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面不断扩大,高校医学期刊在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同时,在办好期刊的前提下,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新媒体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引导正确的医学科技舆论导向。文章分析高校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意义,并结合高校医学期刊和新媒体优势,提出培养和发挥作者的健康科普意识、利用高校医学期刊的资源组稿和征稿、组建学生工作团队、建立完善的稿件处理流程、与大众媒体合作扩大传播范围、开展互动交流、获取相关政策支持等策略,为高校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赵金文  钱锋  颜帅  王晴  叶振华 《编辑学报》2015,27(6):579-582
在高校期刊体制改革和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占国内医学期刊1/3的高校医学期刊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和挑战.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以200多家会员期刊为研究和服务对象,开拓创新,组建了"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网站上线了以《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继教专刊》为代表的系列专题教材,初步形成共建共享优质医学论文资源的高校医学期刊协同合作集群.同时,网站开发了"协同审稿投稿在线办公系统",达成一个作者自选刊物、刊物自选稿件的效应平台.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扩大了"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为高校科技期刊的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积累经验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医学期刊健康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信息传播活动,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能为在互联网和融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播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学理支撑。本文以该模式为基础,结合融媒体环境下的大众传播属性特征,从前期信源的搜集到传播内容和渠道的选择,再到后期与受众的互动和反馈的整个流程以及健康传播的全局视角出发,提出医学期刊应发挥专业内容优势,以大众健康需求为定位,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借助社交媒体,建立受众反馈机制等,探讨优化医学期刊健康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给传统医学期刊的出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质量的选题组稿是医学期刊良好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根本保障.医学期刊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选题策划与组稿工作中充分利用办刊资源,应扬长避短,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及模式的优势,转变工作思维,注重工作方式灵活化,促进刊媒融合发展,提高医学期刊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问题 1.传播内容失实与格调下降 在新媒体环境中,中国的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推动着媒体行业转型升级,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体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与新媒体相融合.新媒体能够创造出丰厚的商业利润,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资本的关注,传统媒体产业化经营成为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执政过程中积累了对媒体的丰富领导经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党和政府积极探索,形成了新时代对新媒体的领导体系.本文从中国共产党新媒体领导力的概念内涵界定入手,认为媒体创新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媒体融合能力和网络治理等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新媒体领导力的突出特色,同时,对如何提升党的新媒体领导力提出了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7.
特色从何而来 在以融合为主基调的媒体变革大潮面前,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明确提出“控体、明路、建端”的媒体融合六字诀,即牢牢抓住载体这一根本,将报纸订户转化为新媒体用户,打造手机客户端,实现报纸和新媒体发展一体化推进,共生共荣,走出大众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8.
李旭 《声屏世界》2017,(10):8-9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在媒体融合实践中,江西的传统主流媒体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坚持"互联网+"思维,坚持"内容为王","相加""相融"并举,坚持以制度为保障,踏实迈好媒体深度融合的步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媒介融合是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尤其是面对异军突起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何去何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冲击下,媒介融合成为一股热潮.本文以上海报业集团媒体融合为例,分析、思考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该如何转型.  相似文献   

10.
湖报集团探寻新媒体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路线图"核心阅读:为切实加快新媒体发展,加速媒体深度融合,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会社委会锁定目标任务,着力形成一批以新媒体集群、融媒体集群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媒体集群,初步建立现代传媒体系。通过认真调查研究,集团上下致力在品牌再造、组织再造、流程再造上下功夫,积极探寻新媒体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1.
郭伟 《编辑学报》2018,30(2):137-140
大多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效果不理想.通过文献及实际调查研究学术期刊新媒体的规模,总结、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学术期刊新媒体关注度低、互动性差、推送频率低的原因.提出实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科学谋划,合理定位新媒体; 加强内容建设,凸显平台特色; 打破技术壁垒,培养新媒体人才; 探索、创新媒体融合模式; 建立客观的学术期刊新媒体影响力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对策.认为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是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发展的一条新思路.还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组成要素、运行特点以及组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钊 《编辑学报》2017,29(6):579-582
在分析我国现有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形态特征基础上,探讨当下期刊媒体融合的发展瓶颈,以“共享、多元、开放、互动、交融”的融媒体理念重构了期刊的平台、内容、媒体形式、评议体系、功能和编辑角色等,以充分提升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环境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孔晶晶  李禾 《编辑学报》2021,33(6):673-678
融媒体时代的创新,不仅要有理念创新,还要有一系列模式创新。本文以《中国中药杂志》在期刊纸媒升级改造,数字化出版传播新模式、新技术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建设3方面的实践作为案例,介绍《中国中药杂志》刊媒融合创新发展的理念和一手经验体会,以期对科技期刊全面开展深度融合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辛亮  黄雅意  黄锋 《编辑学报》2019,31(2):156-158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媒体融合已成为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最大障碍在于思维的转型。为此,笔者提出了科技期刊思维转型的3个重点:传播思维,在互动与分享中维系关系;服务思维,在满足与奉献中拉近距离;时效思维,在更新与改进中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庞达 《编辑学报》2018,30(1):21-24
期刊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一发展趋势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与工作职责.广大“科技期刊人”要善于转变思维观念、更新编辑理念,构建新媒体发展思维;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培养与“融媒体”相适应的综合业务能力,尽快成长为集优秀编辑素养、深厚学术素养和出色媒介技术素养为一体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7.
张强  田旭  郑小光  张彤  恽海艳  李楠 《编辑学报》2017,29(6):571-573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学术期刊产生了直接冲击.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其在挑战中走出传统的局限,延伸了发展空间.以《机械工程学报》实践探索为例,将期刊高品质内容和优秀的审稿专家、作者群作为期刊竞争力的核心,借助新媒体手段,增加学术期刊内容展现形式及传播渠道,并有效增强互动交流,进而为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服务.  相似文献   

18.
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给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信息发布渠道与获取便利性、信息传播时效性、受众范围与传播方式、个性化信息需求、期刊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学术期刊应选择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借助媒体融合之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找准自身定位,提升学术质量,打造期刊特色;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推进自身数字出版进程;积极转变理念,大力挖掘编辑团队内部潜力,有针对性地引进复合型人才;注重掌握技术主动权,推进编辑资源共建共享;坚守社会效益为先原则,提升期刊市场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9.
“融”时代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谢暄  蒋晓  何雨莲  康祝圣  王燕  邓婧  叶芳  田江 《编辑学报》2017,29(3):218-221
“媒体融合”时代已全面来临,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通过分析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认为学术期刊应借鉴国内外经验,通过优化采编发流程,深化内容融合程度,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进行多机构协同创新,以增强学术成果传播效果,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融媒体传播具有范围广、渗透力强的特点,为科技期刊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中华护理杂志》为例,分别从以下4个层面分享融媒体传播的经验:专业和普及传播内容的生产;构建融媒体矩阵,协同增强传播效果;精准推送与互动交流;组建和培养具备融媒体思维的复合型编辑队伍.融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应在专业化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聚集和整合内容资源,在专业传播与普及传播之间寻求平衡发展,借助多种传播媒介,不断提升专业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