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意义]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提供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为突围其建设困境、提出针对性策略提供重要的考察视角。[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及对ChinaXiv、arXiv、SSRN等9个国内外主流预印本平台的网络调研,梳理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核心利益相关者诉求,剖析各利益主体围绕预印本发布前置、开放获取、质控弱化而形成的利益冲突、顾虑和矛盾,并阐释由此产生的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建设困境。[结果/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从利益协调、利益维护和利益保障3个层面提出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策略,即促进预印本与期刊共生发展、完善预印本著作权保护机制、将预印本纳入科研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当前全球学术交流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我国正积极探索预印本平台建设路径,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对预印本平台的认知与使用情况。[方法/过程]面向科研人员(包括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科研人员对预印本及预印本平台的认知程度、对预印本平台的功能需求与使用情况、对预印本政策的需求建议3个层面,并从概况、年龄、角色、学科等多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我国科研人员对于预印本交流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总体认知水平不高。不同年龄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使用预印本平台的行为有一定差异,国外预印本平台是目前我国科研人员的首选。我国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制定预印本政策对促进我国预印本交流、预印本平台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预印本平台建设应重视提升青年科研人员认知、关注用户需求差异性、完善平台功能、构建多层级的预印本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对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发展历程,在技术革新和学术交流范式变革的背景下,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作为开放科学交流方式,正在相互融合,通过合作共赢,形成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科学交流生态。[方法/过程]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场景下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包括学科领域内的预印本与开放出版协同发展生态研究、出版社推动的预印本服务生态研究和预印本融入论文数据库生态研究。[结果/结论 ]通过对二者协同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合作具有互补性、发展具有稳定性等特征;对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生态机制提出推进策略:出台相关即时开放政策,推动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融入学术社区与论文“数据库”系统,构建开放学术交流体系;建设国家开放获取基础设施,实现科学共同体学科化运营;遵循国际标准,完善预印本与开放期刊发布发表衔接流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为国内预印本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推动国内预印本平台建设实践的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及网络调研法,研究概述国内外有关预印本研究与相关实践的基本情况,从特征规律、认知发展、与期刊关系、质量控制机制、影响力评价、实践应用6个层面展开综述。[结果/结论]国内外预印本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学者更加关注预印本与期刊论文之间的关系、预印本的质量控制机制及其影响力评价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可以开展有关预印本平台声明内容的规范、影响力评价的系统性探索以及普通预印本平台的发展现状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意义]开放科学环境下,探究预印本平台的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有助于保障科研利益相关者的数据质量,推动研究数据更加开放、共享、安全与透明。[方法 /过程]基于研究团队跟踪的125个预印本平台中共63份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文本,利用网络调查与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内容挖掘与特点剖析。[结果 /结论 ]通过分析得出预印本平台的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在数据创建、数据存储、数据发布、数据访问、数据重用5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为更多预印本平台在未来制定完备的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提供切入点与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6.
建设以预印本为载体、预印本平台为媒介的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可有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动力保障。文章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以文献调研结果、主流预印本平台网络调研数据、相关事件与案例分析等多重证据为支撑,阐明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多层次系统构成及互动机制,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对于预印本的保留观望、预印本平台和期刊出版社的分立以及预印本在主流学术体系中的游离,阻碍了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微观、中观和宏观生态系统的互动共生。为破除上述障碍,应增强科研人员对预印本的认同,促进预印本平台与期刊出版社的协同,并推动预印本融入主流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意义]基于目前预印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质量控制问题,对审定预印本的概念、内容与价值进行系统阐释,为我国学术界、实践界认识这一新型学术交流媒介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过程]采用网络调研法与内容分析法,对审定预印本的中文意译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出明确界定,基于概念定义剖析其宏观与微观内容体系,最后分析并论证其价值来源与价值构成。[结果 /结论 ]审定预印本主要由预印本初始手稿、单轮同行评审报告与作者修改回复三部分组成,其内容体系上的完整性,使之具有完成预印本发布后的同行评审质量控制、服务于当前期刊学术出版过程两大核心价值,同时还具有提供科研人员同行评审学习范例、辅助公众对预印本中早期研究结论进行科学评估两大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球科学范式和科学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革,对近几年爆发式增长的预印本平台进行调研分析,以期为我国建设和运营自主可控的预印本平台提供借鉴。【方法】对国际主要预印本平台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从我国科学家、学协会、出版机构等参与全球学术交流和科技治理的实际需求出发,阐述预印本平台的优势,提出建设和运营自主可控的预印本平台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可行路径。【结果】国际相对成熟的预印本平台更加注重在学科领域纵向做深,不断丰富、扩展平台功能,努力占领这一国际科研交流平台。【结论】预印本的发展为我国融入甚至引领全球创新网络提供了重要契机,建立自主可控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预印本平台,对中国科学界来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放科学运动推动了学术出版生态的变革与重塑,是全球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以预印本平台为代表的开放获取平台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平台数量在不断攀升。【方法】预印本平台的出现使得期刊、图书等出版生态链有了更丰富的结构和更多的角色,应该说是将形成更丰富的知识服务业态,带来新的机遇,预印本平台的发展对建设世界创新高地、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结果】文章对比分析国内外预印本平台特点,总结国内预印本平台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路径。【结论】国内预印本平台可以采用重塑观念推广、与学术资源开放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探索含预印本发布在内的全流程出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调研,了解国内外代表性预印本平台的建设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我国预印本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在考察预印本平台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典型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期刊画像的期刊推荐服务,提出建设包括预印本平台在内的全流程出版支持服务体系,探讨预印本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建设策略,并对全流程出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当前各大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已经进入瓶颈期,而互联网虚拟学术社区正不断发展,将虚拟学术社区的服务引进学科服务平台,将改善平台用户的交流方式,提高用户与学科馆员之间交流的效率,也为用户之间的科研合作提供平台。[方法/过程] 通过网络调研总结归纳学科服务平台与虚拟学术社区所提供的服务,利用问卷调查法及Kano模型对网络学术服务进行需求分类,并进行功能优先度分析。[结果/结论] 将学科服务平台与虚拟学术社区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融合,共得出26项服务,分为期望、魅力、必备、无差异四种类型,并针对各类型提出FULink学科服务平台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旨在支持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开放获取,实现北京大学研究数据的有效管理。[方法/过程]调研研究数据管理服务,以优秀研究数据管理平台Dataverse为基础,深入分析系统结构和功能,结合北京大学本地化用户需求做定制化开发。[结果/结论]构建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并提供研究数据存放、发布、共享和管理服务,有力地支持学校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答案质量越发成为影响社会化问答(SQA)平台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构建评测体系对SQA平台答案质量进行评价,可以优化用户体验和促进平台发展。[方法/过程]结合专家评分法及三角模糊加权平均G1法,构建包含12个指标的SQA平台答案质量评测指标体系。通过对4个领域共40个问题的评价,证实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结果/结论]形成一套可用于整体评价、赋予指标权重的评测体系,了解了国内SQA平台的答案质量和存在的问题,为平台发展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与推送效率,丰富了学术信息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学术信息在学术生态中呈跨平台传播态势,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平台和期刊官方网站是重要的学术信息推广媒介。[方法/过程]以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全面调查统计C刊微信公众号开设情况,分析C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数据和同期CNKI论文下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C刊微信公众号运营能力有待提升,运营数据显著影响CNKI平台论文下载量。提出C刊公众号运营应进行持续性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虽已出台政策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共享与利用给出了明确的引导与规范,但现有主流的数据管理平台架构侧重在对数据的科学管理,数据的共享利用效率不高,本研究在系统拓展现有平台的数据管理功能基础上,聚焦解决科学数据的共享利用难题。[方法/过程] 在广泛调研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厘清人文社科研究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困境,其次系统设计与阐释了全生命周期视域下人文社科研究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的核心功能与特点,进而结合平台实例,详细描绘了核心功能的关键技术实现。[结果/结论] 以开放互联为基础、以开发利用为核心、以自助分析为特色,最终建立起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研究数据管理平台基础框架,并据此设计实现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人文社科研究数据管理平台,可为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特色案例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者学术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作者学术关系是指从知识交流的角度出发,作者与作者之间表现出来的某种学术联系。对作者学术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发现作者之间研究的相关度、学术共同体和科学知识结构,促进知识交流和知识传播,对知识创新和国家知识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从作者合作关系、作者引用关系和作者链接关系3个方面对国内外作者学术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结果/结论] 国内外学者对作者合作关系、作者共被引关系及作者链接关系的研究趋于丰富,对作者互引关系、作者耦合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提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领域。未来对作者学术关系的研究方向为作者重名问题分析、大数据引文挖掘及作者学术关系的拓展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对海外基于开源软件的典型科研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案例进行调研,从技术、内容、功能、应用等几个层面,梳理总结其特征和建设运营经验,从而为我国科研数据平台建设和科研数据管理提供有益经验。[方法/过程] 以Fedora系统和Dataverse系统所构建的四个科研数据共享服务平台(SDR、DC、OIAD、HD)为调研主体,阐述平台基本架构,探讨平台技术、内容和主要功能。[结果/结论] 4个平台所使用的软件技术相似,基本模块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是以科研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目的所构建的平台。建议我国建设科研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需要综合考虑政策内容、用户与资源、合作关系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判断高校图书馆学术型馆藏的数字化趋势,预估纸本馆藏的消亡时间,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和资源采访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跟踪分析2009、2011、2013-2016共6年文学院教师所引用文献的数字化比例,以折线图描述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的数字化趋势;利用对数函数预估中文图书纸本馆藏的消亡时间。[结果/结论] 中文图书2033-2041年间将100%数字化,中文期刊报纸当前已接近100%数字化;2041年,中文学术型文献即无需存在纸本馆藏; 网络共享平台成为新兴的知识获取渠道; 文献版权、网络共享平台、研究者的文献需求变化都影响文献的数字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