。以拥有博士硕士学位者为主的数据馆员群体呈现明显的多学科特征,更加强调具备数据管理和分析等相关技能。专业学位教育和在线开放教育成为数据馆员知识能力培养的两种途径。从职业经历上看,稳定和良好的职业前景使数据馆员成为极具发展前途的职业。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情报学作为计算性较强的人文社科学科,具备数据科学的特点,大数据相关技术能为情报学提供有效手段,因此,设立情报学取向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扎实的情报学专业基础、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及分析理论、并能将其应用于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促进情报学学科发展。[方法/过程]对国内外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模式进行调研,总结学科教育发展特色,结合国内的教学资源情况,设计情报学取向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结果/结论]情报学与大数据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情报学为大数据提供了基础研究方法,促进了多源数据融合,拓宽了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大数据为情报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研究方法,提升了研究效率、扩大了研究范围。情报学取向的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不可替代性。学科体系需进一步改革创新,设立更多紧密结合大数据与情报学专业的新兴课程,如文献大数据分析、用户大数据研究等,系统地培养学生将情报学领域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凸显了科学数据监管(data curation)的重要性。科学数据监管是一项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持续改善过程,亟需系统的知识体系来规划、指导具体的管理工作。[方法/过程]在分析科学数据及其监管要素的基础上,对国际数据管理协会划分的数据管理体系进行归类和精简,从管理的视角提出包括4个核心职能、4个辅助职能和1个综合管理职能的科学数据监管体系的概念模型,并详细解析每个管理职能模块的功能结构以及输入、输出和主要管理活动。[结果/结论]与其他监管体系相比较,本文所提出的数据监管体系针对性较强,重点突出并充分体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特点,结构化的描述方法使科学数据监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这一监管体系构架可为我国科研机构、图书馆及企业有效进行数据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开展全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状况调查研究,以期反映其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设计/方法]以开设院校、师资、招生、就业、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为六大维度,系统地剖析了我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教育的现状,并通过与往年数据的比较反映该专业的发展态势。[结论/发现]截至2022年12月,该专业的培养单位数量达到183所。大多数培养单位针对社会需求和自身定位调整其教学,在注重专业实践性的同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大多数培养单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不完全匹配,需要增加对大数据管理和大数据应用方面的课程。[创新/价值]通过全国范围内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反映该专业当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此类专业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大数据环境下,科学数据的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高校数据素养人才的培养日显重要,数据素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数据素养培养的重要依据。[方法/过程] 采用问卷调查和SPSS 22软件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与数据素养关系较为密切的信息素养课程与数据素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中析出数据素养课程集合,再运用聚类分析对数据素养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类。[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可以作为数据素养的培养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完善相应数据素养课程,并依据数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出包括数据意识及伦理、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利用课程模块的数据素养课程群。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环境下中美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意义]通过对大数据环境下中美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指导我国高校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的专业型和创新型人才。[方法/过程]运用文献收集、网络调查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和中国的4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比较分析两国高校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方面的特点,为我国高校在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提供借鉴。[结果/结论]通识教育培养模式侧重对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数据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能力的培养;基于软件服务平台的培养模式侧重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和信息分析处理技能的提高;嵌入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侧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高校图书馆支持服务体系,发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优势,促进学科建设和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法/过程] 通过分析专业认证通用标准7项指标中高校图书馆可深度嵌入支持服务的内容,对12项毕业能力要求进行逻辑划分。基于三维度双层次模型(3D2L模型),从3个维度、两个层次、6个方面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构建高校图书馆本科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结果/结论] 3D2L模型可用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校图书馆支持服务体系可按照该模型进行组织构建,并对具体实施提出政策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深入了解国外大学数据监护教育的发展现状,为我国今后开展数据监护教育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利用网络调研和内容分析方法,对DCC所列举的16所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监护教育院校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培养目标、学位设置和课程设置等,研究主要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特点,探讨我国数据监护教育开展的途径和方法。[结果/结论] 目前国外数据监护教育已经大规模兴起,虽然各院校教学情况存在差异,但已初具规模,并形成较为明确的教学内容,可为我国今后开展数据监护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袁一帆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3):108-117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的调研,为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管理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发展建议。[方法/过程] 采取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32所国外高校数字人文课程为样本,从其所属部门、课程设置、教育对象、课程内容、教育形式、培养目标等情况分析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并归纳出其特色。[结果/结论] 借鉴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树立技术思维和人文理念的教学观念,数字人文教育跨界融合,优化数字人文课程体系,强化以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为主的多种灵活教学形式互补,重视数字人文个性化能力、项目实践等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后,有序实施学科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方法/过程]梳理30多年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相关研究,以系统观为基础分析本学科的对象、使命、发展战略选择并构建系统建设框架,从抓住核心矛盾、技术与人文协同、学科交叉融合、专业-学科一体化等方面提出学科发展路径。[结果/结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必须深耕自己的研究对象,坚守学科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坚持技术与人文并重,协同发展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践行以贡献度为重心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梳理中美情报学更名情况,以为我国情报学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考。[方法/过程]从情报机构、情报协会、情报学科、情报教育机构等4个方面梳理中美情报学更名情况。[结果/结论]总结中美情报学更名的4个特点:起源于情报工作实践、情报学信息化、情报学技术化、情报学教育的iSchools化,从专业实践、信息技术、情报教育等三个方面提出国内情报学发展的建议,为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情报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分析新环境下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思考如何完善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查我国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公务员的招聘信息,分析其岗位需求、学历要求、招聘人数等数据,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现状,就图书馆学教育之发展完善提出相关建议。[结果/结论]图书馆学教育应该密切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式,开展多层次教育,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数据仓储进行调研与分析,探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方法/过程] 利用re3data.org开放数据仓储目录与注册系统,分析生命科学领域科研数据仓储的建设年代、国家、机构、学科领域、开放程度等分布情况,并选取Genbank、Dryad、ArrayExpress、Purdue University Research Repository、Biosharing和dbGaP 6个典型的数据仓储,从数据获取、重用、存储等方面深度分析其服务内容和模式。[结果/结论] 美英两国引领着生命科学领域科研数据仓储的建设与共享,在国家层面和资助机构层面均制定了科研数据相关政策;国内可借鉴美英两国成熟的建设经验,加快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资助机构应发挥引导作用,在服务内容及模式上推动数据管理与共享,建设具有领域特色的高影响力的数据仓储并集成数据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个体数据素养评价体系及相关指标内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分析现有数据素养评价体系及相关内涵,为数据素养的评价和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收集和整理现有数据素养研究中对于数据素养的论述,综合其中关于数据素养的相关评价内容,结合数据素养教育的实际需求,构建数据素养评价体系并分析相关评价指标的内涵。[结果/结论]数据素养是对信息素养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对个体素养的新要求,综合国内外数据素养相关研究成果,可用于数据素养评价的体系共包含数据意识、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操作、数据伦理等12个指标内容。  相似文献   

20.
曾粤亮  司莉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0):127-140
[目的/意义] 跨学科科研合作是新时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形式和趋势,对科学创新和社会进步都具有推动作用,剖析其发展背景、现有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将为跨学科科研合作领域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方法/过程] 以跨学科研究的产生与发展引出跨学科科研合作问题,阐释其与跨学科研究的关联,剖析跨学科科研合作的发展背景,进而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总结跨学科科研合作的研究主题,并结合网络调查分析其实践进展。[结果/结论] 国外研究主题聚焦于影响因素、合作环节与内容、促进策略;国内研究涉及合作现状与潜在合作、影响因素、跨学科团队知识交互、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与管理机制;在实践方面,近年来科研资助机构大力资助跨学科科研合作项目、大型科研机构积极组织跨学科科研合作项目、世界一流高校建设跨学科科研合作平台与项目、重要国际会议倡导跨学科科研合作;未来的研究需强调跨学科科研合作的问题导向性和需求导向性,深入探究其运行保障体系、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合作行为与交互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