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梳理国际预印本平台发展现状与态势,以有助于预印本平台未来建设,构建高质量学术交流体系。[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际上125个预印本平台的建设年份、所属地域、载文量与所涉学科、主要运营方属性和功能开发程度等6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探究与分析。[结果/结论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运行,预印本平台整体呈现出影响力逐渐显现、学术交流增值服务不断创新、利益相关者协作模式更加多元等态势。基于上述态势,对预印本平台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为预印本平台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预印本平台建设策略,文章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面向我国人文社科各领域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预印本平台的认知特征、使用情况与主要诉求。调查发现:我国人文社科学者对预印本平台存在多种顾虑,了解程度和使用率较低且存在结构性差异,偏向于使用知名度高、专业性强的平台,使用意愿以乐观积极和保留观望态度为主,对预印本平台的诉求集中于期刊推荐、快速发布、著作权保护、学术评价体系认可等方面。建议综合运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策略推进预印本认可政策体系构建,重点提高人文社科领域资深学者对预印本的认知,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先导推广预印本平台的使用,强化预印本平台与期刊在学术交流体系中的协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为国内预印本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推动国内预印本平台建设实践的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及网络调研法,研究概述国内外有关预印本研究与相关实践的基本情况,从特征规律、认知发展、与期刊关系、质量控制机制、影响力评价、实践应用6个层面展开综述。[结果/结论]国内外预印本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学者更加关注预印本与期刊论文之间的关系、预印本的质量控制机制及其影响力评价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可以开展有关预印本平台声明内容的规范、影响力评价的系统性探索以及普通预印本平台的发展现状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对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发展历程,在技术革新和学术交流范式变革的背景下,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作为开放科学交流方式,正在相互融合,通过合作共赢,形成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科学交流生态。[方法/过程]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场景下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包括学科领域内的预印本与开放出版协同发展生态研究、出版社推动的预印本服务生态研究和预印本融入论文数据库生态研究。[结果/结论 ]通过对二者协同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合作具有互补性、发展具有稳定性等特征;对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生态机制提出推进策略:出台相关即时开放政策,推动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融入学术社区与论文“数据库”系统,构建开放学术交流体系;建设国家开放获取基础设施,实现科学共同体学科化运营;遵循国际标准,完善预印本与开放期刊发布发表衔接流程。  相似文献   

5.
建设以预印本为载体、预印本平台为媒介的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可有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动力保障。文章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以文献调研结果、主流预印本平台网络调研数据、相关事件与案例分析等多重证据为支撑,阐明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多层次系统构成及互动机制,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对于预印本的保留观望、预印本平台和期刊出版社的分立以及预印本在主流学术体系中的游离,阻碍了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微观、中观和宏观生态系统的互动共生。为破除上述障碍,应增强科研人员对预印本的认同,促进预印本平台与期刊出版社的协同,并推动预印本融入主流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预印本平台可提供一个便捷的学术交流空间,日益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研成果传播的新渠道。采用网络调查法,深入分析预印本平台的功能特色,旨在为国内预印本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成熟的预印本平台的功能特色体现在完善支撑平台功能的规范性文件、注重初步审查的专业化和严谨性、支持多类型研究成果提交、加强期刊出版协同合作、明确数据要求与引用规范、使用动态影响力评价指标等方面。据此提出对我国预印本平台功能建设的启示:完善预印本平台的功能规范;增强平台研究成果的多样性;明确数据使用和文章引用规范;构建自然评价指标衡量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球科学范式和科学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革,对近几年爆发式增长的预印本平台进行调研分析,以期为我国建设和运营自主可控的预印本平台提供借鉴。【方法】对国际主要预印本平台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从我国科学家、学协会、出版机构等参与全球学术交流和科技治理的实际需求出发,阐述预印本平台的优势,提出建设和运营自主可控的预印本平台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可行路径。【结果】国际相对成熟的预印本平台更加注重在学科领域纵向做深,不断丰富、扩展平台功能,努力占领这一国际科研交流平台。【结论】预印本的发展为我国融入甚至引领全球创新网络提供了重要契机,建立自主可控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预印本平台,对中国科学界来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提供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为突围其建设困境、提出针对性策略提供重要的考察视角。[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及对ChinaXiv、arXiv、SSRN等9个国内外主流预印本平台的网络调研,梳理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核心利益相关者诉求,剖析各利益主体围绕预印本发布前置、开放获取、质控弱化而形成的利益冲突、顾虑和矛盾,并阐释由此产生的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建设困境。[结果/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从利益协调、利益维护和利益保障3个层面提出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策略,即促进预印本与期刊共生发展、完善预印本著作权保护机制、将预印本纳入科研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意义]基于目前预印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质量控制问题,对审定预印本的概念、内容与价值进行系统阐释,为我国学术界、实践界认识这一新型学术交流媒介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过程]采用网络调研法与内容分析法,对审定预印本的中文意译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出明确界定,基于概念定义剖析其宏观与微观内容体系,最后分析并论证其价值来源与价值构成。[结果 /结论 ]审定预印本主要由预印本初始手稿、单轮同行评审报告与作者修改回复三部分组成,其内容体系上的完整性,使之具有完成预印本发布后的同行评审质量控制、服务于当前期刊学术出版过程两大核心价值,同时还具有提供科研人员同行评审学习范例、辅助公众对预印本中早期研究结论进行科学评估两大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意义]开放科学环境下,探究预印本平台的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有助于保障科研利益相关者的数据质量,推动研究数据更加开放、共享、安全与透明。[方法 /过程]基于研究团队跟踪的125个预印本平台中共63份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文本,利用网络调查与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内容挖掘与特点剖析。[结果 /结论 ]通过分析得出预印本平台的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在数据创建、数据存储、数据发布、数据访问、数据重用5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为更多预印本平台在未来制定完备的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提供切入点与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电子印本文库为预印本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可靠的平台.促进预印本交流是电子印本文库最基本的功能.除此之外,电子印本文库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包括改革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功能、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功能、保存科研智力产出功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科研资源共享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2.
国内预印本系统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印本系统是集预印本文章发布、检索、查询、利用和评论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术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是实现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预印本系统主要有奇迹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三大系统。我国预印本系统的建设规模、质量、功能、影响有待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也有待加强。表2。图1。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3.
雷雪 《编辑学报》2022,(6):662-667
预印本是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预印本发展对学术出版体系的积极作用,归纳了现行的科技期刊预印本政策,以及设立预印本编辑、将论文同行评审与预印本开放评论相结合等创新实践;探讨了预印本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流程,以及预印本平台与单刊建立合作关系、科技期刊出版商开辟预印本专区等融合发展模式。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预印本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快预印本相关政策制定、建立预印本与科技期刊平台的互通互联机制、推进同行评审与开放评论相结合的论文审查模式应用等,以期促进新型学术出版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预印本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兴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技术为预印本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同时现有出版体制的弊端促使预印本作为交流系统时效性一种平衡机制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以arXiv为例剖析了预印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其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文章最后指出预印本的使用与Ingelfinger编辑政策、研究峰值相关。  相似文献   

15.
电子预印本档案——一种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电子预印本档案的使用方法,因特网上现有电子预印本档案的学科范围、规模与功能、创办人及信息组织方式。分析电子预印本档案的特点及其作为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预印本系统: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吕世炅 《情报学报》2004,23(5):547-552
本文从预印本的产生发展开始 ,介绍了国际上主要的应用站点的使用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种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 ,讨论了目前预印本界最关注的资源共享问题。笔者同时还介绍了“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建设情况和功能特点。文章最后对预印本以及预印本系统的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预印本产生的背景和含义,分析了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类型,然后介绍了arXiv.org、奇迹文库等目前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几种学科预印本系统并分别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8.
徐诺  苗秀芝  程建霞 《编辑学报》2019,31(3):282-285, 289
预印本的复兴与繁荣发展为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出版带来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预印本的优势、学术圈及出版行业对预印本的顾虑;结合现阶段出版机构及知名学会对预印本的态度,提出科技期刊应对预印本带来的挑战采取的措施,包括利用预印本寻找优质稿源、缩短评审周期、尝试新型评审方式、探索开放获取模式、期刊平台网络化建设以及尝试与预印本网站建立合作等举措。  相似文献   

19.
科学交流载体的演变、开放获取运动的推动及学术出版模式的创新,使预印本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科学交流模式。在相关主体的联合推进下,学术界逐渐接受和认可预印本的学术交流价值。本文梳理了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演化历程,将预印本学术交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小型学术团体驱动的探索实验期(1990年前)、学科与技术驱动的初创时期(1991—2012年)、多主体驱动的极速扩张时期(2013—2019年)和疫情影响下的加速发展时期(2020年至今)。从平台类型、出版融合、技术创新、学术社区团体、成果认可和运营经费等方面出发,总结归纳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的发展特征,并对我国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1)加强预印本著作权认可,保障预印本首发权认定;(2)促进预印本和期刊协同发展,形成统一的开放学术出版流程;(3)构建预印本论文开放评议机制,化解“以刊评文”难题;(4)营造预印本学术交流氛围,培育中国预印本文化;(5)开放互联形成集群效应,提升预印本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图1。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20.
探索含预印本发布在内的全流程出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调研,了解国内外代表性预印本平台的建设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我国预印本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在考察预印本平台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典型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期刊画像的期刊推荐服务,提出建设包括预印本平台在内的全流程出版支持服务体系,探讨预印本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建设策略,并对全流程出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