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文超 《青年记者》2007,(16):135-135
从传统意义上说,编辑就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即来什么稿编什么稿,换言之就是"成稿再加工"。然而,报业的市场化和  相似文献   

2.
编辑歌     
就编辑工作意义上的编辑而言,词典解曰:“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成书刊。”竟然仅说“编成书刊”,不提编成报纸。事实是鳊辑稿件使成报纸的编辑和编辑工作的数量,比使成书刊者可能更多。不去管它也罢。  相似文献   

3.
刘如权 《新闻窗》2013,(6):33-34
"编辑"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报社中的编辑岗位,一般来讲主要是负责对本报记者、通讯员及社会来稿进行筛选,确定是否采用,然后进行修改,最后编排在版面上。对于某篇稿件的录用与否,编辑具有第一关的生杀大权。  相似文献   

4.
编辑创造性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有人提出编辑工作是创造性工作的论点,并以大量的具体编辑工作作了详尽论证、这是编辑观念上的一大解放。按照传统的权威解释,“编辑工作是对资料或现成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是指编辑工作的性质而言,如记者的工作是采写新闻.教师的工作是教书,作家是搞写作的等。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狭义地去理解编辑工作的性质,把编辑工作简单地看成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不具创造性。实际上,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具有创造性,所谓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新闻采访中存在着一种记者“编辑化”的现象,就是没有用或很少用走访、询问、调查、录音等手段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自己不到现场、不亲自动笔写,而是拿着别人提供的材料编辑一下,署上自己的名字便成了自己的作品。随着社会各方面对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视,向记者提供现成材料  相似文献   

6.
编辑领域的深刻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刚 《传媒》2000,(3):23-25
当代报刊策划的崛起,开辟了报刊实践及其理论的新形式;它使跨世纪的报刊人眼界大开,思路大展,视点扬升;它更向人们展现和昭示了观念、创意的价值和力量。循此,报刊面貌将焕然一新,编辑科学将焕然一新。 传统的弊端 编辑工作可谓源远流长,但古人“编辑”,多限于既有资料(尤其是旧书稿)的整理与编订,间或亦见述作(如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编辑业的专门化,但却湮没了“编创性”,“述而不作”、“编而不著”,钟情于“为他人作嫁衣裳”。 编辑就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  相似文献   

7.
编辑歌     
就编辑工作意义上的编辑而言,词典解日:"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成书刊."竟然仅说"编成书刊",不提编成报纸.事实是编辑稿件使成报纸的编辑和鳊辑工作的数量,比使成书刊者可能更多.不去管它也罢.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社会角色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来定位的。从作者一方而言.编辑是作者作品的裁决和加工者,编辑的二度创作是作者作品走向社会读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编辑意识或称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决定编辑能力和编辑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读者一方而言,他们接受的是编辑产品,是编辑人员经过对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以及文化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的精神和物质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所谓编辑主体的自我信息,是相对于编辑客体信息--作品而言的[1],是编辑主体根据编辑规范或规则,或编辑思想意图而设置的,或一定的编辑思想理念和编辑艺术方法作用于编辑客体而表现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李献惠 《今传媒》2016,(5):129-130
本文在简述编辑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编辑活动产生的根源——编辑的气感.编辑在贲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文化使命感的指引下,对于新出现的事物或现象(包括文稿),未经严密的逻辑思考,而快速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的现象,称为编辑的气感.编辑的气感是编辑在长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基础上的感悟和审美直觉.编辑的气感对编辑成果的质量及社会精神文化的成型与定向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编辑活动的本质是文化选择。在编辑活动这个大系统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什么中介来实现的呢?从哲学上来回答,那无疑是编辑实践,也就是编辑学界普遍认可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对文化资料、文献典籍的收集和整理是编辑活动的滥觞,即编辑活动的起源本身就是文化选择的结果。编辑工作中的拟订选题。  相似文献   

12.
1.书稿产生的方式有哪些? 常见的书稿产生的方式有: 著:是基于作者自己的观点、学识、研究成果,以及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作品。 合著: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者集体创作而成。 编:又叫编辑、编撰、编写。是根据现有资料或现成的作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和体例整理、加工而成的图书。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编辑定义本质的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编辑学科建立始,对"编辑"这一基本概念,20年来争论最大.研究者提出的界说不下百种.究其原因,显然是对这一概念认识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实际上,对编辑基本概念的界定,也就是如何认识编辑的本质属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编辑之友>2000年第5期发表了叶向荣先生的<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一文,叶先生是以逻辑推理论证编辑概念的属.全文推理颇为复杂,详细,最后推论出:"编辑的抽象概念的定义应当是: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新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对此,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刘青  施威 《编辑之友》2015,(9):28-30
编辑技术是编辑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有效选择、加工、组织、修饰与编排的操作技能,包括编辑理论与编辑业务两个层面.自唐至清,传统编辑技术经历了一个由混沌到明晰、由简单到复杂、由稚嫩而成熟的动态演进过程.在近代科技、社会、文化等因素推动下,传统编辑理念、手段和流程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而获得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5.
"编辑"这个词作动词时,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资料和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说明,作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其劳动对象是别人创作的作品;编辑所做的工作是为别人的作品"补漏拾遗、锦上添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作嫁".尽管,近年来"策划"概念的提出,使得许多编辑的工作重心从"事后把关"转到前期介入,成为选题策划的主动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为人作嫁"的角色定位有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编辑作为一种工作,是以生产精神产品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评价、选择、优化文化作品的行为;编辑作为一种职业,是指编辑人。此外,编辑也是一种著作方式,还是一种职称的等级。本文所指的编辑,既可以理解为编辑工作,也可以理解为编辑人,更确切地说,是指编辑人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编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出发,全面分析了媒介内容生产方式变化对编辑职业的影响.认为信息传播速度和数量与内容可靠性、稳定性及可传承性的矛盾,是编辑活动固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编辑职业的内涵.文章认为,现代编辑是集文明选择者、标准制定者、作品加工人、传播把关人于一身的人类文化缔构师,会通过否定之否定过程建立新常态.从编辑的职业内涵出发,从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高度探究编辑职业变迁的规律,是打造全新的编辑职业形象,适应媒介内容生产方式变革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编辑苦乐谈     
编辑——顾名思义,编而辑之,即“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现代汉语词典》解)是一切编辑活动的共性。无论初涉此业者,还是成“匠”成“家”者,所从事的无非是这种“整理、加工”工作,然而,正是这“整理、加工”两词,却大有学问。编辑对稿件初审选择...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省电视台新闻部当了几十年口活编辑,对编辑一词的理解却并不十分深刻。当然《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编辑”的权威释义隐约还记得:“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云云。换句话说.也就是作者拿来了“现成”的消息、通讯、甚至报告文学之类的作品,经过你这位大缩(叫熟练文字匠也许更切贴)指点迷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而“点石成金”,让合格的作品发表(播演)出来。看来所谓的“大缩”原不过是程咬金三板斧的能耐。诸位且慢.若是作者开始弹嫌舞文弄墨的差事不如贩卖脚气膏赚钱.不如做公关小姐汲洒.不再愿意写稿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哲学角度探讨了编辑活动的一般特点.编辑活动既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编辑主体对现成文本客体的单向度的操作加工,也不是一种自我封闭的静态的结构系统,而是一种主体交互性、动态生成性和符号创造性的活动,它具有向未来无限开放的价值取向.对编辑活动的这种理解既矫正了静止化、片面化的现成论认识观,又避免了编辑主客体及其存在语境之间的封闭对立,同时还强调了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审美性特点,能够更加深刻和系统地反映编辑活动的客观情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