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洁 《出版广角》2021,(16):59-61
从现实需求和制度要求来看,出版社设立审读部是提高图书质量和多出精品的保障措施.审读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分为印前审读和出书后审读两类.审读的工作方法以分散审读为主,集中审读为辅.出版社设立审读部要做好计划,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2.
《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和《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期刊审读的规定.审读的目的是提高刊物质量,建立自主审读机制符合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也是期刊发展的内在诉求.本文明确了自主审读的人员选择,审读的依据,审读形式、内容,审读的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期刊出版事后审读的定位与审读体系的规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清海  张楚民 《编辑学报》2009,21(5):385-387
在分析已有的有关期刊审读工作分类的基础上,论述期刊出版事后审读工作的定位和创建规范的审读体系.认为:应当区分至少9种不同的审读目的,对不同的定位建立相应的审读体系;审读体系的内容包括人才、经费、审读规范、审读方式、制度、结果反馈等.  相似文献   

4.
图书印前审读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审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审读书稿,二是指审读图书.审读图书,是指图书出版后由有关人员对图书质量进行审阅检查,作出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反馈给参审人员(初审、复审、终审),以此为据,奖优罚劣,并促进图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结合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实践,分析了审读员在审读工作中的角色要求,并从审读员队伍建设、审读标准的确立和审读形式的创新方面论述了如何有效提升审读工作质量,以推进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对深入开展审读工作和健全完善审读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机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邓军文 《编辑学报》2006,18(3):223-224
审读一直贯穿于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审读有外部审读和内部审读之分.构建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机制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十分必要.学术期刊编辑要树立审读意识,学术期刊刊社要有措施,对审读中发现的编排错误要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7.
去年全国报刊审读工作(宁波)会议后,我省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将审读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着力在建立和完善审读工作机制上下工夫,及时下发了关于改进报刊审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省、市州、报刊社三级审读网,全省目前共成立报刊审读组42个,共选聘报刊审读员652名,其中专职审读员150名,兼职审  相似文献   

8.
编辑主体情感与编辑文本审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定层面上来看,审读活动是编辑主体的情感活动过程。没有情感就没有编辑对职业岗位的价值及理想的追求,就没有对真理、真知及科学精神的热诚,就没有对人类进步文明的期盼和对传承、创新人类精神文化的追寻。编辑的情感特质渗透与显现于编辑的审读动机、审读心境、审读人格中,并对审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刊社内部审读方式与效果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刊后资深编辑审读、刊后集体审读及刊前集体审读等形式,各有明显的利弊.针对目前刊期缩短、载文量增加的情况,提出采取刊前审读,购置投影仪用于审读会,复印审读稿存档的改革措施,以达到提高审读质量、提升编辑业务水平及减轻责任编辑心理压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陈先军 《编辑学报》2018,30(3):266-267
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对图表的审读处理能力,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从编辑实际经验出发,结合前人的成果,总结、归纳和提炼出一套全面审读处理图表的有效方法.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图表的恰当性、科学性、规范性和版面简约性4个方面把握图表的审读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全民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全民阅读研究现状,以期为新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可持续发展和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方法/过程]采用内容分析、理论与实践相对照以及案例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文献进行全面地梳理和归纳,系统地评述我国全民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结果/结论]目前,我国全民阅读研究内容可分为全民阅读实践的理论基础、全民阅读立法、国民阅读行为及其嬗变、全民阅读评估标准、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以及全民阅读促进机制6个方面。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及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4个方向: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阅读立法与政策环境、调查研究与阅读评价、组织协调与多元合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评价机制的研究,达到规范相关工作细节、改善阅读推广活动品质、提高活动效果的目标。[方法/过程] 利用网络调研法和文献调研法对大量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以及相关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归纳阅读推广评价机制的关键要素。[结果/结论] 预评价机制的实施能够很好地保障阅读推广工作质量,促进图书馆的资源合理分配。评价指标与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成为阅读推广工作重要的基础,而活动建档、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大大解决阅读推广工作中的痛点,使得馆员有激情策划组织活动,读者有热情参与反馈,良性循化下的阅读推广工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室内布局的各类特点,与各种阅读类型呈个性化关联,可导致用户阅读状态产生差异,而诱发用户最佳阅读状态是图书馆室内布局的重要目标,是图书馆环境服务智慧化的体现,能更好地提升阅读服务质量。[方法/过程]以文献调研为前提,根据心理生理学与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用户阅读状态指标以及中外文献提炼几何形状统一等五类布局特点,与自然、社会科学、计划、非计划阅读组合实验,测量阅读效能感、注意力、情绪倾向数据;通过SPSS分析方法,发现布局特点与阅读主题的关联关系。[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不同阅览区存在对应的布局特点,能使用户达到较好的阅读状态。研究结果可供图书馆各阅读区布局参考,亦可延伸服务于全民阅读各环境布局。  相似文献   

14.
公共图书馆与儿童阅读推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儿童阅读推广运动的兴起,公共图书馆推出了很多意在引领儿童阅读风气、塑造儿童阅读氛围的举措。但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儿童阅读推广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观念建设、资源建设、人才建设、童书评价推荐体系建设、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开展儿童阅读成果的案例式研究,以及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作用等策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国内阅读媒介研究可分为以媒介为中心的研究及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两大部分。以媒介为中心的研究比较了新型数字媒介环境及传统纸质媒介环境下社会整体阅读形态的差异,分析了媒介技术环境对社会阅读形态的影响和塑造效应。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则围绕读者阅读行为和态度展开,包括读者在多媒介环境下的整体阅读行为和态度,读者对不同媒介的阅读行为和态度,以及影响读者行为和态度的因素。已有研究存在忽视读者主观能动性、阅读媒介分类方式比较笼统、对阅读情境不加区分、缺乏对多媒介和跨媒介阅读行为的研究、微观研究的深度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茆意宏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31-137
[目的/意义] 对全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国内在线阅读服务的举措进行总结与分析,为我国在线阅读服务发展提供建议。[方法/过程] 借助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在线跟踪出版社、图书馆等阅读服务机构在防控疫情期间开展在线阅读服务的举措,对其表现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结论] 大疫当前,各类阅读服务机构均将服务重心转移到在线服务,并根据各类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加大系统保障力度,紧急出版防疫出版物,扩大网上优质读物传播。服务效果总体表现不错,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人们需要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在线阅读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性阅读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阅读有利于一个人的心智成长,读好书,读懂书,掌握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是关键,熟悉各类阅读方式,学习各种阅读技巧,才能达到有效阅读。图书馆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技巧,让读者能体验到增长知识的快乐。有效阅读就是快乐阅读的奥妙。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期刊出版后刊社审读:作用·意义·组织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华峰 《编辑学报》2012,24(4):384-386
科技期刊出版后期刊社进行全面审读,是《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法定要求,同时是期刊质量控制的重要反馈环节,落实责任制的重要措施,交流业务、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质量检查的最后防线。期刊社要从制度建设、统一审读方式与时间、明确审读内容等方面入手做好期刊出版后的审读工作。  相似文献   

19.
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通过较为科学和系统地构建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绩效。[方法/过程]比较国内相关文献提出的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全民阅读体系及其指标,分析单个、单位和区域阅读推广活动的过程及其要素。[结果/结论]初步提出基于公共项目视角的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共有6个一级指标:管理绩效、技术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环境绩效、可持续发展绩效,以及19个二级指标,92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有待进一步实证和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